•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10 21:0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精选文档)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4篇

    【篇一】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袁中果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由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基于新的环境,把握好现在,着眼于未来,共同研究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已经得到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涌现出了一批在信息技术方面富有创意与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小学到中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缺失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只有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而小学和初中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只能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教学。该纲要对各个学段都默认为零起点,造成各学段间教学内容重复,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所以,尽管高中阶段有了课程标准,但具体实施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并尽快行动。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其中IT(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体系中。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IT课程进一步改名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并对5~16周岁学生在不同阶段的ICT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以及各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教材种类繁多,但总体质量需要提升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依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在教学实施能力上的不足。教育部鼓励一纲多本,鼓励在教材编写上有所创新,市面上因此出现了上百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这原本是好事,但这些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内容重复严重;
    有些是由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执笔,其课堂实施对教师的要求颇高;
    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整合与文化,削弱了知识与技能,使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活动,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更严重的问题是,各地在教材选用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往往由地方教委指定教材的版本,学校和一线教师没有选择权。

    高中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之间还有差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除必修模块之外,还有五个选修模块。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是:在理想状态下,各高中校开齐五个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提供咨询和正确的引导。实际上,即使在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实施情况都很不理想。据我们对北京地区的十几所示范校所做的调查,多数高中都没有开齐五门选修课,在选课形式上,多数高中都是由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师资、机房、设备等指定开设课程,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课堂实施效果还需改善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听教师讲课,就喜欢上网和打游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了,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教师若还是按老一套实施教学,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另外,年轻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课堂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紧跟技术的发展,关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几年,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展望

    非高考科目,困难还是机遇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是我国针对高中课程做出的幅度较大的一次改革。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不能十分匹配,各高中校最大的任务与目标还是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高考中出现的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依旧较高,而对于高考中没有出现的科目,学校则关注较少。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后者,这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理想的一个原因,它也为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不好信息技术课提供了借口。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失望,相反,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课没有高考的压力,教师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一些新的教法,实践一些新的理念,不会触动学校的高考成绩,来自学校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开设得有特色了,学校还会大力支持,因为素质教育已经从口号慢慢过渡到了行动,信息技术课如果能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树起一面旗帜,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吗?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能在思想上先把自己的学科边缘化了。其实,很多校领导的观念早已经转变过来了,反而是有些一线教师还留有旧观念,主动把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了。比如人大附中的校领导每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都要强调,任何统考科目都不允许占用非统考科目的课时,非统考科目也绝不能把课时让给统考科目,否则双方教师都要接受处分。北京市也已经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全市统一会考科目,学生如果不能通过信息技术会考,将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不难发现,不管是从制度保障上,还是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上,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存环境都在逐步改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

    兴趣与知识,哪个更重要

    近几年来,特别是"钱学森之问"被媒体推到领导办公桌和公众面前之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在思考和研究变革,许多改革派的校长都在尝试变革。如,北大附中王铮校长与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力推的选课制与走班制,在北京地区已经引发一大批校长深入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变革模式。

    不管是山东崔其升校长的杜郎口模式,还是上海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不管是选课制,还是走班制,其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潜能,为学生展示各方面的能力提供舞台。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因为如果学生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没有被调动起来,灌输知识的努力将收效甚微。我在多年带学生参加机器人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与平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常常到晚上10点还不想离开实验室。兴趣是创新之源,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全面发展,还是突出特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智能上都表现突出,但总会有一两种智能表现突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特长所在,并重点发展学生该方面的智能,让学生把勤用在发挥特长上,而不是用来补拙。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程序设计,说明他们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有潜质,有些学生喜欢图形、图像设计,说明他们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有潜质。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后,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就要适当降低,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精力不够,可以聘请专家指导或送到对口的高校实验室。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翱翔计划"为中学生进入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在这些重点实验室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为学生施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如果信息技术明年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高考制度的变革将成为必然的和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预言,未来的高考模式肯定要发生变化。有一种改革模式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科目,除了必考科目,可选科目里会出现信息技术等现在高考模式中没有的科目。另一种模式类似于美国的AP课程或英国的A-Level课程。学生报考一流的大学,必须修一些与所选专业相关的先修课程。信息技术会是一个先修课程门类,相应学分会逐步得到大学认可。未来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会成为改革与尝试的热点,现在北京地区已经有些高校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准备联合为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开设十几门大学先修课。人大附中近十年来每年为学生开设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的十几门,这些选修课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我们正争取让它们获得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的学分认可。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产生创新成果较多的领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将成为优先改革与尝试的科目,其学科地位、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都将得到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迎接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做好准备。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召开

    [本刊讯]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7月22日-24日在美丽的江南名镇浙江省金华市召开。

    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篇二】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2011级计算机 袁玉干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专职老师少、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学生对信息技术缺乏正确引导等。这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有效教学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环境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纳入中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而现在我国2亿3千多万中小学生中,农村就有1亿4千多万,所以农村学校如何更好地开设好信息技术课,缩短与城镇中学的差距成了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根据了解,我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没有必要大力发展。他们都是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目标,对于这一目标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实施,而其它的则无关紧要。以这种偏颇的目标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学生也会受其影响。会使学生只去学习升学科目,而不会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化教育。近年,中国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了解得知,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而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是硬件设施不齐,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信息技术设施,但还是不能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因为这很不利于开展学生上机操作部分的教学工作,还有部分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限制了学生只能在上课时才能用得上这些设备,以至于这些设备除了上课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就被闲置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特别是这几年,原来校校通工程实施时,国家配备的TCL电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它的硬件设备与现在的主流设备的性能差距很大,很多软件都无法正常的安装使用。近两年,在我们江苏地区,又实施了一个大的工程,龙芯工程,我们江苏每一个学校都安装了一个龙芯机房,但说实话,这次配备,国家虽然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实际作用是不好的,龙芯电脑的CPU是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龙芯电脑CPU的主频也只相当于2002年左右当时奔腾处理器的主频,电脑的整体运行速度不够理想,在这里我用一个例子来对比一下,用我校的老式的TCL电脑来打开WORD软件需要5秒左右,而用我校的刚配的新的龙芯电脑打开类似于WORD的一个软件需要25秒左右,这种对比是很明显的,另外,龙芯电脑由于架构的原因,所安装的系统是linux系统,与目前主流的Windows xp在使用方面格格不入,特别是linux系统支持的软件不多,安装一个新的软件也很麻烦,没有windows xp使用方便。所以说,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经了解,目前在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分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中八成是自学成材,还有部分是经过培训半路出家的。这些教师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由于认识的肤浅,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还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对计算机及其操作就是一知半解,在教学中往往会把知识讲错使学生理解错误。实际上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
    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不仅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提高专业素质水平,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素养还有待于提高。

    (四)社会引导不当

    目前,农村家庭中拥有电脑的还是少数,计算机及网络在学生们的心中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学校又认为这不是统考科目,与自己的升学无关,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读、背书本知识上,即使有时老师让他们上网查查资料都无从下手。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怕学生误操作会在网上感染病毒,自身又不懂计算机维护,只好将网络切断。再由于目前网吧的违规经营,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上网不能学好,不让自己的孩子上网查找信息资料。还有一些家长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成瘾,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也痴迷于网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五)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了解,农村小学近两年才开设信息技术课,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中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术语及一些操作的理解能力较弱。而教材的选定相对偏难,更适合于城市里的学生。课时的安排又较少,学生的基础差,导致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观念、资金、技术、师资等诸多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首先要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再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得到新知识,让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技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只有二、三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电脑应用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了解后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教学计划。

    (三)正确引导,端正态度

    建立绿色网站和适合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特点的网站,彻底净化网络,给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好网络可以纯洁人的灵魂,拉近沟通的距离,增长见识,培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但上网一定要适度,不能成天流连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这更需要社会、家长、教师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四)灵活处理教材

    信息技术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的课程,其发展的速度几乎与时代同步。而现在农村中学用的教材多是老教材,内容偏繁、偏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某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范例和操作偏难,吸引力不够。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对教材重新整合,适当进行增删,重新设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课程内容适应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五)深入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掌握基本技能和获取基本知识离不开课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即它的操作性很强。

    1、作为教师来说,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时代发展,加强科研能力,完善教学评估。要重视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分析法,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个功能达到最优化。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深入领悟信息技术教育内涵 。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赛课、论文评比、各类制作比赛,积极参加本地区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过程中

    (1)要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在教学中要活用教学形式,比如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让学生教学生,事半功倍。

    (3)教学形式要求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
    要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
    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4)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基础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生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利用已有资源

    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之一,教师一定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农村教育中,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如用GHOST对系统分区做镜像等,以便适时快速恢复。

    要让信息技术更有价值,教者就应更多的关注学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不能仅停留在练习的层面上、满足于基本技能的掌握,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适时适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科整合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实现教学成果最大化;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营造教学情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吸引住所有的孩子,仿佛他们就是情境中的人物,让他们在一个温馨的、舒适的情境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我们坚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信息技术教育这朵花一定会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得更加鲜艳。

    主要参考文献

    [1]冯玲玉,天水地区城镇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

    [2]宋万女,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3]肖红艳,张小莉,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3

    [4]丁欢,张慧,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5)

    【篇三】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的德育队伍最庞大,德育口号最响亮,但德育最终变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德育教育的问题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套用语。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提法背后,学校的德育教育却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德育被边缘化,有人说现在的德育是“三无”,首先是德育无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无奈,德育是众矢之的,经常被挤压,经常被指责,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脱节,德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德育无能,德育很难有一种有效的制衡措施被学生和社会认可,总是把我们推向家长或学生的对立面。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
    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
    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
    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
    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
    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

    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什么是德育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
    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三、德育的功能,

    社会生活已经今非昔比,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沿用过时的尺子去衡量和管理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的工作怎么会不累工作怎么会有成效呢作为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埋怨时代前进的步伐太快,没有理由指责社会的诱惑力太大,而应该使德育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以新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工作。

    德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来到我们身边,他需要获得知识,需要获得感情体验,也需要获得精神的充实和升华,需要个性的发展和张扬。

    当你把德育当做人的发展的需要来对待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更多地理解学生。所以,我们的德育应该研究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需要,这就是德育的功能。

    学校是心灵接触和交汇的地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德育就具备了成功教育的情感基础。而和谐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要爱学生,要信任学生。

    四、德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德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粗糙,它必须建设有效的载体,要有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在过程中教育和培养学生。

    不要一说到德育工作就是开会,一说到德育活动就是军训和春游。德育要在过程中进行,因此我们就要大胆创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用精品的德育活动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春游,同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农村;
    我们可以在升旗仪式上侃侃而谈,我们同样也可以到现场亲身感受;
    我们可以在礼堂里举行入团仪式,同样也可以在革命胜地进行成人宣誓;
    我们可以……

    任何事情做到精品的程度,它的教育性就显示出来了。精心设计德育活动,精心组织德育活动,重实践轻说教,以青春的节奏来安排校园生活,以一颗童心来拥抱校园生活,我们的德育焉有不成功之理

    有生命力的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满足学生合理要求的教育,是让学生体验求知和劳动快乐的教育,是让学生自觉、让学生不断提高和升华自我的教育。

    五、影响当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因素。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道德教育的诸多困惑,出现了一种“去道德化”的倾向,特别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的知识全球化趋势使教育对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从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中游离出来,而学生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其个性特点和成长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度。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变化万千,五花八门。除了学校课本知识外,各种媒体互联网站,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这些信息远远超出了在学校获取的数量,数量之大内容之广,健康的不健康的等等,具有很强的不可控制性,中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不足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判断。

    2、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已懂得运用法律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形成了冲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家长、社会、教师等对此缺乏理解,以及相关的法制和舆论不健全,致使在各方面的教育当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3、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生对学校课堂中空洞乏味的教学和说教式的教育尤为反感,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密切的信息与知识倒是十分地感兴趣,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4、国外的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将会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毒品、色情、暴力、反社会的情绪也都侵害到学生当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的深度和范围也随之加大。

    5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少。与社会、网络的联系加大,特别是学生群体的认同也在慢慢加大。

    六、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有这样一份调查可以显示出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并且不少是以个人为中心。

    有69%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2%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13%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 ,有3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道德问题,而有42%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

    2、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

    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15%的初中学生和19%的高中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滓;
    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

    七、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

    1、理论上空谈、操作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行为机械练习。这个应该是我们一贯的通病:重理论而轻实践。

    2、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造成德育效果不理想。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
    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过多地强调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这种教育是成效不大的。

    3、德育过多地成人化,学生的主体被忽视。德育被过多地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他们自己的成长需求,非常的空。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一直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大人、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学生成了等待加工的产品。

    4、只偏重学校德育,而且途径方法单一呆板。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还有家庭、社会、同学群体等,也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辅助方面。

    5、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其实只是在教授和推广社会伦理,还不能说是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需要。它远离了生活真实,与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只能称是为了社会目的进行的伦理教育。

    八、德育工作急需转变

    针对以上现行德育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应当倡导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认知性德育转向人性化德育。人性化的德育呼唤以人为本,以对人的心灵关照为基础 重视人的心灵化教育,人性化的德育要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融合,要教会学生分享、多赢、理解、共处等等。回归人的道德智慧本性,从而彰显人的向善之心,锤炼人的美好情感。

    第二、从封闭型德育转向开放型德育。封闭型德育割裂了与其他各育的有机联系,无法完成对完整人的教养。封闭式德育是一种静态的、凝固的、单向灌输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这种封闭式的德育已经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人们已经认识到道德教育不再是一种封闭孤立的教育,而是一种向生活、生命、家长教师、社会开放的、生成的、渗透的系统教育工程。

    第三、从说教式德育转向互动式德育。说教式的德育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它把人作为物或容器来对待,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互动式德育是一种开放的、生成的,创造性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互动式德育中,教师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引领者。教师的德高示范尤为重要。

    第四、从理论德育转向生活德育。理论德育重视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的教育,忽视道德实践和真实的道德生活,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必然联系,使德育失去了生活的根基。生活德育基于生活和德育的内在关系,重视发掘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和道德教育的意义,建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德育。

    第五、向德育实现方式的多样灵活化转变。传统的德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而实际上德育教育不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还可以通过家庭社会甚至网络,作为教师要运用好这些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尽可能多地将生活中的各种德育资源和手段发掘出来运用到实际的德育工作中。

    九、树立正确的少年儿童的人生目标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性格放任,因为现在的孩子,迷茫、无聊、空虚,没有目标。孩子的心灵没有寄托,没有寄托的心灵是不可能安稳和充实。为孩子找一个心灵的家园,让孩子的心有一份寄托,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而构建什么样的心灵家园,给孩子和自己的心灵浇什么样的养分,就一一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机床和养分,而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构建孩子心灵的家园,应以“孝”的培育为本让孩子的心灵归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园里健康成长。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弟子规》,虽然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人们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圣贤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人们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真让人发愁。尤其是学校老师面对升学的压力,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礼记、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治国的根本。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正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完全体现在《弟子规》一书之中。《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弟子规》全面系统地阐述做人、处事、交友、尊老、爱幼等道德行为规范。对当今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是百益而无害。它能胜于法制强行,它能在人的心灵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约束,它能唤起人们的“仁爱”“慈悲”之心,从而能树起人生的正确坐标,远离是非避邪之路。

    十一、《弟子规》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教材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这一课。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为必要。

    十二、通过《弟子规》学习,最起码可以使人们明白以下三点: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十三、如何学好《弟子规》

    1、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

    2、净化心灵。?《弟子规》的学习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3、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规》和《孝经》。中华传统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规》和《孝经》是孩子养正的最好读本。常说善恶只是一念之差,养成善念,在关键时刻,这些善念就会提醒你,使你时时警惕自己不去做坏事,长此以往,善行多了,恶行少了,心灵就干净了。

    4、学习《弟子规》要放宽心量。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心态。心怀诚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宽了,才能容下《弟子规》的一切。真正学好学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学好《弟子规》,并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5、推展《弟子规》时,要克服障碍,坚持正确的事情。

    《弟子规》就是一部行经,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别无他意。《弟子规》不是把孩子的个性没有了,而是把孩子的个性加以整饰,然后孩子不那么贪心,不那么情绪化,不那么傲慢了,这种内涵的个性比张扬个性好的多,孩子以后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6、抓住《弟子规》中的核心,孝心。对孩子进行教育,打开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开了。孝心一开,感恩心,恭敬心就开,感恩心一开爱心就开了,爱心一开,仁义道德都能得到践行。并念念想着去帮助别人,把爱不断地传递下去。

    7、提高觉悟。发起的《弟子规》教学活动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每位同学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8、学习《弟子规》必须真学真干

    《弟子规》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是教育学生的一剂良方。《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带来幸福, 但是,如何学真学真干,还是学而不干;
    教师先学,从我做起,还是只叫学生学,自己不沾边等等却是学习传统文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真学,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习,恭恭敬敬地学习圣贤人地教诲;
    以自己先学,带学生跟着学。对照《弟子规》,哪些没做到位,或还需改进学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所谓真干,就是真力行,真实践。只有这样学,这样干,才能真受益。

    总而言之我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人的学习和效仿。是正规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人人都应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为人父母依照《弟子规》教育好下一代,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生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使所有的父母都能体会到圣贤教育带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宝鸡教师进修学校

    【篇四】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及对策

    蓟县实验小学 吴凤芹 梁方

    书写好本民族的文字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尤其如此。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演变历史,对记录和发展民族文化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我国传统社会风俗中,“字”几乎象征着文化和文明。即使是当今在我国民间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仍然对“写好字的人”特别敬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写好字,又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我们必须书写好祖国的文字,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书写水平和文化素质。而要作到这一点,无疑地学校书法教育是一条主渠道。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首先要搞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书法教育,这是大幅度、大面积的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书写水平的可靠保证。因为广大的中小学生是我国国民的重要的组成成分,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守卫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然而,要搞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书法教育,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国民总数的80%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出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要比城市的中小学生在校学生多得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集体,他们也同样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搞好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对提高我国国民的书法水平和文化素质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的意义。

    笔者从事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20余年,一直在教学的第一线,为搞好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心血。处于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对书法教育事业的关爱,对如何搞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下面就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见解和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诸方家并恳请不吝赐教

    长期以来,文化的活动和发展始终以城市为中心展开,中小学书法教育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始终处于一种饥渴状态,大有潜力可挖。农村的孩子渴求艺术的熏陶,他们聪明、勤奋,他们在比城市孩子简陋的条件下对包括书法在内的各种艺术学科孜孜以求。

    这是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是书法教育的师资问题。这是作好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关键,许多年来,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师资奇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天津在全国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农村中小学书法师资来看也很缺乏,以笔者所处的天津蓟县地区为例,全县20年来一直只教书法未换过专业的教师仅笔者一人而已,这还得易于笔者17年中等师范学校的书法教学的积淀。一些条件稍好的国办中小学(含中职专),开设书法课通常也是由语文、美术、或是其他的“副科”教师兼代,也有一些曾专事书法教学的教师,看到书法教学没有什么前途,勉强干了三年五载就改做别的工作去了。至于其他多数农村学校,由于缺乏师资以及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书法课根本就没有上,或许书法课列在了课表上,也主要是为了应付有时可能出现的检查。这是因为书法是副科,不被重视,,课时常被挤占,分配给教师的闲杂事务多,不容易干出成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投放给书法教师的职称指标少,职称不好评,这是书法教师不能形成队伍的主要因素。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书法教师的职称不好评,也就很少有人坚守这块阵地了。所以书法教师多为兼职,甚至可有可无,也就不难理解了。就兼职教师而言,因不是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代着书法课,走的是别的专业职称序列,不可能安心书法教学工作,也不会在教学基本功和提高业务水平上花费功夫。所以没有巩固的专职书法教师队伍,书法教学的改革、教育科研就难以形成,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因此,迅速培训和建立一支稳定过硬专职书法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并迅速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第二、是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有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同志责任心不强,很少下基层特别是到农村中小学做写字教研、听课、检查工作等。农村区县教研机构没有书法专职或兼职教研员,而有些区县根本就没有书法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部及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学的文件,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传达一下(而有些农村中小学根本不知道有这类文件),无人跟踪检查督促,无人过问学校如何贯彻执行,书法教学是否列入教学检查的项目也很少有人管理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中小学书法教学处在开课随意或可有可无状态。

    第三、是来自升学率的压力导致了人们思想认识的不足。人们普遍认为,字的好坏不妨碍升学。字写的再好,成绩不行也不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与其督促学生练字,不如腾出时间狠抓学习,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几个学生。因为人们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优劣,是看其升学率高低,并不看你字写得好坏。说穿了,书法不是升学必考科目,甚至有时连考查科目都不算,也就学不学两可了。

    第四、是传统观念上的歧视。多少年来,不知道什么缘故,人们人为的把学生的课业分成了主科和副科。书法在副科里也是小兄弟。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无足轻重,一到学习紧张或期中期末考试复习,课时被挤用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其它副科如音乐、美术也常有此待遇),而一旦有临时性的工作,教师被抽调也是常有的事儿。

    第五、是一些教师的书写基本功不过硬,对学生的书写产生不良影响。要知道,教师每天授课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板书作业批改等,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如果教师写字零乱而不规范,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甚至伴随终生。

    第六、是学生学习负担仍然太重。各种考试及繁重的各学科课内外作业,逼的学生不得不急急忙忙的写下去,甚至粗写乱画应付了事。有时(一般在小学的低年级)一个生字要写上几十甚至上百遍。其实这样写字也不过是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仅学习效率低,字也不会写好。

    第七、是学生本身为了追求学习上的高分数而忽视了写字。写好字不如考好学的观念自然的就会影响到学生,更何况写好字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和功夫,而后传统的观念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首先是看其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数则是标致。所以学生为了成绩和升学,不得不把头埋在书山学海里,哪里还有时间去顾及字写的好坏呢?

    第八、是一些家长反对学生练字。“学习还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练字”这些家长如是说。大有学习其间练字有“不务正业”之嫌。

    这些都对中小学生写字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社会上一些招牌、广告、标语用字的混乱,已废止的第二批简化字时有亮相也不可小看。

    由于思想和观念上的不够重视,以及相关教育研究机构对农村中小学写字教育检查指导上的松懈,再加上师资的缺乏,使得农村中小学写字教学处在开课随意甚至可有可无的状态,其结果令人堪忧。体现在中小学生写字上主要有如下的两方面:

    一、学生书写姿势不正确 写字时随随便便

    具体表现在:其一,把头枕在臂上或低近纸面趴着写字,很容易造成斜视或近视。现在中小学生戴近视镜者逐年增多,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其二,身体左摇又摆,前仰后合,不能集中精力写字。其三,体弓如虾,很容易形成驼背,书法史上曾有名家唐驼的教训。其四,身体倾侧,纸斜放,容易把字写得散乱,不成行列。其五,胸部紧贴桌沿,容易导致呼吸困难,书写紧张,极易疲劳。其六,两脚不能平放于地,两腿随意乱动,或搭在桌腿上,跷二郎腿等,人座不稳,字也很难写得稳。其七,写字时精力太分散。许多学生一边写字一边吃零时、看电视、听录音、关注别人的活动等等,所有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不仅严重的影响写字质量和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如果不及时纠正的话以后改正起来也十分困难,“改造难于塑造”,想来我们都是不无体会的吧。

    二、用字混乱 书写不规范

    表现在:其一,书写潦草,涂迹太多;
    其二,字形散乱,行歪字斜;
    其三,错别字多,同音字互代现象严重;
    其四,时有自造字,混用形近字;
    其五,写字经常出现倒插笔,不按照书写笔顺规则书写等等。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升学、学习和工作极为不利。

    笔者从事17年中等师范学校书法教学。曾连续多年对考入新生,在授课伊始都进行过基本考查,书写比较规范清楚者(包括执笔和书写姿势)每届各班均不超过15%。要知道,凡能考入中等师范学校者均为初中学校的尖子生。

    这与我国目前社会及文化教育的发展形势很不相称,这种局面一定要改变。

    过去,由于区域性的差异加上我们某些方面的疏忽和努力不够,造成了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相对城市来说落后很多,甚至有些地方未见举动,这个问题在曾引起社会和国家教育当局的极大关注。国家教育最高决策层站在我国教育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十分的关心。早在1984年就曾做出过有关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的指示。以后,又分别于1990年10月和2002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在全国范围内如何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书法教学工作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指示。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多方呼吁并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包括农村中小学在内的许多的学校开始恢复并重视书法教学,局面确实有所好转并仍在改变着,但这远远不能适合我国社会和教育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

    我们已经付出太多,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再也经不起耽搁了,有鉴于此,笔者以为:

    第一、要迅速培训和建立一支稳定过硬的农村中小学专职书法教师队伍,这是当务之急,建议由省级以上教学研究机构会同中国书协或省级书协(要求到省级是为保证师资学习质量和具体影响力)组成书法教师培训中心。聘请有教学经验、有影响的实力派功力型书家担纲教学。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发文督促各地学校造派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热爱书法教育事业的教师参加培训,为从事专业书法教学做准备。希望职称评定部门恰当的多投放一些指标。给那些经过培训后业务根底扎实,专心教学有业绩的书法教师评定以相宜的职称,以此为基础教育建立一支稳定过硬的农村中小学专职书法教师队伍,让他们无所顾忌地投入到书法教学、教研、教改中去。

    第二、教育教研主管部门应严令各校,经过培训后的书法教师要专人专用,把书法课列入正规的教学内容,制定完整的书法教学计划,健全考核评比制度,开足课时,不得无故挪用挤占,以保证书法教学的时间和质量。

    第三、健全各级书法教育管理和科研机构,指定专人分管书法教学。使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去检查落实,定期召集和组织书法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经验交流、教学研究、参观学访活动,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的重视起来。

    第四、教师进修学校应把书法作为继续教育内容纳入培训计划,抓紧抓好对在岗教师的书写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用字正确、规范、美观,以带动和影响学生写好字。

    第五、教育主管部门迅速组织专人编写出适合目前我国中小学书法教学的一套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专业教材,为中小学书法教学提供可靠而理想的学习依据,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

    第六、师范院校要把书法当做必修课来开设,加大书写基本功考核评比力度,严格把关,以保证未来师资的书写水平。新教师上岗前,接收学校也应把教师的书写状况作为必须考查的内容,对写字不过关者应令其暂缓上岗,待书写达标后再行接纳。使新教师从教伊始就建立起较强的教学用字必须规范美观意识,明白写好字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只要我们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起来,积极努力,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后局面总有一天会彻底改变。诚然,要使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真正走出低谷,我们工作起来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决不放弃,因为我们的事业对国家发展有利,对提高国民素质有利,对弘扬民族文化有利,是惠及子孙的壮举。有国家的确高度重视,有社会的热切关注,有广大同仁的不懈努力,作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我对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推荐访问:中小学 对策 现状及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