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于楚剧演出自评报告

    时间:2020-11-28 13:19: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自 评 报 告

     “楚剧”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最受省内广大观众和戏迷喜爱的代表性剧种,于 2006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原湖北省楚剧院)是国家级非遗名录“楚剧”项目的第一责任保护单位,其所具有的传承性、示范性、引领性、实验性,代表了湖北地方戏曲的最高水平。剧院拥有一批在艺术上高质量、高水准的代表剧目和全国知名艺术家,一批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优秀演员及完备的创作、演出团队。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剧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艺术品味不断提高,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已形成了一个既有湖北地方特色、又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

     一、 楚剧介绍:

     楚剧孕育形成于湖北省黄陂、孝感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至今已有 160 余年的历史。早年称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1926 年正式定名楚剧。黄孝花鼓早期的主腔哦呵腔是在鄂东田畈歌曲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后发展为楚剧的主腔“迓腔”。清人叶调元写于道光十九年至三十年(1839-1850)间的《汉口竹枝词》卷五云:“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注:土荡,今汉口统一街土荡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上演剧目约 200 多出,但经常演的有《蔡鸣凤辞店》《张德和》《喻老四拜年》等三十多出,故民间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这些戏的剧情以家庭纠纷和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角色行当只有小生、小旦和小丑,唱

     腔主要是哦呵腔、悲腔、四平、仙腔和小调,演唱形式是一人演唱众人帮和、锣鼓伴奏。1902 年,楚剧进入武汉后,积极向兄弟剧种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剧目逐渐丰富,演唱逐渐成熟,市场不断拓宽。1923 年,引进胡琴伴奏,楚剧结束了人声帮腔、无乐队伴奏的单调演唱形式,丰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建立了文武场的乐队建制,使楚剧演出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广大城乡观众的热情欢迎。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戏改,楚剧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繁荣。在老艺术家、楚剧旗手沈云陔先生的领导下,不断改革创新,在整理恢复优秀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积极创作排练现代戏;代表剧目《葛麻》《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等。重视培养楚剧接班人,先后培养出张巧珍、彭青莲、张光明、于盛乐、张一平、詹春尧、陈常喜、李丽超、周娟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使剧种后继有人。楚剧在 160 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壮大,已成为湖北地方戏剧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剧种之一。

     楚剧分布于本省武汉、黄陂、孝感、新洲、黄冈、麻城、红安、浠水、鄂城、大冶、汉阳、武昌、嘉鱼、咸宁、蒲圻、应山、安陆、云梦、大悟、应城、京山、钟祥、江陵、沔阳、宜都等地。与湖北交界的豫南、赣北、皖西各县,乃至上海、西安、长沙,都曾有过楚剧戏班的足迹。抗战期间,沈云陔、王若愚、徐俗文组阵容强大的戏班“问艺二队”入川在重庆、泸洲、内江演出八年之久。黄镇在新四军五师建有楚剧队。1960 年,湖北向新疆移民,楚剧以一个剧团的建制援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演出十余年。

     二、院团管理:剧院领导既有全国知名艺术家掌管全局,又有

     懂艺术管理和创作的专家协作,班子配备齐整,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党的组织机构健全,建立了合理的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及比较完备的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保卫、民主监督等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各项规范和纪律得到了较好的执行,院团档案室设备齐全,并配有专人管理,管理有序,2010 年在全省艺术行业“档案二级评比”中以最高分获第一名。艺术档案利用率较高,极好地满足了艺术生产及研究的需要,演职人员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队伍建设:楚剧团现有职工 130 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艺术职称的专业演职人员 40 余人,中级职称 60 余人,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人员 2 人、省政府专家津贴人员 2 人、中国戏剧“梅花奖”2 人、“文华表演奖”3 人、“文华作曲奖”2 人, 2 人荣获省“牡丹杯”大奖、10 余人荣获省“牡丹杯”戏剧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二名(熊剑啸、张巧珍),省级非遗传承人四名(彭青莲、李祖勋、吴招娣、胡继金)。专业人员占全体员工的 85%以上,年龄结构主要处于 20 至 45 岁之间,在整理、挖掘传统剧目时与“非遗传承人”及退休的名老艺术家建立了经常性的咨询联系,很好地发挥老艺术家的作用,剧院为建立、健全、全面强大的艺术创作队伍,每年选派多人去“中戏”“上戏”“武音”进修学习,逐步培养壮大编、导、音、舞、美等专业人员阵容(近五年内派出上述各类专业人员学习十人)。

      四、剧目生产:剧院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库存剧目约 500 个,现在日常上演大戏 50 余出,折子戏 100 余出。

     沈云陔:“沈派”旦行,擅长表演闺秀。代表剧目有《吕蒙正泼粥》、《杀狗惊妻》等。

     高月楼:“高派”小生、主做功,表演手段极其丰富。代表剧目有《程

     琳拷寇》、《断桥》等。

     关啸彬:“关派”旦行,主唱功,表演稳重朴实。代表剧目有《三世仇》、《百日缘》等。

     李雅樵:“李派”小生,风姿动人,气质不凡。演唱韵味淳厚,嗓音甜润。代表剧目有《打金枝》、《访友》等。

     熊剑啸:“熊派”丑角。道白口法有功力、生动。代表剧目有《葛麻》、《九相公闹馆》等。

     张巧珍:“张派”旦行。唱腔优美动听,韵味醇厚。代表剧目有《李双双》《蝴蝶杯》《寻儿记》等。

     楚剧早期以三小戏为主,进城后以演折子戏和“本戏”为主, 1927年整理、演出、出版了一批反对封建、追求民主的剧目,有《小尼姑思凡》、《终身大事》、等 66 个。1932 年后上演连台本戏和公案戏。抗日战争时期,创编演出了以爱国御侮为内容的历史故事戏和现代戏,有《新雁门关》、《岳飞》、《血战宝山城》、《湘北大捷》等。建国后,经过戏曲改革,整理了 80 多个传统剧目,其中《葛麻》、《百日缘》、《吕蒙正泼粥》、《打豆腐》、《杨绊讨亲》、《赶会》、《秦香莲》、《宝莲灯》等成为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特别是《葛麻》拍成电影,饮誉全国。创作的现代戏《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等也拍成电影颇具影响。改革开放后,更是好戏连台,《悠悠柳叶河》、《东方税官》、《一瓶茅台》(获文华剧目奖)、《娘娘千岁》(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大别山人》、《英雄结》等创作剧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近五年来剧院所排练演出的剧目保留在30 个以上,年均演出场次 200 场以上,年均生产创作剧目 2 个以上,2008 年以来《大别山人》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并二次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詹春尧主演《英雄结》获

     第 26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他如《思情记》、《儿孙梦》《辛亥人家》《程婴救孤》等剧目获省级各类奖项 10 余项。今后三年剧团计划继承、整理、加工传统剧目 15 余台,排练创作剧目两个,目前已做好工作计划,上报湖北省演艺集团公司批复。

     五、演出经营:楚剧在湖北广大城乡拥有非常广的观众群,剧院设有市场经营部,有专门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能力,积极组织剧院剧团进行进校园、赴厂矿、社区、乡村演出。长期坚持“双休日”及“文化惠民”演出,连续十九年获省及全国“百团上山下乡”演出先进单位,截止目前为止我团已预约签订满了 2014年春节期间“百团上山下乡”演出合同。在很好地完成演出的同时我院承担较多的公益性大型活动,是我省戏曲演出场次最多、最受观众欢迎的剧团,近三年演出收入及观众总人数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演出收入情况较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见附表)。改制后,财政拨款不变,剧团仍积极扩大社会融资渠道,获得较多的社会资金赞助。抓好创作剧目的市场论证和前景预测,以取得剧目的投入、产出比合理及至盈利。

     六、基础设备设施与经费:2009 年剧团办公整体搬迁,新址(武昌区起义门梅家山 43 号)建设启动规划三年内完成。目前,办公设备比较齐全,管理有序,环境整洁,分配使用合理,能较好地适应各职能部门日常办公和艺术创作需要。剧团现有 2 大 6 小排练厅,基本满足排练需要,服装和器材设备配备比较齐全,能承担创作、排练、演出任务。剧团拥有一个 600 座的小型剧场(黄鹤戏楼)及 200 座的小剧场(永芳古戏苑),“文化惠民”及“双休日”演出有了固定的演出阵地,另外湖北省演艺集团公司将旗下的湖北剧院提供我团进行大型创作剧目和重点演出使用。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及宣传部非常重视楚

     剧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省发改委已立项三年内在新址(武昌区起义门梅家山 43 号)规划建设一个 16000 平米新型剧场及 6000 平米的办公楼,届时,各种基础设施及办公演出条件将更臻完善。剧团具备良好的运输条件和能力(拥有大小七台演出及公务用车),能满足各种演出需要。省财政经费投入稳定,演职人员工资能按时发放,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有充分保障。有固定的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很好地满足艺术创作的需要。

     七、楚剧是湖北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广大城乡拥有非常广的观众群,其保护发展的主要价值如下:

     1 .“楚剧”被评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熊剑啸、张巧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彭青莲、李祖勋、吴招娣、胡继金。是项目保护责任单位,院长杨俊是项目负责人。

     2. 具有区位优势和辐射作用。随着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以武汉为中心,8+1 城市圈的逐步形成,设在中心城市的地方戏剧院凸现出了它在历史时期的 区位优势,这种优势进一步增强了重点剧团的辐射作用,并加速了艺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3. 具有示范性的意义。作为省级艺术表演团体,湖北省戏剧艺术剧院楚剧团相对全省各地方戏剧院,具有不可比拟的人才优势、创作优势和物质条件上的优势。楚剧的拔尖演员基本上都集中在我院,尤其在楚剧创作上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节并多次荣获政府的奖励。

     4.具有广大的观众群体,楚剧拥有占全省总人口 70%左右的广大观众,它的艺术形式已融进社会和融进广大观众中,其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保护好发展好,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好广

     大观众的要求。

     5.在湖北地方戏曲发展史上,楚剧是新型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革新创新精神强,发展、丰富、成长快,在艺术创新与赢得观众的审美喜好上常处优胜地位,对湖北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对这些剧种艺术革新起到了带头推动作用;同时它自身的艺术积累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我团在院团管理、剧目生产、队伍建设、演出经营及基础设备设施与经费等众多方面都做得较好,自评得分 98.5 分,逐步形成楚剧创作中心、楚剧保护中心、楚剧艺术传播普及中心和楚剧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心。随着各级政府对地方戏曲艺术保护、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剧团将为楚剧的传承、保护、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楚剧 自评 演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