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中苏“十年论战”是文革的舆论准备

    时间:2021-07-11 20:01: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场国际共运大论战,又可称为中苏“十年论战”。对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历史事件,为什么现在要来评议呢?
      第一,“十年论战”是十年文革的重要原因和思想基础。批判了苏联的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引申到我国国内,打倒睡在身边的“中国赫鲁晓夫”,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中苏“十年论战”,目标是批判“苏修”,但我们国内是把这作为一场“反修防修”的政治运动来对待的,进行全党和全民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
      第三,“十年论战”,苏方有错,我方也有错。我方错在“左”,“十年论战”加十年文革,我们有20年是以“左”为指导思想的。
      第四,对于十年文革已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出全面否定的结论,而对“十年论战”尚未有全面系统的总结。
      第五,近年来有一种文革思潮回潮现象。现在疏理“十年论战”的教训,目的是在于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经常警惕各种形式“左”的思想倾向的出现,坚定“主要是防‘左’”的立场。
      本文根据部分史实,对“十年论战”作些探索和评议。评议并非结论,只是表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一、中苏“十年论战”产生了一系列后果
      (一)“十年论战”虽然主要在中苏两党之间进行,但涉及所有共产党。从而促使国际共运大分裂,使国际共运迅速进入低潮。(二)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注意力集中于论战,错过了科技革命带动起来的经济发展黄金机遇期,经济发展滞后。(三)论战触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动。中苏关系破裂,美国介入,形成“中美苏”的大三角关系。(四)中共反对苏共老子党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维护了我国国家和民族利益,并使国际共运中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活跃起来。(五)就中共来说,论战是在“左”的思想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以我划线”和“以苏划线”,除批倒苏修之外,还打击“一大批”,孤立了自己。(六)我们错误估计形势,认为“帝修反”要联合起来反对中国,因而得出“要准备打仗”的结论。
      二、我方在论战中的主要“左”倾观点
      论战有一个发展过程。论战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算起。当时主要争论集中在斯大林问题上。1960年之后,争论在理论问题和国际共运问题上全面展开。从“二十五条”到《九评》,论战进入高潮。1963年2月23日,毛泽东主持中央常委会讨论苏方2月21日来信,决定由写作班子起草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共中央复信于3月9日发出。3月30日,苏共中央向中共中央发出复信之复信。4月初,毛泽东召集中央常委会讨论苏共中央3月30日复信。毛泽东指出,从苏共中央这封长信来看,赫鲁晓夫集团不准备修改他们的路线,我们要系统地阐述我们的观点,提出什么是国际共运应当采取的总路线。
      6月中旬复信经过两个多月的修改后定稿,于6月17日以《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的标题,由《人民日报》全文发表。这个总路线的建议共有25条,因而也被简称为“二十五条”。
      “二十五条”也为《九评》打下了基调。1963年7月6日到21日在莫斯科举行中苏两党会谈。会谈期间,即7月14日苏共中央突然公开发表了《给苏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8月初,毛泽东召集中央常委会,指出公开信已指名道姓攻击我们,我们也要指名道姓,苏方已公开论战,我们也公开论战。写作班子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常委会的指示,发表公开文章,全面评论苏共《公开信》,因共为九篇,故称《九评》。原来准备写十篇,即十评《公开信》。但是《十评》没有写成,因为赫鲁晓夫于1964年10月14日下台。毛泽东于11月18日召集中央常委会讨论,并指示写作班子起草题为《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的文章,定稿后于11月21日用《红旗》杂志社论形式发表。
      (一)“二十五条”对国际共运总路线、当代世界基本矛盾、战争与和平问题、亚非拉民族民主革命、和平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兄弟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这“二十五条”,从现在来看,就是我党要扛起“世界革命”的大旗。“二十五条”批判了苏共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总路线,提出我们党的“逐步实现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完全胜利,建立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的纲领。在此基础上,到文革时期,提出“世界革命中心转移论”,即认为世界革命中心,由德国转到俄国,现在已转到中国。形成国际共运的“三个里程碑”,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的“左”倾思想迅速发展。在国内,强调“阶级斗争”,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毛泽东谋求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道路,但从他的激进思想出发,要求“比苏联、欧洲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早些快些进入共产主义”。我们又把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以及未经实践验证的做法以至空洞的设想,都视为具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我们自认为这一套东西是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和“贡献”。并且希望把这些经验推广出去。
      (三)对战后国际形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缺乏准确的判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后10年恢复,在科技革命的引领下,经济有了发展。资本主义从大危机和战争中吸取了教训,改变了完全放任自由的发展模式,代之以带有宏观调控的凯恩斯主义。西方发达国家统治阶层采取一系列社会改良政策及措施,实行广泛社会福利政策,缓和劳资矛盾和社会矛盾,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社会结构和阶级及阶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依然拘泥于列宁的论断,没有看到资本主义战后的变化。
      (四)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论战开始时,我们提出战争的两种可能性和做两手准备的思想。但随着论战的展开,我们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作过高估计。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派都列入打击的对象。之后,我们又错误估计形势,把新的世界战争描绘得过于严重,说成战争已迫在眉睫,丢掉了保卫世界和平的旗帜。

    推荐访问:论战 文革 舆论 中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