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1949—1965年毛泽东工业化战略构想的演变及其在上海的实施

    时间:2021-07-11 12:03: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1949-1965年间,毛泽东工业化发展战略构想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这一时期毛泽东工业化发展战略构想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客观需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对于中国和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和现实影响,而上海的实践也印证并丰富了毛泽东的工业化战略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工业化战略构想演变;上海;实施
      [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2-0023-04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探索中国工业化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构想。毛泽东有关工业化战略构想在上海的贯彻实施,促使上海从基础薄弱的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本文拟以时间为序,探讨1949-1965年间毛泽东工业化战略构想的演变及其在上海的实践过程,冀望对深入研究和理解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能有所裨益。
      一、1949-1956: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切实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必须彻底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1949-1956年间,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构想主要围绕工业发展战略、布局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等问题,集中体现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
      1952年9月,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1953年5月,毛泽东对李维汉在上海等地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报告——《资本主义工业的公私关系问题》作出肯定性的批示,并在同年6月,首次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不久,毛泽东最终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那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为我国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实现“三大改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在工业化发展战略选择上,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国外经验,决定以苏联为榜样,选择能较快实现工业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简言之,就是“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3]在工业布局上,党中央、毛泽东决定将苏联支援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在内地进行。上海等沿海老工业基地,不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主要负责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全国经济建设。据此,上海利用改造原有工业基础,努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电工业和钢铁工业,积极研制、开发基础原材料和机械产品,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全国各地输送和培养各类建设人才,在人、财、物和技术等方面,有力地支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全国各地经济建设,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发挥上海特有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同时,上海工业原有的纺、轻、重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如重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20.9%上升为1956年的29.8%。[4]
      在“三大改造”中,毛泽东十分重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为上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最为集中,其工商业改造的成功与否是“三大改造”成败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多次与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听取其意见,并作出批示、指示,指导相关工作。1953年9、10月间,毛泽东亲自向盛丕华等部分全国著名的民主党派和工商界代表,解释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减少其思想疑虑,而且鼓励荣毅仁、郭棣活、刘靖基等人到内地联营设分厂,把厂办得更好,并带头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1月,毛泽东再次来到上海,在荣毅仁的陪同下视察了公私合营申新棉纺织九厂等企业,邀请部分工商业者及民主人士座谈,勉励大家要过好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关。正是在毛泽东的亲自关心、指导下,1956年1月20日,上海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场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非但没有破坏生产力,相反却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以全市公私合营加私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例,1956年比1954年增长30.95%、比1952年增长74.08%。[5]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使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使上海的工业企业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为上海工业进一步调整内部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服务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1956-1957: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目标
      1956年后,国际关系出现缓和趋向,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苏共二十大召开。同时,中国工业化建设中各种问题开始不断出现。1956-1957年间,毛泽东的工业化战略构想主要围绕借鉴苏联经验,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建设道路的问题来展开。
      1956年2月14日至4月24日,毛泽东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他先后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及国家计委关于二五计划的汇报。同年4月25日,他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提出必须充分利用沿海的工业基地。因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6]在此之前,为迎接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高潮,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7]的号召。此后,毛泽东提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8]。不久,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中国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是要“建设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9]。内地和沿海工业关系的协调,工业发展道路和目标的明确,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建设步伐,也推动上海探索自己的工业建设道路。

    推荐访问:工业化 构想 演变 战略 实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