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长效机制探索

    时间:2021-07-07 04:00: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机制,校园红色文化机制,校地合作地方文化研究机制,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党委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体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科研能力,从根本上优化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政课机制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的实践”成果。
      地方高校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占全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85”“211”工程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名师、大师,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投入有保证,这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经验、措施,对地方高校借鉴作用微乎其微。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办学历史较短、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自身基本條件来建设思政课的有效机制。近年来,榆林学院在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探索,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机制的建设
      1.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是要使思政课教师更加自觉地严律已,勤思考,求真知,明是非,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近年来,榆林学院逐渐形成了符合思政课教学特色的一系列严谨、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提要本、教案本检查评比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制度,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等管理制度。在学校每学期学生满意率问卷调查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作风等方面,获得了学生的赞同,满意率多年保持在良好以上,受到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处的肯定。
      2.强有力的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机制
      学校创新了青年教师培训和导师制管理的方式方法。所有新任教师都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岗上培训和指导。通过各类管理制度文件学习、理论考试、说课试讲等环节的培训,确保每一位新任课教师在政治方向上达到思政课的任课要求;通过拜师、说课听课评课、公开课教学,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快速成长成才。
      3.扎实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
      思政课要将引导学生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读“无字之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和长效机制。根据地方高校的区位优势可将实践教学设置为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暑期实践三位一体模式。校外实践又细分为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习和课内汇报讨论两个单元。榆林学院依托陕北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优质的红色革命资源,建立了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绥德郝家桥习仲勋纪念室、靖边小河革命纪念馆、陕北民间红色革命历史纪念馆、榆林市展览馆等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将毛泽东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沿线驻地整体纳入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三年来,直接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学生已达3000人次。校外实践教学返校后,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为代表的各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将校外实践教学的成果和收获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和内化教育。各班级组织专门的讨论课由参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代表作汇报讨论,让未能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同学得到启示与教育。校内校外两个课堂,点、线、面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2]大力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同度。
      4.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机制
      要着力培育学生理论学习骨干和理论学习社团,思政课教师要担任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教师。[1]榆林学院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组成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多年来秉持“学习经典理论、追求科学真理、弘扬实践精神、塑造有志青年”的宗旨,坚持两周一次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学习;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讲座,塑造校园先进文化;创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期刊——《沙泉》,搭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成长平台等活动,有效地延伸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和时间,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和理解。
      5.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主色调机制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奏响校园红色文化主旋律。2012年以来,榆林学院连续在暑期开展“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红色主题实践活动。[3]通过榆林学院官网、微博、微信平台已发布实践简报20多篇,微博、微信500多条,浏览量达上万人次。学生红色社团创办的《沙泉》学刊,五年来刊发了大量的“重走转战路”及校内推广的活动图片、口述材料,刊载学生撰写的理论文章152篇,其中8篇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陕西省教育厅网站、陕西大学生在线、榆林新闻网、《榆林日报》等媒体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在社会中引起极大反响。学校还将“重走转战路”视频,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使新生一入校就沉浸在榆林学院“红色基因”思政校园文化教育之中。暑期实践服务团队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标兵团队”。
      6.推进校地合作的地方文化研究机制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回家乡陕西视察工作时提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4]榆林学院积极发掘和利用榆林本地红色资源,尤其加大对转战陕北历史的研究,勇当地方红色文化的体验者、研究者、受教育者,推进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申报各类红色文化研究课题10多项,其中省级2项、地市级5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论文1篇。多名教师被榆林当地政府聘为“陕北革命策源地、中国革命转折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项目专家顾问。学校思政课教师与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编纂《中共榆林历史(1949—1978)》(二卷)。对于一个地方院校来说,能形成一支红色文化研究教学团队和取得这样的科研成果实属不易。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长效机制 探索 思想 高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