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刍议

    时间:2021-07-05 04:01: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和谐是政治认同所形成的理想状态,因此,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认同的研究坐标需要更新,应着重站在民间的立场来认识政治认同问题;政治认同的研究领域需要拓展,不仅要研究政治认同的程度,而且要研究政治认同的内容;政治认同的观念需要转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理性分析中国政治认同问题。
      [关键词]政治认同;研究现状;研究视野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2—0039—(06)
      
      一、研究的意义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的实质是心理的认同,是建立在对统治阶级最基本的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信任,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也将变得无法进行。政治认同涉及政治学的一个最古老、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使政治统治取信于民。政治统治或治理如何进行?俗话说:强按的驴头不饮水,强扭的瓜不甜。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这种意愿就是一种政治情感或归属感,就是政治认同问题。一种统治应该符合民意,而“民意是人类本性的堡垒,或者更不如说是人类本性的庙堂;如果她遭受污损,世界上任何神圣和崇高的东西也就都不存在了”。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基本的政治认同,一切看似正确的理论、制度和政策都有可能失去其应有的权威与效能,许多正确的政治举措会演变成“有趣的戏说”。一个人只有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或一种政治信念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一种统治能够得以维持,一种制度能够得以延续,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种统治或制度下的人们对于该统治或该制度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正像彼德·布劳所说的:“我们不能强迫别人赞同我们,不管我们对他们有多少权力,因为强制他们表达他们的感激或赞扬将使这些表达毫无价值。‘行动可以被强迫,但情感的被迫表现仅仅是一场戏。’”一种政治权力的统治除了让公众在理性上的认同以外,同时还必须造就大多数公众广泛的心理和情感的支持。“对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依附感,向来是人们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采取政治行动的一种最强大的动力。一个人一旦把他自己同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致在那个范围以外他的生活就失去任何真正的意义,那么,他就已经准备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那些利益。”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社会公众对政治体系方面的认同,有助于政治体系及其制度获得合法性,有助于提高政治体系制度化的程度,有助于发挥政治制度的权威性。政治认同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公众的政治认同问题,才能使广大社会成员在心理层次上形成对制度的拥护,对秩序的珍惜,对困难的责任,才能对政治稳定起到深度支持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激活广大民众的活力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谈得上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在社会急剧发展的背后,传统的稳定结构瓦解了,社会的同质性在减少,而异质性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党和政府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包括社会制度偏离法制,意识形态传播偏离民众的实际要求,社会关系偏离理性,社会规范偏离公平,而公众的民主与法治意识在不断增强,公众的期望状态与社会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异日趋增大,公众的一些基本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对执政党、政府的能力产生了质疑,这就使人们对他所在的政治共同体缺少了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即降低了公民对政治的认同度。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治合法性危机的到来以及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演变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利益在逐渐分化,社会矛盾与冲突在日益突出,中国公众赖以生存的政治共同体遇到了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民众中的主要阶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对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同程度的动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政党合法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对政府运作绩效也抱有某种程度的疑虑。在中国公众中某些范围内出现了政治冷漠现象,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虚假认同。只有认真研究公众政治认同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认同的原则或逻辑,探寻公众政治认同的制约机制,才能找出解决公众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公众对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大多数公众产生对所在政治共同体的归属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没有社会公众对政治共同体的基本认同,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和谐就是社会公众认同达成的一种理想状态。政治认同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社会和谐问题不是浮在表层的问题,而是深藏于人们的内心,只有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和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和谐与否也不能靠自我标榜,而应由公民来评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有一种理论上的支撑,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将为研究社会和谐问题提供理论根据。
      
      二、研究的逻辑起点
      
      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像一颗树或一条小河那样无动于衷,他会对自己的政治生活做出一定的判断,人们对政治问题的价值评价就构成了人们的一种政治态度。因此,对于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应该从人的心理出发。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强调指出:“研究任何一个政治体系,不但需要了解这个政治体系在某个特定时期里的实际行为,而且需要了解它的基本倾向。我们把这些倾向(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称为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对人心理的研究,列宁曾强调:“必须学会特别耐心地慎重地对待他们,以便能够了解每个阶层、每个行业等等的群众的心理特点。”普列汉诺夫也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研究与把握一个人的全部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去研究人的心理,而研究人的心理又必须了解人的属性或需求。政治认同的主体是“人”,因此,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于准确地把握人的属性、心理和需求等等。

    推荐访问:刍议 中国社会 认同 当代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