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认识与展望:对可持续发展的多学科审视

    时间:2021-07-02 08:01: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作为一个对全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社会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已进入众多学科视域。本文分别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内涵及实践价值。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哲学; 经济学; 政治学; 生态学; 审视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5-0031-03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展开多学科联合攻关。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多学科审视,将有利于深刻把握并有效推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步伐,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审视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一直在两大领域展开,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和人与人的关系领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两大关系领域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和提升的结果。
      
      (一)可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
      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已经经历了朦胧阶段和对立阶段,现在正朝着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和谐阶段转化,正是可持续发展拉开了这一转化的帷幕。(陶承德主编:《可持续发展论》,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在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即狩猎文明时期,自然界由于人对自然的盲目依存而保持着协调与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朦胧的原始的融合状态。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生产技能的提高以及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大,人类由采集天然食物的生产方式向垦殖经济形式过渡,人类开始步入了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与自然也开始了相互对立的历程。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却只是轻微的和局部性的问题,尚没有构成对人类的威胁。但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新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和人类生产技能的极大提高,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也进一步加剧。这一时期,人类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和严重的危机。这时,人类才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并思考未来发展的走向。这样,人与自然在更高阶段上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就自然而又必然的登上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舞台,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新思考。
      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除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纵观人类历史,人与人关系的演变也包含了三个阶段,即利益共享阶段、利益分化阶段和利益融合阶段。(同上,第27页)在原始公有制阶段,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原始共同体的关系。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决定了平等协作集体劳动的劳动方式和平均分配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度,人类只能以此来勉强维持每个人的生存。在这一阶段,自然是安逸的,环境是宁静的,生态是和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代替了原始公有制,人类进入了利益分化阶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存在,把人类分化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环境生态问题随着利益主体的分化和无序竞争的展开而出现,并随着利益主体的愈益分化和竞争手段的不断增强而愈益严重,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在这一阶段,自然在萎缩,环境被破坏,生态在恶化。利益融合阶段即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最终确立将结束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严重利益分化和争夺,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他们之间利益的融合,从而消除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公平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人与人关系认识的升华。当代生态环境危机表面上看发轫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质上根源于人与人的矛盾,这种危机实质上是以“天灾”形式出现的“人祸”,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解决人与人的矛盾。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既要求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更要求解决人与人的矛盾。从根本上讲,可持续发展所要求发生、发展并实现的是人自身的革命,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革命。为此,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坚持、完善主体性原则,在人与人关系上承认、发展主体间性原则,健全的主体性原则与主体间性原则理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哲学支点。
      
      二、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审视
      
      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假设之一,是构建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石。(王军著:《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可持续发展理论既向这一“基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传统经济理论的现代建构提供了时代契机。
      
      (一)可持续发展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
      “经济人”假设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表述,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指出所谓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其中利己性和理性是经济人的实质。此后,“经济人”假设的具体内容虽历经修正,但其实质却并没有根本改变。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经济人”假设的适用性从两方面提出了挑战:第一,共同性原则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从根本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追求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因此,只有每个人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到对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时,才是真诚地遵循“共同性”原则,只有这样,人类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才能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但利己性是经济人的灵魂,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既不会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也不会考虑社会利益,更谈不上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就此说来,“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第二,可持续性原则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但同时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消费的同时,更要对后代人的需求和消费担负起历史与道义的责任,从这一点看,它也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原则。而从“经济人”假设看来,其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只限于代内范围,一旦在代际范围对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就只会起消极作用。因此,就作为处理人类代际关系的准则来说,可持续发展是比“经济人”假设更高层次的规范。只有首先满足可持续性,即将可持续发展视为既定准则的前提下,才谈得上根据“经济人”假设去追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现代建构。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既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又呼唤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诞生。在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现代建构中,可持续发展理论要实现代替“经济人”假设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中心规范,必须着眼于改革和完善传统经济理论在资源配置中的片面和不足,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资源配置规律。这种探索,首先要着眼于传统经济理论在资源配置中只重视各种资源在不同的经济使用方向之间分配的片面性,实现各种资源在不同的使用方向的分配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其次要着眼于传统经济理论把资源配置仅理解为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把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仅限于经济效益和效率的片面性,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目标体系,使资源配置的结果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审视 可持续发展 展望 多学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