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青少年“网婚”现象的伦理考量

    时间:2021-06-15 20:03: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朋友、对成长、对自我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但是由于“网婚”具有的虚拟性、游戏性、符号性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亟需准确的道德评價和伦理导向,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唤醒青少年的“善良意志”,倡导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也应承担应尽的社会道德责任,引导青少年走出“网婚”的误区。
      [关键词]网婚网络伦理网络道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6)09-0016-04
      
      “网婚”是青少年群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继“网恋”之后突现出来的一种新现象,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青少年伦理道德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法律尚未完善,但道德不可失语。目前,面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如何正视青少年“网婚”现象,认识其特点及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网婚”行为进行恰当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导向,重视社会的道德责任,是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 青少年“网婚”之现状与心理动机
      
      “网婚”原指现实中的真恋人在网上举行婚礼,通过BBS或聊天室和网友共贺新婚。后来,“网上人家”于2000年3月开办了“虚拟家庭”,国内不少网站也陆续开辟了虚拟婚姻社区,上网人士便可在该类社区中登陆,寻找虚拟的丈夫或妻子,过起虚拟的婚姻生活。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游戏的网婚功能,在游戏中结识“作战伙伴”,达到一定的亲密值后就可以选择“结婚”或者“同居”。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网婚”就是指这两种。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过“网络同居”生活的人数已达10万人。[1]“网上人家”和“第九城市”两家虚拟网络社区的“网络同居”人数分别达到43720人和39342人,“网络家庭”超过5000家。[2]
      “网婚”的程序很简单。只要结婚双方当事人各发一份消息给网站指定人员,并注明自己和结婚对象的昵称,经对方确认后即可结为夫妻。现实婚姻中所有的一切形式,在虚拟婚姻中几乎都可以找得到:婚礼可以找社区里“法定”的神父或兼职神甫来主持,还可以举行集体婚礼;结婚后,“夫妻”可以领养一个小孩;还可以夫妻双双去买菜、逛商场。虚拟婚姻更有一些现实中还没有的功能,如有些网站提供经典用语供各种场合使用,比如用作求婚;有些网站设立社区日报,用来报道结婚喜庆的消息等。但虚拟婚姻最吸引人的地方还不在于此,而是在虚拟社区中结婚,对象可以是多个甚至是多元的,你需要做的只是更改一下你的昵称和性别。
      目前,虽然还没有关于青少年网婚的数量统计,但反映青少年“网婚”的事例已屡见报端。据《西安晚报》载,孙先生的儿子今年12岁,却已“结婚3次”!当与儿子沟通时,孩子只丢下一句“这是网络游戏里的事”,便拒绝与家长多说。记者了解到,孩子是利用父亲的身份证号码进入社区的,他打字速度极快、反映敏捷、语言幽默,和平时判若两人,他的“老婆”中甚至有以女性角色出现的男管理员。当问及游戏所需费用的来源时,他说是从饭钱里省下来的,因为父母很忙,常不在家做饭。而在记者所接触到的其他20多个玩家中,有12人说自己是学生,他们大多说自己是高中生,只有两个说自己是初中生,实际数目可能还不止这些。
      面对青少年的“网婚”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孩子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态迷恋于“网婚”游戏的呢?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和渴望,而计划生育的施行、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等进一步减少了他们与同龄人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孩子们更加容易孤单、敏感。因此,“网婚”现象在青少年中的出现,实际上代表了他们的一种心理渴求。
      首先是对结识朋友的渴求。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他们有烦恼需要倾诉,有乐趣需要分享,也有秘密需要窃窃私语。总之,他们需要一种声音,一种来自于朋友的声音,可以给他们的思想以共鸣,给他们的心灵以慰藉。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斯普朗格认为的那样,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少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
      其次是对个人成长的渴求。在孩子们的眼里,长大意味着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不再满足于在电视亲热镜头前蒙上双眼,从指缝中去观察恋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似懂非懂的他们迫不及待地亲身去体验、去模仿,到底是什么魔力使那些大人们既甜蜜又痛苦。
      再次是对表现自我个性的渴求。青少年时期是急于脱离人们的普遍性而极力表现独立个性的时期。正如黑格尔在分析青少年精神特征时谈到的那样:“在少年看来,实现那种普遍性是对自身的否定。”[3]因此,他们爱追求那些新鲜事物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
      最后是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求。女孩从10~12岁、男孩从12~14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性别倾向也开始明显,再加之各种传媒的影响,一部分孩子就会表现出对异性莫明的好感或努力自我表现以吸引异性。而“网婚”给他们提供了隐形而安全的平台,让他们不再有挫败感,尽情地扮演未来的理想角色。
      可见,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说“网婚”带来的只是恶果和苦酒,应该承认“网婚”在排遣孩子的孤独感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道德识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虚拟世界中的“网婚”游戏可能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将对青少年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危害。
      
      二、 青少年“网婚”的特点及其危害
      
      第一, 青少年“网婚”具有虚拟性。网络世界的匿名性是“网婚”行为虚拟性的根源。由于你的注册信息代表了你的身份,你的文字代表了你的状态,因此,你可以把自己打扮成你想要的自己。这种超现实性正迎合了青少年理想化、个性化的心理追求,而这种虚拟的环境也让他们容易抛弃现实中的道德要求,认为在网络中撒谎不是一种错。同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游戏对方也抱有美好的幻想,借用好莱坞影片《西雅图未眠夜》中的一句经典台词:“In the computer, they believe everything.”(他们相信计算机中的一切)。于是,他们暂时忘却了现实的压力和烦恼,沉浸在“网婚”游戏的新鲜与刺激中乐此不疲。
      但是,他们并不清楚,在这种虚幻的迷雾之后,隐藏着怎样的危机。根据他们对“网婚”行为虚拟性的认识不同,他们可能会遭遇两种不同的后果:能够比较客观地理解“网婚”虚拟性的青少年,容易造成道德人格的双重化倾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行事,而在虚拟世界,当监督机制一不存在,他们也就把原来的道德规范给抛弃了,因此,道德失范现象出现在“网婚”游戏的各个角落。还有一些对“网婚”的虚拟性报有幻想的青少年,则容易成为这些谎言的被征服者,他们或信以为真,或付出感情,有的甚至会产生人身安全的隐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定时间的潜移默化和青少年判断能力的不足,这两种情况有时也是交互发生的,这时危害也就会更大。
      第二, 青少年“网婚”具有游戏性。俗话说:“婚姻大事,岂可儿戏?”“网婚”行为不但把婚姻当成了“儿戏”,而且还可以和多个人“玩”,变着性别“玩”,真是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除了“游戏方式的多样性”,“游戏内容的新奇性”也是吸引青少年的主要方面,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和“爱人”买菜、做饭、带孩子,还可以和对方用文字“谈性说爱”(孩子一般会以较大的年龄伪装自己,而对方很有可能是成年人)。他们借着游戏之名,却游戏着人生,而当面对现实道德的指控时,还会振振有辞地说,我们只是在网络上游戏,何必当真?

    推荐访问:考量 伦理 青少年 现象 网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