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关于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1-06-12 04:02: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工作者的忽略常常会导致田野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从自己的田野工作亲身经历出发,结合杨曦帆老师的上课内容以及在知网上查阅的大量文章来阐发自己关于田野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采风 田野工作
      本学期上了杨曦帆老师的田野调查课后感慨颇多,课前也进行过两次田野工作,所以想借这篇结业论文谈谈笔者关于田野工作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一、“采风”与“田野工作”
      常常听到其他专业的同学说:“你是要去采风吗?”或者“你们这个专业是不是要常常去采风呀?”虽然对于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涉猎的时间不长,但在笔者所查阅过的民族音乐学专业书籍,期刊文献中,是没有把“field work”译作采风的。当然笔者绝不是第一位将采风和田野工作这两个词加以区分的人,只是在做了几次“field work”后,才深有体会地将二者加以区分。
      “采风”一词我国自古就有,最早应该是先秦时期,是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到了近现代,虽然“采风”失去了封建时代的原有的作用但发挥了新的作用,主要用于作曲领域,从民间汲取元素,加以创作加工。而“田野工作”作为民族音乐学学科范围内的专业词,“田野工作”的重心和“采风”不同,它更偏向于对资料的整理和对其背后文化因素的分析。笔者在这里也只是浅析二者的不同,具体还需要细细体会。
      二、笔者的三次田野工作经历
      第一次采风是在九华山祁圆禅寺,田调对象是瑜伽焰口音乐。“放焰口”是佛教仪式,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该法会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
      笔者是2015年2月14日中午到达九华山的,随即便找到一家旅馆住了下来,下午4点便来到祁圆禅寺,通过询问那里的和尚得知几乎每天下午5点左右都会有人来为亡灵超度,请寺里的和尚为亡者放焰口。下午4点30许,寺庙里的和尚(数十个左右)便穿上做法事的衣服在供桌上摆放法器。笔者作为一名局外人问他们:“这些乐器分别叫什么名字?”他们对笔者把这些法器成为乐器显然有些不高兴,他们说:“这里没有乐器,都是法器”,没有乐器,那么在焰口仪式的文化语境里便也没有所谓的音乐了。大约5点,仪式正式开始了,和尚分成两队站在桌子两侧,每个人拿起一件法器,嘴里诵念着经文。桌子的最前方是主事和尚,戴着毗卢帽,身披袈裟,他决定着整场法事的开始和结束。所有的法器音乐性都不强,主要起节奏伴奏的作用,统一所有和尚速度和诵念经文进程。
      第二次田调是2015年春节期间去安徽池州观看贵池傩戏。笔者在有了第一次田调的少量经验后便在去之前收集了一些贵池傩戏的资料以及傩仪举行的时间和地点。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贵池傩戏是按姓氏宗族来演出的,贵池有九刘十三姚之称,村民会在每年正月初7到初15自筹经费举办傩戏演出,以求五谷丰登。据村里的长者说,每年办一次的傩戏是村里的大事,很多已经搬到市区去住的人都会回乡参与到傩戏演出中。如果说务农的人重视傩戏演出是因为渴求丰收,但现在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都已外出打工,农事收入已不再是唯一以及最重要的收入了,他们仍然如此重视一年一度的傩戏演出,在笔者看来,这是对宗族身份的认同,通过傩戏演出增进同宗族成员之间的感情以及联络。所以笔者最初担心没有政府经费的支持,傩戏会不会办不下去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就笔者观察所知,村民对于傩戏的经济支持是相当可观的,有些衣锦还乡的甚至以捐钱多来引以为豪。傩戏全程分为四个环节,请神,迎神,傩戏,送神,这里笔者重点想说的也就是傩戏了,它是整个仪式的核心部分。贵池傩戏现在常演的曲目是《刘文龙赶考》和《孟姜女》,演员就是本宗族的男性成员,头戴面具在宗族祠堂的台上演出。在演出中,相较于长者的严肃认真态度,年轻人显得要随意的多,并且伴随着嬉笑,傩戏演出也由曾经整夜时间缩短到晚上11点前就结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工业时代的到来对农民的生活、心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傩戏现在更像是一种形式。
      第三次田调是在浙江,对象是路头戏,又名“幕表戏”。没有剧本和固定的唱词说白,仅有故事框架和分场提纲。 笔者采访的是成立于宁波象山的“亚红姐妹越剧团”,当时这个民间戏班正在一个渔村演出,笔者在那里待了5天,和戏班里的演员同吃同住,对戏班的运营,演员的文化水平,常唱戏曲曲目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由录音引发的思考
      录音是在田野调查中常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但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常常会忽视一些细节,比如录音笔摆放得集中导致录下来的声音不全面,有些听不清楚。正确的方式是把录音笔放在我们田调环境的中间,让各方面的声音都能录下来。录音中还有些细节需要注意,以往为了创作而汲取民间音乐元素的录音通常都是只录下有用的那一部分,而忽略录音前后周围人的对话,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采访对象中只要和人有关的一切都应该记录下来,因为音乐人类学分析的不仅是音乐本体,更多的是背后的文化。
      四、关于田调中的注意事项
      从笔者为数不多的几次田野工作中也总结出了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到任何地方田调前先要对这个地方的风俗和禁忌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在去池州看贵池傩戏时并不知道女人是不能上戏台的,结果就引起了当地一个长者的恼火。还有在祁圆禅寺看放焰口那次,笔者把“法器”称为乐器也是之前没有做够准备。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3]欧阳绍清.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田野工作[J].民族音乐,2007,(03).

    推荐访问:田野工作 民族音乐 若干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