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加强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1-06-09 20:02: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切实提高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把握全局,也要抓住重点,因此加强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要坚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理服人、以心暖人、以文化人,逐步形成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7)03-0031-03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其民族观念将直接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新形势下,加强对个体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对于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
      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做出了积极努力。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正呈现出新的态势,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随着民族教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大量少数民族学生得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民族构成日趋复杂。而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民族意识也在逐步增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推动心理相容、文化包容、和谐共生的氛围形成,任务十分艰巨;二是长期以来,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在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阅历不深,对国家发展认识不全面,容易产生心理不适和认识困惑,不进行必要的疏导澄清有可能造成民族仇视和群体性心理不平衡;三是由于近年来“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经常披着“民族、宗教”的外衣制造事端,以达到对我国渗透、破坏的目的,造成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少数民族产生反感、抵触心理,而少数民族群众则容易因此产生自卑情绪。这种现象在青年学生中也是有的,给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增加了难度。面对新的挑战,面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日益多元、统一的观念和思想较难形成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提高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方式,使民族团结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尊重教育对象个体差异、提升教育针对性的需要
      民族团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遵循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即通过教育活动使被教育者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真正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观念,并最终转化为他们投身民族团结事业的行动。然而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同样的教育,却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活动贵在因材施教,贵在把握个体差异性,民族团结教育同样如此。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成长背景、民族习俗等充分把握和了解,才能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包容。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特点、性格、思想和家庭背景也是完全不同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还有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面对这些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对每个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三)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宣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平台。除此以外,民族类高校一般还开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必修课及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选修课,用以普及学生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然而此类课程性质上多为公共课,开课方式一般是大课堂正面灌输,其优点是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却难以关注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注,在内容上多是面向群体的主题式或命题式的,内容较为枯燥,很难接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由于大学生的许多课程都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简单地采取这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缺乏对学生困惑问题、思想症结等做出的基本回应,大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教学的效果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这种统一模式、统一行动的教育方式就陷入了“重过程、轻效果”的误区,学生较难联系自身实际去思考问题,更难以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的实际行动。
      从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来看,进入大学后,正是人的理性思维形成的时期。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而且信息渠道不断增加,于是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灌输,转而热衷于通过民族关系现象对民族关系进行独立判断和分析。但毕竟阅历不深,信息掌握不全面或者信息来源不准确,因此对事件往往又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极容易偏听偏信、形成错误观念,而面向群体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难以深入人心、触及思想,难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所想所需,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关注学生个体的思想变化,使民族团结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 加强个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坚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近年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和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工作的开展,广大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内地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这些都在客观上都坚定了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業的信心。2014年以来,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了全国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滚动调查),可以充分肯定的是,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上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且稳定,赞同主流价值观,拥护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关注国家安全稳定,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尊严的重大事件上具有正确的立场,并表现出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就要立足于这一基本点。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五个认同”方面存在着观念模糊的现象,少部分学生对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事件与“民族问题”的概念混淆,缺乏理性认知。

    推荐访问: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 个体 若干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