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本科生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初探

    时间:2021-06-08 04:00: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gj/sjgj201203/sjgj20120325-1-l.jpg
       [摘 要] 专业知识体系是知识结构中“专业”属性的体现,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影响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因素包括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和学生对于其中课程体系的把握。对于学生而言,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从培养专业兴趣、了解专业培养方案、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的配合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专业知识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 知识整合 知识体系内化
      
      本科生通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应当形成对于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然而,实际情况往往难如所愿。有些高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仍不了解,并为此感到困惑和迷茫。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化和建构。本文拟就如何建构人文社科类本科生专业知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专业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本科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由德、智、能、体等方面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来支撑,而这些规格和要求又是凭借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及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之间就构成了目标与手段、价值与工具的关系。(见左图)
      具有而言,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主要包括优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体系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从精神层面界定了人作为一种道德存在主体的根本内涵,是要把大学生塑造成真正的“人”,一个认同和支持政治体系价值理念的政治人、认同和遵守社会基本规范的社会人和在公共和私人生活领域严格自律的道德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是专业知识结构,则使大学生成为可以从事某专业领域或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某种人”,一个专业人,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这种知识结构储备可能是他们今后赖以安身立命的职业之所系;能力体系的本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既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处理各种现实问题。
      当然,作这样的分析并不意味着这几方面是相互割裂的。实际上,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例如,具体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往往不仅包含某种或某些深刻思想和理念,而且包含某种或某些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它们最终必然统一于行为和实践层面,也即在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导和规范下,以一定知识背景为基础,从事某种活动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可以视为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最终依赖于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教学。现代大学教育试图让学生形成某种知识结构,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来完成的。课程体系是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一定组织和排列形式的一系列课程。对于任何一个本科专业而言,这一课程体系都包括若干个不同板块,按照不同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一是按照课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二是按照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专业课和通识课两大类;三是按照课程的主要功能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工具性/技能性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技术、逻辑、文献检索、写作等)、思政教育类课程、专业知识和理论类课程(包括拓展知识面的其他专业或学科的课程)等类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划分。
      如前所述,知识体系或者知识结构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来加以实现。本文讨论的专业知识体系就是按第三种分类方法划分的第三类课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些课程可能分布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通识必修和选修等类别中。当然,这些课程在不同学校可能有不同的称谓,例如专业或学科基础课、专业或学科平台课、专业主干课等。
      专业知识体系标识出某个学生是某“专业”的学生,即体现学生的专业身份和归属。因而可以说,专业知识体系是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规格进而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
       影响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几个要素
      从成为大一新生开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和环节影响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是培养方案的制订。这一环节一般是由各大学教务部门和承担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院系相关部门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共同完成的。如果说人才培养是一种特殊产品的加工,那么可以说,培养方案是学校和学院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书,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培养“流程”等内容,而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方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规格和标准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由于有教育部的基本要求,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课程体系等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政治学和行政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大学英语、思想政治、体育等公共必修课的设置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也有很大的交集,一般都包含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比较政治、本国政治、国际政治等版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不同学校提供了差异性较大的通识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其课程安排在科目名称、学分和学时、上课学期等方面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对于同一所学校的相同届别和相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方案没有任何差异性。
      二是教师对于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实施。尽管培养方案包含了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但是,它的实施一定是分学期、分学年地由不同教师分别进行的分散、独立的教学过程。在此环节,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教材的同一门课程,不同老师之间由于存在知识积累、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其教学效果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对于同一个班级而言,这种差异也是不存在的。
      三是学生的知识吸收和整合能力。培养方案要求的是培养具有某种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的人才,而采取的策略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则构成了该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课程体系到知识体系有一个转换过程,这些课程中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必须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这一环节加以整合,才能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环节上,由于不同学生知识积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在知识吸收和整合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这样看来,培养方案、教师、学生不仅构成培养过程的三个重要因素,而且构成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总体—分散—总体”的逻辑环节。对于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而言,培养方案面向该专业全体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是既非竞争性也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因此,学生之间最后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作为具有学习和思考自主性的主体,不同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内化是具有主体间差异性的。
      本科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
      既然本科生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培养方案、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那么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来建构专业知识体系。
      首先,从培养方案这一要素来说,一是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尤其是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和排列组合;二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尤其是应当通过专业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课程设置的意义、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

    推荐访问:建构 初探 本科生 专业知识 体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