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抗战期间及胜利后国民政府华侨师范教育

    时间:2021-06-06 12:02: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移居海外的华人有强烈的接受华文教育的愿望与需求,随着华文教育规模的扩大,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抗日战争期间及胜利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建立师范学校的方式,大力培養适用于华侨教育的师资。华侨师范教育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华文教育的提升。
      关键词:华侨;师范教育;抗战
      近代以来,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侨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特别是有一部分华人慢慢完成财富积累,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后,特别希望自己的第二、第三代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保存作为炎黄子孙的文化记忆。因此,在华侨聚居地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华文学校。这些学校成为当地华人学习中国文化的主要场所,海外侨校对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多。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建立华侨师范学校,向海外输出教师,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力。
      1 华侨师范教育的需求
      早在晚清时期,一些相对富裕的侨商为教育自己的子弟,开设带有师塾性质的学校,“教师大都是在国内科举考试中不得志而外出谋生的士子”[1],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尽管这些塾师客观上为保存海外侨民的中华记忆做了有益的工作,但受教育的群体毕竟有限,知识得不到普及,因此效果很有限。清末新政至中华民国建立,中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废科举、兴学堂。受此影响,20世纪初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成为华侨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据统计,“1946年海外侨校的数量就有3455所,其中亚洲所拥有的学校数量是最多的,达3260所,所占比例约为94%。就学校的类型而言,小学的数量是最多的,有2673所,其次为中学及一些补习班性质的学校,而师范学校仅有8所”[2]。从学校的数量、类型可以看出,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需求,“查海外各侨民学校,往往缺乏师资,每多教席虚悬,不易聘得合格人员补充”[3]。
      2 国民政府华侨师范教育政策
      “民元以前,清政府对侨教固采放任态度,民国以后,北京政府即有法例之公布,亦等于一纸空文。国府奠都南京以后,始对侨教予以密切之注意,方期按时导入常规。讵知抗战军兴,中原多事,重样隔绝,爱莫能助;烽烟所及,毁坏无余,战乱纷飞……迩者抗战胜利,政治趋进建国之秋,正我侨教复兴之日,我政府自当承时策划。”[4]可以说,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没有忘记华侨教育事业。1940年8月,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推进侨民教育方案》,五个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师范教育,计划训练新的教师,培训及改进原有的师资。训练新的教师有五点措施:“在国内设立一间华侨师范学校;设立侨民师资训练班;在东南亚侨民教育较发达区域,分设师范学校;已设有师范科的华侨学校,着令立案,提供补助,监督扩充与改进;指定1~2所国立师范学校,考选侨生入学。”[5]对于旧有师资的培训也提出了五点措施:“设立侨民教育函授,饬令各侨民中小学在任教师报名进修;从1941年起,在每年的暑假,择定适当地点,办理侨民学校教师暑期讲习讨论会;抽调已准立案各侨民中小学校长与训育人员,在暑假中到中央训练团受训;邀请各个学科的学者组成巡回讲学团,到各地讲学;出版杂志刊物。”[6]1942年2月,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与教育部发布《国立侨民师范学校办法》,“由于环境变化或侨生家境困难,一时接济中断而有辍学之虞者,须设法援助……1942年至1943年间,受惠侨生计有上万人次,其中师范学校侨生250余人次”[7]。
      国民政府的华侨师范教育政策制定于抗战时期,但其目标明显着眼于抗战胜利后华侨师范的需求,希望通过华侨师范事业握有华侨教育的话语权,置华侨教育于自己的管理和控制下。这些方案与政策涉及范围覆盖了华侨师范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了这一时期华侨师范教育的圭臬,在它们指导下,国民政府完成一系列的华侨教育工作。
      华侨师范教育政策的出台最主要原因是当时海外侨校对于教师有巨大的需求。其次与当时国民政府的华侨政策相匹配,国民政府对当时海外华侨的判断是,“侨胞文化水准之低下,实基于侨教之衰微,亦缘于内腐与外压。内腐者何?我侨胞之居于海外也,为工,为商,为农,舍足食足衣外,丁无他求。其对子弟之教育也,亦不外持筹握算之事,人生日用之常,其始固无所谓教育也。师徒相承,传以谋生技能,设立蒙馆,而期粗辨之无。祖国之文化,固无一所知,世界之思潮,更多隔膜”[8]。海外华侨在异乡生活艰难,所以其对于教育的要求仅限于日常生计,对于祖国与世界是知之甚少的。但是国民政府考虑到经过多年战争并最终获胜的中国处于百废待兴,不能缺少海外华侨的支持,通过侨教增强侨胞们对祖国特别是国民政府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对于国民政府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3侨一师与侨二师的创办
      有现实的需要和政策的扶持,设置专业的华侨师范学校是顺理成章的。陈嘉庚先生为侨民师范学校的建立起了巨大作用。1941年,陈嘉庚率领南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南洋后,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出电报,核心内容是阐述南洋教育极需教师,希望在国内闽粤地区建设以培养赴南洋华侨地区执教教师的师范学校。当时的教育部原则同意建立华侨师范学校的提议,却不同意地点设于闽粤两地。但陈嘉庚认为海外华侨的原籍地以闽粤两地居多,设于闽粤两地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较为方便投考的学生。通过陈嘉庚先生的不懈争取,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与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相继在闽粤两地成立。
      对于这两所学校学生应如何培养国民政府有相对完整的考虑。“除普通师范学科外,其课程应增加外国语言,华侨问题(如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侨教问题(如行政、管教、课程、编制等),各地殖民政治(政治、经济、教育等),均须……真是了解;且民族主义之教育哲学,与民生民权训练之方策,尤须精深探讨,使此众师资信念坚定,准备充分。”[9]学生们除掌握教师基本知识,接受技能训练外,学校还安排与华侨事务相关的教学内容,适应师范毕业生日后前往海外执教的需要。各国国情各异,熟知国外情形对于华侨师范生是必要的。

    推荐访问:国民政府 抗战 华侨 师范教育 胜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