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理性选民、选民偏好与政党政治

    时间:2021-06-02 12:03: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新政治经济学从独特的理论视角为研究现代政治中政党与选民的关系开启了新的进路。在政治市场上,选民在进行成本收益的算计之后决定是否参与投票,而政党的意识形态则构成了降低选民政治成本的有效工具。政党与选民的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在选民偏好判断基础上的偏好适应模型和偏好塑造模型进行解释。在偏好适应模型中,选民偏好利益对政党制度和政策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政党采取适应或迎合选民偏好的方式获得选民的支持;而在偏好塑造模型中,政党则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或社会政治权力的运用对选民的偏好进行塑造和影响,以取得选民的政治认同。当前政党普遍呈现出“去意识形态化”和“政策选择趋同化”的倾向,这对政党政治乃至民主政治的存在意义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选民;政党;理性;偏好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2-0049-05
       在民主政治社会中,政党与选民的互动关系是最基本的主题之一,不同的理论学派都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域中,政治生活就是充满了成本收益计算的市场。政府、政党、政治家、官僚、选民等成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的政治选择是在进行成本收益计算之后作出的。这与传统政治学认为政治是一种追求公共利益活动的判断有着极大的差异,也就为我们开启了新的研究进路。
      一、理性选民假设与政党的意识形态
      新政治经济学对选民的研究中,最基本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理性选民假设”。安东尼·唐斯在其《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认为选民在政治市场上用选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偏好,他们投票给认为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政党或候选人,其参与政治选举的目的在于获得预期效用的最大化[1](P187)。选民是否参与政治选举决定于其进行成本收益算计分析的结果。
      (一)理性选民假说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理性选民假设”中,选民参与政治选举是有自己的政治预期的,即自己从选举中获得特定的利益。哪个政党选举获胜之后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是其最基本的考量。他们往往对能给他带来更大预期效用的候选人投赞成票。这构成了选民的“预期收益”。而选民参与政治选举并不是一个“零成本”的过程。选民如果要积极地参与政治选举,就必须去收集不同候选人的信息,如其所秉持的价值理念、在不同领域的政策主张、政治活动能力等,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并不是免费的,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他们还必须对不同候选人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自己的利益得失角度作出权衡。这就使选民面临着“成本约束”。预期收益与投入成本的差额决定着选民是否参与选举。如果成本高于收益,选民就会选择不参与投票。具体而言,选民选择不参与投票的情况有四种。
      (1)选民预期收益很低时,即当选民认为各候选人提出的各项政策都不能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收益,无论谁选举获胜自己都不能处于有利地位时,他们选择不参与投票。
      (2)选民的投入成本很高时,即选民参与选举必须花费超出自己能够承受的精力和时间,而获得的利益收益又低于自己的期望值时,他们选择不参与投票。
      (3)选民预期收益很高,但是当他们认为即使自己不参与选举,不需要承担投票成本,自己倾向的候选人也能获胜时,他们选择不参与投票。这就是选举中的“搭便车”现象。
      (4)无论选民预期收益高低,当他们认为自己参与选举并不能改变选举最后结果,即他们对自己的政治参与作用预期比较低时,他们选择不参与投票。
      此外,投票的成本是明显的,而收益则取决于选举的最后博弈结果,因而充满了变数,在选民投入成本之后,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这种不确定性也必然影响到选民是否选择参与选举。当参与选举的成本高于收益时,选民就不会积极地参与选举,而选择不去收集有关的选举信息,保持一种对候选人的无知状态。这就是唐斯所谓的“理性而无知”(rational ignorance)的选民模型[1](P198)。
      (二)降低选举成本的政党意识形态
      如何提高选民参与选举的热情,降低参与选举的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诸多的措施和方式承担着降低选举成本的功能。在理性选民假设的分析框架下,政党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政策主张就承担着以低成本对政党性质加以区分的功能。
      政党在以一种组织形态存在的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聚合体,每个政党必然都有自己的明确的政治纲领,有其招牌性的政治主张。现代政党政治其实就是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分化组合的组织形态的政党与风格迥异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政党是一体两面。在政治市场上,选民如何对众多的政党进行区分,如何对涉及方方面面的公共政策进行比较,对并“不以政治为生”的选民而言,信息成本是极为高昂的,这成为他们参与选举的重要约束。而不同政党的意识形态就起到了降低信息成本的重要作用。
      首先,意识形态构成政党区分的重要标识。世界各国的政党有着多样化的名称,某些在名称上极为相近但在政策主张上却有天壤之别,某些在政策主张的相似性远远大于其在名称上的关联度。因此名称不构成选民进行政党区分的可靠依据,但其主张的意识形态却可以成为一面旗帜。因为意识形态是从其所主张的基本政治纲领和具体的政策主张中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政党处在意识形态坐标上的不同位置,不同思想形态的碰撞和竞争构成了政党政治。在一定意义上说,基于现代政治理念而被赋予选择权的民众所选择的不是某个政治团体或个人,而是一种政治主张,一种思想形态。
      其次,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政党所主张的政策倾向。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选民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政党就各种公共问题提出的政策主张进行了解和比较。他们往往通过对不同政党的意识形态进行比较,预测他们当选之后可能采取的政策,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政党认同(party identification)会简化对不同政党计划或绩效记录所进行的充分比较。投票者可以通过独特的政党意识形态内在化,将其视为降低获得政治信息成本的一种方法。”[2](P97)
      由此可见,政党的意识形态大大降低了选民参加政治选举的信息成本,从而使选民投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作为一种降低选举成本的有效途径,政党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解了选民的“理性无知”。所以,在民主社会中,参与政治竞争的各政党在重视组织形态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思想形态的建设。各政党通过塑造独特的意识形态,使选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对它们的了解,进而获得支持和认同。
      二、适应偏好模型与塑造偏好模型
      现代政治是一种民主政治,普通民众的利益和意志决定着政治的基本走向。各种政治形式的设计与政治制度的安排都是以增进民众福利为归旨的。在当代政治实践中,民主政治是以选举政治和政党政治为主要形式展开的。但政党与选民之间存在契合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政党与民众的这种关系就构成了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政党与选民关系的两种理论模型
      新政治经济学在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分析中,把在政治实践中存在的复杂的政党与选民关系抽象概括为两种简单的理论模型:选民偏好适应模型和选民偏好塑造模型[2](P126)。选民偏好适应模型指的是在民主社会中,选民的偏好和利益对政党的存在状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个政党都建立在一定的选民的偏好和利益基础之上,其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必须随着选民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及时地适应选民的利益要求和偏好分布而获得选民的支持。政治家专门追求偏好适应策略,如果他们要战胜有活力的对手,理性的政党领袖就必须使他们的政策立场尽可能与多数投票者的偏好保持完全一致。而选民塑造模型中则不认为政党在民主政治生活中只是处于对选民的适应地位,而是着重强调政党在民主社会中的能动性作用,它认为政党凭借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权力或组织权力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对社会政治的管理等方式塑造民众的偏好,以获得选民的支持。“偏好总体分布并非独立于政党竞争过程,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受政党短期和长期策略影响,也可能受将要分析的社会内外部大量其他因素的影响。”[2](P117)这两种理论模型对政治现实中存在的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基本方面作出了理论回应。这种理论模型的抽象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前提基础上的,前者建立在外生性选民偏好的基础上,而后者则建立在内生性选民偏好基础之上。

    推荐访问:选民 政党 偏好 理性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