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爱书如命的郑振铎】别了,我爱的中国读后感

    时间:2020-08-16 07:22: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背后是盈案累架的图书,沉静儒雅的郑振铎端坐着,安详的姿态定格在凝固的画面中――这是1948年12月19日,郑振铎五十大寿这天在书斋中的一张留影。时光的流逝带走了故人曾经鲜活的生命色彩,却于这张发黄的旧照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位大家爱书如命的故事。
      郑振铎,189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县,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学者、作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出版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作为学者,出于研究和收藏的需要,郑振铎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振铎就以爱书、不惜在购书上花大钱而闻名。那时的郑振铎是燕京大学教授,又在清华大学兼课,还有颇丰的稿费收入,据说他所作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书的定价是三块大洋,而当时的三块大洋是一个清华大学学生半个月的饭钱,照此看来,其手头应该是很宽裕的,但是由于他把收入的绝大多数都花在购买各种书上面了,有时还常常借钱甚至赊账买书,到后来究竟花了多少钱在买书上连他本人都无法计算。为了筹集买书的资金,这个一点不懂股市的书生竟然还炒过股,但终以赔本告终。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见证郑振铎爱书之至。1934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季羡林和几个同学到郑振铎家去拜访。他们在郑振铎的旧式平房里,目睹屋子里摆满了用珍贵红木做成的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珍贵的古代典籍。众人吃惊之余狠狠地羡慕了一番。
      他买书的方式也很特别。只要是好书,一向不同书商讲价钱。手头紧张的话就欠着书款,等有了钱再还账,或者用别的书来换。
      对于爱书甚于爱自己生命的郑振铎而言,收藏书籍不仅是个人爱好和研究所需,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珍爱。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在抗战时期抢救保护珍贵图书文献的行动。
      1938年,上海沦陷。江南民间藏书大量流散,面对部分精品善本很可能被汉奸及美国人买走的危险,郑振铎忧心如焚。他拜托上海几乎所有的旧书商人:凡有好书,一定先告诉他,千万不可卖给外国人与汉奸。1938年5月的一天晚上,中国书店老板陈乃乾打来电话告诉他:苏州某书贾发现了三十几册元明杂剧,其中有刻本,有抄本!
      郑振铎闻听欣喜若狂。因为在他收藏的书籍中,中国古代戏曲书尤其元代的杂剧是一个重要的门类。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元曲作品大多失散,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而据他的考证,清代常熟著名藏书家钱遵王的《也是园书目》里,记载了大量元明杂剧的名目。因此,从1929年,也就是郑振铎游学归来的第二年开始,他就曾多方打听查找这些书籍的下落,但未果。于是,郑振铎一边叮嘱对方要想方设法替他买下,一边开始筹款――此时的他已经囊中羞涩。无奈之下,他连夜写信把这件事告诉给正在香港的北京图书馆馆长袁守和以及教育部干事、词曲专家卢冀野。经过四处游说与奔波,他终于得到了教育部和陈立夫的支持,在奸商将书价从三千元猛提至近一万元的情况下,几经曲折,最终以九千元成交。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戏曲集。六十四册书中包含二百四十二种杂剧,其中有一半是孤本;而这一百多种孤本中,元人所作就有二十九种。至于这次发现的意义,用郑振铎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仅对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们来说是一个极重要的消息,而且,在中国文学宝库里,或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里,也是一个太大的收获。这个收获,不下于‘内阁大库’的打开,不下于安阳甲骨文字的出现,不下于敦煌千佛洞旧抄本的发现。”
      郑振铎当时对此书作了深入的研究,定名为《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撰写了一篇三万余言的长跋,并交与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了其中的精华部分。这就是线装三十二册的《孤本元明杂剧》。1958年,因公出国的郑振铎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而在他去世的前两天,他还为他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写了序言,这成为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在他的身后,家人遵照他生前遗嘱,将他一生收集的近十万册图书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推荐访问:如命 爱书 郑振铎 爱书如命的郑振铎 爱书如命 爱书如命的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