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争指导原则

    时间:2021-05-25 12:03: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诱敌深入是以弱胜强的战争谋略,其战例古已有之。毛泽东将诱敌深入运用的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不仅在中国本土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而且在朝鲜战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更对诱敌深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并将之提升到战争指导原则的高度。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争指导原则在战争实践中并不是孤立使用的,是与其它基本战术原则相结合。用陈毅的话来解释就是“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创造有利时机,选择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
      关键词:诱敌深入;毛泽东;军事思想。
      
      从军事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在战场的胜利,首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民战争的基本作战原则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已经全部形成,其中诱敌深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最具特色的战法。当时从全局上看,国民党军队拥有绝对优势,战略上取攻势,红军取守势。在红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军之前,这种攻守形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相应地,国民党军的“围剿”也不会停止。于是对于弱小的红军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如何保存自己,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壮大自己,消灭敌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毛泽东于1929年7月提出“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击破一面”的方针。
      诱敌深入又称为战略退却,属于战略防御阶段的范畴。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争指导原则在战争实践中是与红军的其他战术原则相结合使用的,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本文以战争的发展阶段——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为顺序阐述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争指导原则,并对我国未来的反侵略战争做出新的思考。
      
      一、战略防御——诱敌深入。后发制人
      
      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是积极防御,它要解决的是保存自己,待机破敌,而后转入战略反攻并由此过渡到战略进攻的问题。战略退却就是聪明的拳师遇到强敌时后退的那一步。但是后退的这一步不是盲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退却尤为如此,“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1 战略退却前的准备——宁早毋迟。充分准备
      毛泽东在深刻分析中国内战的特点就是“围剿”和反“围剿”长期的反复之后提出准备的时机“一般地来说,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前者为小,而其利益,则是有备无息,根本上利于不败之地”。准备的主要内容是红军的准备退却,政治动员,征集新兵,财政和粮食的准备,政治异己分子的处置等,更重要的是使红军养精蓄锐、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这些任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战略退却中创造和发现“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并见之于全局和局部的利于红军反攻的时机。
      2 战略退却——掌握主动
      战略退却首先要具备的内部条件是用思想的统一保证行动的统一,具体来说一是军事指挥权必须高度集中,二是干部和群众要有经验,当二者都不具备的时候,说服干部至关重要。如1931年项英任中央局书记兼军委主席之后,特别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党中央代表团到达苏区使“诱敌深入”这一正确的战略方针受到严重干扰。“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在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经过反复讨论,才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
      “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并非只是“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和将国民党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那样简单。毛泽东提出了具体的判断标准,即要求取得下列6个条件中的2个以上。
      即: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有利作战的阵地;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发现敌人的薄弱环节;使敌人疲劳沮丧;使敌人发生过失。
      通过分析中央苏区前三次反“围剿”的战例我们可以将以上6个条件总结为3个条件1个原则。3个条件是:
      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有利作战的阵地;好打之敌(包括了弱敌、敌人的疲劳、士气不振、有隙可乘等)。
      实际上,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前三次反“围剿”中要求这三个条件完全具备才能发起反攻。如毛泽东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将首仗定在龙冈就是因为龙冈处于根据地的中部,有良好的人民条件,又有利于红军作战的阵地,而且在国民党军队三次寻红军主力决战不获之后,士气疲弊,特别是公秉藩、张辉瓒两师的一场自相火更加深了国民党军队的内部矛盾,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弱点已完全暴露,兵力分散,整个战线长约800里;先头部队又“兵集而不齐”,已是强弩之末。红军抓住张辉瓒孤军深入之机,杀的国民党军第18师片甲不留。
      1个原则是集中兵力原则。集中兵力是为了改变作战双方之间的进退、攻守和内外线的形势,并与积极防御一起构成了夺取和保持主动权的手段。“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最有活力的军队。”这体现了毛泽东对集中兵力的一个要求,即集中有活力的军队,并不是单纯的强调数量;毛泽东对集中兵力的另外两个要求是: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主攻方向;在主攻方向上必须保证形成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
      战略退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退却终点选在哪里。退却终点并不单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必须以形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并见之于全局和局部的有利于红军反攻的时机为基准。第一次反“围剿”的斗争中红军三次大踏步后退,两次和国民党军队稍微接触后主动撤出战斗。甚至两度开进准备消灭谭道源,又两度撤回。都是因为未形成利于红军反攻的时机。
      诱敌深入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利用战略退却造成和发现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将战胜敌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3 战略反攻——首战必胜。势如破竹
      “战略反攻是处于防御地位的军队对战略进攻之敌展开的有计划的主动进攻,强迫敌人放弃主动权的作战行动,……基本任务是消灭进攻的敌人,收复失地,并为己方的战略进攻创造条件。战略反攻的实质是通过决战,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
      战略反攻阶段除了要继续塑造和保持“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慎重初战的问题。毛泽东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反攻阶段首仗的三个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三个原则就是要形成“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般强大的冲击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迅速战胜敌人,打破“围剿”。如第一次反“围剿”首仗全歼张辉瓒,星夜急追谭道源并歼其半数以后,其余国民党军队顿作鸟兽散。第二次反“围剿”首仗之后,自西向东横扫700余里,5仗全胜,歼敌3万余人。痛快淋漓。
      在战略反攻胜利后,红军由战略反攻转入战略进攻。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在战术上有相通之处,即红军必须进行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其原因如下:红军无弹药来源,武器几乎完全依靠缴获;每个根据地只有一支

    推荐访问:诱敌深入 指导原则 战争 毛泽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