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构建海峡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前景初探

    时间:2021-05-24 08:01: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军事互信机制从一出现就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政治安全关系的重要手段,并已开始在许多地区得到运用,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都有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实践。祖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两岸关系和台海安全的实践中,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但一直强调沟通、交往和相互信任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多次呼吁两岸可以先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欢迎两岸领导人互访。事实上台湾方面处于自身安全考虑对推动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更加积极。但是,两岸希望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主观意愿,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
      关键词:军事互信机制;谈判;限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D675.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4—0046—02
      
      近期,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话上的讲话中,指出“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并再次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此一公开表态不仅得到台湾方面的正面呼应,也将多年来限于民间探讨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问题推上台面。
      
      一、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所谓军事互信机制,指的就是“信心建立措施”(即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CMBs)。它是由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发展而来,于1973年的欧安会预备会议首次提出,成形于1975年签署的“赫尔辛基最终协议”,再经1986年的“斯德哥尔摩文件”及分别于1990、1992、1994年签订的“维也纳文件”修订后日臻完善。该机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军事互信机制指在军事领域内建立的各种直接涉及改善安全环境的各种措施,包括沟通性措施、透明性措施、限制性措施与验证性措施,也有学者另外增加了宣示性措施和海上安全救援措施两项;广义的军事互信机制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宗教及意识形态等领域,指从整体上加强安全、改善安全环境、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及提高相互间信任而采取的措施。
      目前两岸民间探讨的军事互信机制,大多局限为狭义范畴,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宣示性措施:如尊重双方治权完整、避免武力冲突、和平解决冲突等;二是透明性措施:如军事演习或其他军事活动预先告知、国防信息交流、国防报告公布、军事基地开放参观、武力装备发展计划公布、相互观察军事演习等;三是沟通性措施:如建立领导人与双方指挥中心热线、中低级军事人员与机构交流、建立军事冲突防治中心、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交换区域性安全情报等;四是限制性措施:如限制大规模军事演习及次数、限制武器部署种类、发布非军事区或建立军事缓冲区、建立台海非核区等;五是综合性措施:如人权保障与人道服务、共同科学或学术研究计划、共同打击毒品犯罪、海上搜索与救难、签署停战与和平协议等;六是验证性措施:如空中监视与摄影、邀请观察员实地检查等。
      
      二、海峡两岸对于军事互信机制的认知过程及基本态度
      
      军事互信机制从一出现就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政治安全关系的重要手段,并已开始在许多地区得到运用。冷战后,随着国际冲突国内化和一些国家部族派别矛盾冲突的激化,建立军事互信也被某些国家用作保证停火、结束国内敌对状态和实现和平的重要手段。
      祖国大陆2004年以前,在两岸关系和台海安全的实践中,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但一直强调沟通、交往和相互信任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多次呼吁两岸可以先就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欢迎两岸领导人互访。2004年发表的“517声明”中,大陆首次提出“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此后在“胡四点”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达成的共识文件中,都一再提到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就可以谈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等问题。此次,胡总书记又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魄力,提出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事实上台湾方面对推动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更加积极。根据台湾军方的内部资料,早在罗本立担任“参谋总长”时期,台军“参谋本部”就曾进行过“信任建立措施”的研究。李登辉主政期间,台军方、学者和在野势力都提出不少“建立两岸信任措施”的构想。1996年12月,台“国发会”研究报告中就已经提出,两岸架设“热线”并互派代表是结束敌对状态与签署和平协议的要件之一;1998年4月,前“行政院长”萧万长赞成与北京交换军事演习信息,“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以避免因误判而引发战争”,这被认为台湾当局对“军事互信机制”的首次正式表态。陈水扁在1999年竞选期间公布的“国防政策白皮书”中,提到要“在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展开两岸主动式的信心建立措施,增加台中‘两国’的互信基础,以降低台海紧张情势”,他上台后,通过公布2002年、2004年和2006年的“国防报告书”,不断抛出“建构台湾军事安全互信咨询机制”、“台海中线划定和平区”、“建立两岸军事缓冲区”、“同步检讨两岸军备政策”、“共同研议形成海峡行为准则”等建议。2006年马英九在其欧洲之旅时表示,如果2008年国民党执政,将与大陆协商两岸和平协定的架构,进而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2008年5月,台“行政院长”刘兆玄在其施政报告中提及,“协商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及“签署和平协议”,让台海成为和平、稳定的区域;6月,台“国防部长”陈肇敏指认,“国防部”已订出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政策草案,将分近、中、远程三阶段进行。
      
      三、当前海峡两岸对构建军事互信机制的具体设想和核心内容
      
      应该说,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首要目的是防止“台独”和战争,尤其是“台独”;其次是万一爆发军事冲突,要缩小其规模和破坏程度,尤其要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第三是避免两岸军备较量,节省军费开支,将有限的经费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目前已经浮上台面的诸多两岸军事互信机制设想的基本内容看,两岸对于军事互信机制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明显不同,大陆方面着眼于广义的互信机制,台湾方面立足于狭义的军事互信机制。大陆非官方的设想是从广义的互信机制着眼,从狭义的互信机制入手:在规划上搞好顶层设计,勾画出路线图,只要认同一中原则,双方谈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务实的;层级上,应该由第二轨道发展到第一轨道;程序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直奔双方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否则就应先扫清外围障碍,谈一些双方已有共识的问题,谈一些最紧迫的事务性问题,谈一些非敏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累积共识,培植信任,最后再协力攻坚。
      台湾方面则探讨纯军事领域内如何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把构建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区分为近、中、远程:近程为推动非官方接触,优先解决事务性议题,如两岸开展民间智库、学者间的军事学术交流,在实施大型军演前以公开方式通知对岸等;中程为推动官方接触,降低敌意,防止军事误判,如制订双方机舰遭遇时应守的规范、划分明确的海峡中线、认定双方防线等;远程目标则是确保两岸永久和平,如大陆导弹不对准台湾、建立非军事区、双方互派军事观察员、交流军事资料记录、双方军事人员交流互访等。

    推荐访问:互信 海峡两岸 初探 构建 前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