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人本主义教学观下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时间:2021-03-16 04:01: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要确立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依据学生学习的现状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能锻炼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人本主义;经济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08C-0056-05
      職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具有学习基础薄弱、自控力不足、自卑心理严重、上进心不强等特点,而经济法这门课程法律条文较多,实践性很强,课程相对枯燥。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想学好经济法这门课程绝非易事。运用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相关理论来指导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学观概述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产生的,其教学观的出发点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主张的基本理论。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托,形成一股从人本主义心理的角度抨击传统教育的新的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思潮, 而人本主义教学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本主义教学观依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主张“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它认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
      人本主义教学观倡导“自由学习”“非指导教学”“自我指导的学习”等观点。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倡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应付社会变动带来的严峻挑战。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使每一位学生能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努力使课堂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重要场所。
      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应当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个教育目标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它包含了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包含了情感目标方面的发展。换句话说,它倡导教育是知识、认知、情感三方面的结合。
      二、职业学校经济法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教师虽然偶尔使用PPT教学,但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程度不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信息化手段还没有得到更多的应用。为充分了解学生的经济法学习状况,笔者面向本校五年制会计专业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开展了“经济法课程学生学习现状课堂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1]
      (一)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待进一步发挥
      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调查显示:对经济法学习很感兴趣的学生占5.7%,感兴趣的占15.2%,对经济法不太感兴趣的占57.6%,对经济法学习很不感兴趣的占21.5%。经常预习的占10.4%,有时预习的占20.3%,偶尔预习的占43.5%,从不预习的占25.8%。课上主动经常回答问题的占12.6%,有时主动回答问题的34.6%,偶尔主动回答问题的占44.2%,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占8.6%。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使得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的机会,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更忽视学生在经济法方面的兴趣培养问题。学生一旦缺乏兴趣,课堂也会昏昏欲睡,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师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调查显示:大部分经济法老师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经济学知识的占比61.3%;大部分经济法老师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管理学等知识的占比14.7%;大部分经济法老师专业知识扎实,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却有待提高占20.8%;大部分经济法老师专业知识扎实,且熟悉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占比3.2%。
      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有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等技术实现互联网+教育、微课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后能够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开展教科研活动,总结教学规律,提高科研能力,让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教学。此外,经济法教师还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有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2]
      (三)现代教育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调查显示:教师使用PPT教学的占80.1%,使用微课教学的占10.7%,使用慕课的占5.5%,互联网+的占3.7%。
      教学手段比较落后。除了制作PPT、使用投影仪外,很少使用微课、慕课、互联网+等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就使理论缺乏直观性,课堂枯燥无味,同时课堂容量也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就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限制了学生的课堂参与。
      (四)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也直接影响经济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调查显示:非常喜欢考试评价的占5.6%,学生喜欢考试评价的占24.9%,不喜欢通过课堂表现评价的占45.4%,非常不喜欢通过课外作业评价的占24.1%。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以考试为主,考试主要采用笔试的形式,题型基本是单选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题目在知识分布、题型分布、难度等方面缺乏科学性。这种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导致评价信息失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推荐访问:人本主义 探析 经济法 课堂教学 有效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