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辞世两年终回故土柏杨遗骨安葬河南】梦见安葬父亲遗骨

    时间:2020-08-15 07:21: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女儿抱着骨灰盒对“父亲”说:“父亲,终于到家了,您可以好好休息了!”      9月12日,台湾著名作家、饮誉华人世界的人文大师柏杨骨灰安葬暨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的河南福寿园陵园举行。“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位已故的一直在反思我们中国人之“丑陋”的中国人,在病逝两周年后的今天,终于得以“叶落归根、回归故里”,其早年的遗愿也终于得以实现。
      遗骨如愿葬河南,家乡亲人寄哀思。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河南省台办主任宋丽萍,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总干事周明,以及郑州市、新乡市、新郑市、辉县市等有关领导参加了柏杨纪念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柏杨夫人张香华、儿子郭本城、女儿郭素萍和崔渝生及其亲朋好友前来送行,一路依依难舍、时时寄托哀思……
      
      中原大地齐寄哀思
      
      8时30分,柏杨骨灰安葬暨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举行了柏杨遗骨的安葬仪式。只见柏杨先生的骨灰盒伴着鲜花被安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石室内,然后被盖上黄土,覆上绿草、鲜花……那一刻,素菊、花瓣,烛火、丝带,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和柏杨长子郭本城,女儿郭素萍、崔渝生等几位子女,分别从台北、吉林、西安等地会聚到河南,一起随同中原大地在感应之中寄托着深深的哀思。
      “父亲,终于到家了,您可以好好休息了!”柏杨66岁的女儿崔渝生抱着骨灰盒,进入新郑市龙湖镇的河南福寿园陵园时,轻声地对“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个一直在反思我们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今天终于可以如愿地安息在他自己的故乡了。
      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说,柏杨先生祖籍河南辉县,生于开封市通许县,病逝于台北。柏杨先生是影响两岸中国人数十年的著名人物、人文大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两岸文化交流的促进者,在海内外华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先生一生笔耕50余载,著述丰厚,其代表作《中国人史纲》是中国历史通俗写作中的杰出开拓之作、引领之作,《丑陋的中国人》自1985年8月出版至今。20余年过去了,其巨大的影响力仍在激励着中国人反省习俗、完善人格。柏杨先生的铜像伫立于此,必将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精神坐标,让人们铭记先人,树大志,立大德。
      中共河南省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怀廉在仪式现场也深情地表示,柏杨先生生前就为两岸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海峡两岸同胞和世界华人的尊重,对中原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柏杨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的心中,永远留在中原父老乡亲的心中……
      “在外游荡了半个世纪的‘游子’柏杨,今天终于得以安眠中原大地,所以我觉得很安心。”台湾著名诗人、柏杨的夫人张香华动情地说,“中原大地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这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我相信柏杨会十分满意这块充满浓郁文学气息的土地。”
      对于父亲柏杨安葬于河南,儿子郭本城,女儿郭素萍、崔渝生均表示赞同和支持。“魂归故里对父亲来说是一个最好、最美的结局,”郭本城说,“他终于回归到中原母亲的怀抱,我相信父亲再也不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了。”
      柏杨骨灰安葬暨柏杨纪念铜像落成仪式结束后,柏杨夫人张香华将柏杨生前衣物、书籍、手稿等遗物,捐献给了河南方面,以供后人瞻仰。
      
      铜像柏杨依旧在若有所思
      
      随后的10时30分,在安葬现场,举行了柏杨铜像落成揭幕仪式。覆盖在柏杨铜像上的红绸被缓缓揭开,记者在现场看到――
      高约2米的铜像,凝固的是生前费尽思量的柏杨若有所思的样子――他翘着“二郎腿”端坐,膝盖上有书,左手按压书本,右手托着下巴……其神情凝重中透着温和,朴素而庄重。铜像旁边一块天然石头权作墓碑,墓碑上书“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一一河南辉县人柏杨,1920―2008”。
      短短的一句话浓缩了柏杨的文人风骨、针砭时弊的铮铮傲气。
      女儿崔渝生告诉记者,父亲最后的作品是为在大陆出版的《柏杨日》一书所作的序,而墓碑上的这句话就在这篇序言的结尾。这无疑代表着父亲的不屈精神和铮铮铁骨,是老人家一生的真实写照。
      对于此雕像,柏杨的子女都非常认同,觉得很能代表生活中父亲的形象。崔渝生说,“这个雕像比较能体现出他性格文章中犀利的一面,我看到这座雕像,就像看到我的父亲,父亲其实也有温柔的一面。对这个雕像我非常满意。”
      而在柏杨铜像揭幕仪式现场,柏杨把他立个雕像在这边。虽然不希望把他当做一个伟人来祭拜,但是看到故人的感觉,我觉得是必要的,也能代表他有一个庄严的心吧。
      铜像雕塑是在上海制作的,前不久的8月25日。铜像雕塑才运抵福寿园。制作期间,女儿崔渝生不时地去上海看过。运输前的一周她还和家人一起在上海看到了完整的铜像“父亲”,看后,她表示非常满意。
      
      “重回大陆真好”
      
      9月12日这天的河南福寿园陵园。天公作美,阳光灿烂,到处是绿草鲜花。柏杨夫人张香华不无感慨地说,亡人可以安息。活人可以小憩,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替柏杨感到高兴。
      对于魂归故里这件事,张香华称,柏杨生前没有直接说过,也未明确表明骨灰如何安放。但却屡次表达自己想要回到大陆的心愿。1988年,柏杨回故乡河南时,曾在父亲坟前摸着墓碑,限中含泪地说:“我本该埋在这里,却要埋在台湾。”2008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柏杨研究中心,邀请柏杨参加,当时柏杨已经病得很重了,无法成行。张香华问他有什么话要说,他就在纸上艰难地写了一句话:“重回大陆真好”!这张纸原件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张香华这次把复印件给带来了。她还当场拿出来给记者看。
      对于柏杨的墓碑上为什么只有一句“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话,张香华说,这不是柏杨生前自己的选择,他没有想那么多,这是我和柏杨儿女们的建议。因为我们感觉这句话最能代表柏杨的心声与情怀。
      对于为什么会把柏杨葬在新郑,而不是柏杨的祖籍地辉县或出生地通许县。张香华说,这也没有太多的考虑,反正都是故乡中原大地,都是温暖的黄土地,有什么差别呢?要说对于亲人或者后人而言,葬在新郑或许是因为方便吧,因为不论是从何处来,要想看看柏杨,这里算得上是方便的。
      对于当初柏杨后事的考虑,张香华告诉记者,柏杨生前曾说过要把骨灰撒在绿岛海面,绿岛是台湾台东县往东18海里的一个小岛,那个地域,曾经是柏杨步入的地狱,也是他人生中的炼狱,后来又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柏杨对那里一直怀着复杂的感情,他在那里坐牢长达9年26天。柏杨出狱那天,张香华去接他,看见他虽然很憔悴,但精神 很好一点也不委靡。张香华讲。这个镜头成为她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瞬间。
      2008年,柏杨的部分骨灰撒到了绿岛海面,部分骨灰由柏杨的女儿带回了西安,如今又安葬在他的故乡河南。
      人都不是单线条的,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回家一定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张香华眼中的丈夫柏杨
      
      张香华是柏杨的第五任妻子,小柏杨20岁。认识时柏杨刚出狱,张香华开玩笑说嫁给柏杨的原因是“糊涂”:“我这个人很简单,我当时觉得,他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闯那么大祸?就替他难过。对他最初的印象是,我没有见过一个人写作量有这么大,刚认识,他送我很多书!我说天哪,人怎么可以看这么多书,他说都是他写的。可以说,他把最成熟最圆满的思想都写了出来。”
      张香华称,相对于柏杨辛辣有锋芒的杂文,她还是更喜欢他的诗。她称柏杨的诗温柔敦厚,更有动人的情调,和他的锋利完全不一样。作为柏杨很多作品的第一读者,她称柏杨心胸很开阔,能够接纳很多不同角度的意见。
      生活中,柏杨是个温柔敦厚的人吗?张香华说:“起码我会这么想。其实他人非常温和。他的那些批判是因为爱之深才恨得切。你看他批‘丑陋’的中国人,我经常说他才是‘丑陋的中国人。他太有传统中国人的习惯,重情义轻原则。一方面嫉恶如仇显得很激烈,一方面又对朋友很妥协。总之很情绪化,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复杂统一的人。”结婚后得知柏杨曾经有过4任妻子和5个儿女时,张香华十分感慨地说:“我第一反应是非常难过,我想他一生竟然会那么坎坷,就像我看到他刚刚从牢里出来,第一感觉就是难过,那么坎坷……”
      同时,柏杨给女诗人张香华带来的也不全是正面的影响:“他的世界太复杂了,对我来说有些超载了,我写诗还是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需要内省,不需要见那么多人。但另外一方面来说,也因为他这样的人,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事情,必须让我去应对那么多题材。”她说,“他真的是土法炼钢。他曾说给他最大影响的是自己的牢狱之灾,再就是司马光。我觉得他跟那些治史大家不同,他强调人的精神。你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尤其是个人,是不那么凸显的,整个都包含在一个王权里,但是柏杨的作品会凸显人的色彩。所以这本书才会叫《中国人史纲》。”
      除了著书立说,对于柏杨先生还有什么爱好,张香华回忆说,他喜欢我们家的一只猫胜过喜欢我,可惜那只猫走了。另外,他也喜欢听相声,喜欢赵本山的小品。有人说柏杨是“民间的世俗的代言人’,我觉得这点他俩就像,都是不卖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好接近,不仅能说服专家,也能说服普通人。
      
      多方鼎力了却柏杨心愿
      
      2008年4月29日凌晨约1时12分,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因为呼吸衰竭过世,享年89岁。柏杨一生就是一部传奇。上个世纪80年代,他的《丑陋的中国人》深深地刺痛了一代中国人。如今,柏杨先生终于叶落归根、魂归故里河南。为了完成柏老安息在中原大地的遗愿,海峡两岸有很多人为此努力了两年。
      今年4月29日,是柏杨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举行了《柏杨全集》首发式。柏杨遗孀张香华应邀从台湾赶到现场,并将《丑陋的中国人》最新一版的版税6万元捐给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在这个首发式上,张香华见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表达了希望将柏杨骨灰安放在家乡河南,让先生永远安息在生他养他的中原故土的愿望。
      周明随即与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联系。随后,郑彦英向河南省文联党组汇报,接着又与省台办联系,台办当即表态,不但支持,而且参与。之后,郑彦英考察陵园,并向周明和张香华女士报告了考察情况。张香华女士随即与柏杨先生的子女协商,最后决定,将柏杨先生骨灰安放在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的河南福寿园陵园,并写了委托书。
      张香华在亲笔签名的委托书中这样写到:愿将柏杨先生骨灰安放在福寿园,我和柏杨的子女非常高兴,一致表示赞同。拜托了,请你们让柏杨永远安息在生养他的中原故土。
      6月下旬,河南福寿园向省文联和省台办主要领导汇报了“柏杨先生移棺家乡”的建墓设想、墓址选择、雕塑人选、雕塑理念和日程安排。7月底,柏杨先生的两个女儿亲赴上海,对柏杨雕塑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制作出了大型铜像,雕像于8月下旬运抵河南福寿园。
      8月3日上午,河南省文联和河南福寿园在郑州迎接了由柏杨二女儿崔渝生女士和丈夫护送的柏杨骨灰,并举行了柏杨骨灰安放河南福寿园柏杨灵堂仪式。灵堂里悬挂着柏杨那张双手托腮的照片,这张照片也曾在台湾的柏杨遗体告别仪式上悬挂过。崔渝生用雪白的毛巾把骨灰盒仔细地擦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把一本薄薄的书放进了骨灰盒内。崔渝生说。这是一本1988年大陆第一次出版的《丑陋的中国人》,当时出版这本书曾引起了很大的风波。这是父亲写的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很有意义,就让这本书永远地陪伴着父亲吧。
      简单而隆重的仪式结束后,崔渝生又将从西安专程带来的柏杨部分遗物捐赠给了人文纪念馆。柏杨生前穿过的西服上印有柏杨的原名“郭衣洞”,而一条围巾上的名字则是“柏杨”。同时捐赠的还有香港、台湾出版的《中国人活得好没有尊严》、《天真是一种动力》等书籍以及部分电视台制作的有关柏杨的专题片。
      崔渝生建议说,父亲的墓碑上生平不用写得太多。我们建议,就在一块石头上刻上父亲经常说的那句话:“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下面缀“河南辉县人柏杨”就行了。
      经多方协商决定,柏杨骨灰安葬暨雕像揭幕仪式定于2010年9月12日10时在河南福寿园举行。
      
      作为文学家的柏杨
      
      柏杨,基督徒,原名郭定生,后来改名为郭立邦,最后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祖籍为河南省辉县。柏杨先生自称出生在1920年前后,其父亲时为通许县县长,柏杨出生在当时的县政府衙门内父亲寓所。不知道出生日期,最终被认可的生日是3月7日,以纪念1968年被捕入狱的日子。其知名著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等。
      人民网这样介绍柏杨的生平:“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一生中娶过5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10年牢狱之灾,在上世纪70年代几乎被枪决……”
      柏杨称自己是“野生动物”。他在1984年作《丑陋的中国人》演讲时说:“我在台湾三十多年,写小说十年,写杂文十年,坐牢十年,现在将是写历史十年。”后来有人总结柏杨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人生历程是“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坐牢、十年通鉴、十年人权”。
      但无论如何作结,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柏杨首先是一个文学家,然后才是文化学者和历史学家。
      首先是柏杨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却多被其杂文的光芒遮蔽。柏杨小说集有《秘密》、《莎罗冷》、《旷野》、《凶手》、《怒航》、《天涯故事》,长篇小说有《异域》等。这些小说多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台湾底层人民的愁苦生活,状写他耳闻目睹的怪现状,手法多近于纪实。
      其次,就是读者都喜欢的杂文。柏杨自己也最喜欢杂文写作,因为这种文章针砭时弊、痛快淋漓,“杂文像匕首一样,可以直接插入罪恶的心脏”(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正是由于这种文体自觉,他的杂文创作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是极富趣味性。柏杨杂文善用妙喻,文字灵活,文白夹用,变化无穷,故能吸引众多读者来阅读:二是极富社会性。勇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对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敢于也勤于猛烈抨击:三是极富教育性。有时是举例,有时用反讽的笔法。但主要是反复说明或教导民众一些正确的观念。“柏杨的杂文善尽了作家对社会大众的教育职责。”(应凤凰语)读者很容易从柏杨的杂文中读出鲁迅之风。
      再次,柏杨的文学成就还包括他的诗歌。尤其是他坐牢10年留下“牢狱诗”,更成为上世纪70年代台湾人权文学、牢狱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允对推进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鼓呼作用。其中《读史》、《囚房》、《冤气歌》、《邻室有女》、《家书》、《梦回》、《我来绿岛》、《我在绿岛》、《我离绿岛》等都是绝佳的文言诗。1982年,柏杨出版了《柏杨诗抄》,这部诗集在1991年为他赢得了“国际桂冠诗人奖”。
      如今柏杨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的心中。永远留在中原父老乡亲的心中……

    推荐访问:遗骨 辞世 安葬 辞世两年终回故土柏杨遗骨安葬河南 柏杨遗骨安葬河南病重时 柏杨遗骨安葬河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