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提“问”的艺,术] 嘴角上提术

    时间:2020-08-13 07:26: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问是思维的开始,质疑发问,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求。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反复设问的方法来进行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关键字:提问“巧”;质疑发问;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64-01
      
      俗语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提问,将会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功能。“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然而,提问贵在“巧”字上。
      一、提问“巧”:贵在把准时机
      1、课前提问,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如,我在讲授数学中有理数乘方时首先给大家讲了印度一个故事,国王奖励一个大臣,问他想要什么,他说只要把国际象棋的的第一个格子放一粒麦子,第二个格子放两粒麦子,第三个格子放四粒麦子,第五a个格子填八粒麦子,按照这个规律放满整个棋盘。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太简单了,满口答应,你们觉得国王能答应他的要求吗?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起来真的很有趣。
      2、课中提问,引发思维,培养能力。课中提问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的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拟定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提问“巧”:贵在研究策略
      1、在联系实际生活中提出疑问。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为上升到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由看电影的对号入座,而引入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由三角形的屋梁而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由游戏中的算“24”,引入到有理数的运算;由生活中各种美丽的图案而引入轴对称、中心对称的学习等等。
      2、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手脑并用,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加强求知的渴望。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时,利用网格,直角三角形以直角边3,4为边长作正方形,再以斜边作正方形,通过“割”、“补”的方法计算出面积分别是9,16,25。由此发现9+16=25,那么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则斜边为5,再举例直角三角形6,8利用以上方法,则斜边为10,那直角三角形2,2利用以上方法发现以斜边为正方形的面积是8,那么边长是多少呢?我们发现有理数范围内找不到这个数,学生就会自然的发问这个数是什么呢?作为老师在后面的学习中,如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无理数,实数能够一一解决。这儿的发问能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3、从观察实验中引入问题。多制教具,多用图片、小仪器等,把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直观,便于学生接受。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教师出示三根细棒,接着,教师换掉一根(使其中两根长度之和不大于第三根的长度),学生发现这时无论位置怎么放,都不能构成三角形,跟着问:“为什么有的三根棒能够成三角形,有的就不能呢?由此,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4、在以旧引新中带出问题。把相关的旧知识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成一个台阶,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例如:在“平方根”一节中,可以这么设计:用学生已学过“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反之,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否求它的边长?当S=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时,边长为多少米?”前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学生们会轻而易举的答出来,但在后面正方形的边长上却出现了难题,怎么解决呢?顺势点出课题,学生们兴趣很浓。
      5、在对比教学中寻找疑问。把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对比,找出有什么异同,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它们,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在“四边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知识非常相近,学生极易混淆。教学时,可提问他们“各自的对角线有什么特殊之处?各有那些异同?”这样学生就易于分清各四边形的特质,便于区分掌握。
      三、提问“巧”:贵在遵循规律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疑问都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不恰当的设疑会遏制学生探求的欲望,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设问的时候应遵循设问的规律:
      1、针对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问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问点,把问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
      2、适度性: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问要选择一个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难度,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桃子”。
      3、适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问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把“问”设在“节骨眼”上,适度的提出问题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动力。
      4、层次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问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问。
      5、全面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由此,教师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
      教师提问贵在“巧”,只有把准时机才能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成质变;只有精心研究策略,才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内心的体验,让“问”进入学生生命领域,潜心发现数学美,幸福品味数学美,大胆表现数学美,执着创造数学美,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真谛;唯有遵循规律,才能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力红.当代教育心理学.
      [2]白永丽.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

    推荐访问: 提“问”的艺 浅析课堂提问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