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外企的进入是危机还是契机 海外华文传媒在危机中发展的契机与生机

    时间:2020-07-16 07:19: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不仅对金融业、制造业、进出口企业等造成巨大的冲击,对新闻传播业的冲击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世界各国新闻媒体中的一个特殊支系,为数众多的华文媒体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金融风暴中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小本经营的媒体企业靠压缩开支、降低成本艰难度日;也有少数媒体最终没有抵御住风暴的侵袭,“关门大吉”(例如在菲律宾,就有《菲华日报》和《潮流》月刊宣布停刊)。不过从整体上看,尽管海外华文媒体身处金融风暴的旋流中,它所遭遇的冲击和影响却远没有西方媒体那么严重。不但如此,一些国家的华文媒体还受惠于危机背后潜藏着的契机,出现了逆势而上的发展态势。
      海外华文传媒逆势而上的契机在于:
      
      第一,华人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海外华文媒体大多是服务于当地华人族群、是针对性很强的地方性(社区)媒体,它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华人人口的数量及其信息需求。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华人人数,特别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人数持续增长,从而使这一部分媒体的受众群体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势头。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全美的亚裔人口已经超过1520万人,占全美总人口比例的5%。其中华裔人口超过354万,稳居全美亚裔人口的第―位;而全美华人人口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人数占在美华人总人数的63.12%,成为华人族群的绝大部分,这就给了以中文为主要文字载体的华文传媒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据亚美全国调查机构统计,有89.5%的美国华人喜欢听和说华语,65.9%的美国华人深信华文广告的内容,少数族裔中只有5%的移民会经常阅读《今日美国》、《纽约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等。在澳大利亚,由于20多年来中国移民的不断进入,具有中华概念的事物已遍及澳洲社会的方方面面,唐人街和中餐馆已不再是中华文化的单一符号;中文学校遍及各主要城市,大中学校纷纷设置中文课程,中文取代法语和日语成为第二语言逐步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政府文告纷纷采用中文版本。这些都为华人媒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拿大、欧洲、南美等)华文媒体负责人的交流中,他们均对华人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中文信息市场的不断扩大持乐观态度。
      
      第二,华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奋斗与积累,华人群体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就为华文媒体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经济上看,虽然目前华商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仍然从事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但是最近这些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华商经济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转型,逐渐走向现代化经营之路。例如在传统中餐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美国华商新兴产业纷纷出现,包括华资旅馆业、华资金融业、华资连锁超市、华资高科技企业等。早先加拿大华人主要以经营食杂店、洗衣店和餐馆的小生意为主,如今经营范围已扩展到房地产、石油、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计算机、通讯、能源、制药等领域。欧洲华人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华商纷纷涉足科技、教育、文化业,并且向金融、海运、贸易等领域拓展。随着经营领域的开拓、产业的转型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全球华人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长。而华人经济实力的增长,无疑将惠及华文媒体,使它产生不竭的动力。在世界许多国家,华商注资华文媒体或以经营实力兴办媒体的情形已是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随着华人生活的日趋稳定及其与主流社会的良好融合,华人参政意识普遍增强,一些人开始涉足政坛,影响力直达主流社会。例如在美国前总统布什执政时期,就出现了首位华裔阁员劳工部长赵小兰,本届奥巴马总统任内又出现了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两位华裔阁员,还有越来越多的华裔已经在政坛崭露头角。华人地位的逐步提升,赋予了华文媒体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
      
      第三,中国的快速发展备受关注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出口国,为各国媒体所关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再度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的“中国热”至今未减。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凭借30年高速发展所形成的雄厚积累,中国不但先于其他国家走出经济低谷,还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慷慨出资救市,获得各国媒体的高度评价。凡此种种,都使中国的国际关注度空前提高,而以华语为载体的海外传媒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加拿大《大华商报》社长马在新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繁荣富强的中国。在全球拯救金融危机的困难时刻,中国的表现令世人信心倍增。这使得北美的普通民众对中国及其经济的发展渐渐产生好奇,产生欲知的愿望。加拿大温哥华多元文化电视台制片人丁果说,世界真的有一个动力,有一个愿望,要更多地看中国,了解中国,与中国打交道。澳大利亚《澳洲侨报》社长金凯平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领袖地位上,“倾听中国的声音”已是众望所归。据美国鹰龙传媒总裁苏彦韬介绍,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民众开始关注中国新闻,这给了华文媒体不可多得的机会。当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如“5・12”汶川大地震)时,当地主流媒体与华文媒体彼此合作、共享信息的情形已经频频出现。
      
      第四,“借船出海”战略产生拉动效应
      
      近年来,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国媒体(包括港台媒体)纷纷采取“借船出海”的战略,利用海外华文媒体兴办当地版,形成“报中报”的格局。例如在菲律宾,香港《大公报》借助《世界日报》每日发行8版《大公报菲律宾版》,《文汇报》借助《商报》每日发行8版《文汇报菲律宾版》,台湾《宏观周报》借助《联合日报》每周发行8版《菲律宾宏观周报版》,《人民日报》借助《华报》每日发行2版《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新民晚报》借助《商报》每日发行2大版,《泉州晚报》借助《商报》每周发行4版《泉州晚报海外版》c在美国,鹰龙传媒公司旗下的电子传媒与国内媒体合作,相继开设了“今日浙江”、“锦绣江苏”、“安徽之声”、“精彩辽宁”、“魅力黑龙江”、“吉林之声”、“东方流行音乐榜”、“天津快讯”、“东海明珠・宁波”等固定的专栏节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以及传统的中秋节、春节期间,鹰龙传媒公司还与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制作了多档大型连线节目,为当地听众带来了充满现场感的全新体验和更加贴近中国的真实信息。美国休斯敦《华夏时报》自2008年秋季起, 与新浪网携手报道NBC赛季休斯敦火箭队的赛况,为中国,为全世界热爱姚明和火箭队的球迷们提供了翔实的文字、图片报道。与中国本土媒体的嵌入式合作,不仅提升了海外华文传媒的影响力,其获得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印刷费上涨、广告下滑带来的亏损。
      综上所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海外华文传媒之所以能够规避风险并逆势而上,首先得益于华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华人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国媒体的海外拓展,这些都将成为海外华文传媒持续发展的强大助力。
      但是,纵观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受地域观念、宗族观念、政治观念的影响,受华人总体经济实力的制约,海外华文传媒(少部分除外)普遍存在“小而散”、“小而弱”的情形,难以与实力雄厚的当地媒体一比高下;此外,由于华文传媒大都以华文(语)作为信息载体,除华人之外的其他受众群体无法阅听,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道屏障,将华人的表达、华人的话语阻挡在当地主流社会之外,难以向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延伸,华人社会、华文媒体的影响力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国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直线上升,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误解与偏见,各种不实报道、歪曲性报道也屡见不鲜。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提出着力构建大外宣格局、着力提高对外传播能力、着力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的战略方针,国内主流媒体据此纷纷制定自己在对外传播中的战略、策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舆论的竞争,力求形成话语优势。这表明,中国媒体正在逐步改变以往在国际传播中的信息依附或依赖状态(边缘化心态),开始向国际舆论的主阵地进发,参与主战场的较量。在中国对外传播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与中国大陆对外传播的历史进程相呼应,“争取话语权”也日渐成为海外华文传媒热议的话题。例如法国《欧洲时报》总编辑梁源法认为,海外华文媒体除了服务华侨华人社会外,在当地如何为华侨华人争取合法权利发出声音,同时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在国际社会争取应有的“话语权”,也是广大海外华文媒体一个义不容辞的任务。奥地利《欧洲华信报》社长徐品华认为,与国外主流媒体相比,华文媒体的声音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自身的生存,有时不得不委曲求全。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华文媒体而言,挑战就是机遇。发出强音,打造“话语权”,对于华文媒体来说责无旁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9月于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将“如何打造华文媒体国际话语权”的问题列入了议题中。
      “争取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时代的命题,也是世界华文媒体全面提升能力与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就海外华文媒体的实际情况而言,还需要做具体分析。对于那些资金匮乏、规模较小、无力拓展业务的报刊来说,立足华人社区未尝不是一种发展之道,而那些具备了一定实力的华文媒体,则可籍此机会向国际化媒体拓展,参与“主战场”的较量,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出华人的声音。
      从海外华文媒体已有的尝试来看,“争取话语权”的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创办双语版或双语报刊
      目前,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即便如此,指望大量的非华语受众通过学习汉语来阅听华文媒体的内容恐怕是不现实的。而华文报刊同时出版当地语言版,华语广播电台、电视台同时以当地语言播出节目,则有助于尽快消除语言隔膜,打破传播障碍,这不失为华文媒体向主流社会延伸、扩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一个捷径。在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地区,一些华文报刊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在每期的出版物中,增加一些当地语言的版面,供不懂中文的华裔后代和主流社会人士阅读。当然,即便是用当地语言出版,华文媒体的内容是否能够引起非华语受众的注意,引发他们阅听的兴趣,还取决于华文媒体努力的程度。
      第二,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
      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互换新闻资讯或联手出版报刊、制作节目,是海外华文媒体突破自身局限性、与主流社会受众群体直接接触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已有一些华文媒体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2005年,《欧洲时报》与法国最大的杂志《巴黎竞赛报》合作,推出了一本精美的法语版《巴黎竞赛报・中国专刊》,走上法国报亭,每期发行达12万份,受到主流社会读者的好评(出版7期后,因广告量不足而停刊,实为可惜)。一些华文媒体还联合当地主流媒体共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中国电影周、举办大型演出活动、向灾区民众募集善款等等,并通过当地媒体广为传播,在主流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第三。利用互联网扩大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信息平台。美国几家大型媒体和电子设备制作公司诸如AOL、Google等正在积极研发新式电子阅读设备并陆续投入市场,新闻集团麾下的多家报纸也正在加紧迈开在线阅读收费的步伐。反观海外华文媒体,其中的一些虽然已经开始了网络化、电子化的实践,在新媒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更多的媒体在这方面却处于滞后状态,一些中小报刊连像样的网站都没有,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阅读。而据一些报人介绍,与老侨民不同的是,新侨民普遍没有看报纸的习惯,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华文媒体要想吸引年轻一代读者,扩大自己在各个领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平台上取得优势。这是所有华文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金融风暴既是一场危机,同时也蕴含着契机。海外华文传媒只要牢牢抓住契机,勇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够超越自我,获得新的生机。

    推荐访问:契机 生机 危机 海外华文传媒在危机中发展的契机与生机 海外华文传媒的定位与角色 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