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亚财政的,“潜规则”: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校长

    时间:2020-07-09 07:19: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历史是一些记忆的碎片。拂去碎片上的尘埃,一览真实的底色,然后把这些碎片拼合成一幅比较完整的图案,使之呈现出动人的风景,这就是读史者的工作。不过,每个人捡到的碎片既不一样,拼合的方法也大有差异,所以拼合起来的图案并不相同,呈现的风景自然也各有特点。《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新星出版社2008年12月,264页,定价28元)一书的工作,就是力图拼合一幅名为“亚财政”的历史图案,记忆碎片主要来自清代的朱批奏折、内阁档案、史料笔记、方志谱牒、文集日记、经世文编等可资利用的一手材料。
      
      吴思没说透的“亚财政”
      
      吴思的作品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吴思以“潜规则”、“血酬定律”等概念来解读历史,使人们看到了历史表象后面的真义,因此获得广泛的赞誉。吴思曾经指出“黄仁宇没说透”。的确,吴思看历史比黄仁宇更透彻。但是,吴思是否真的已经把中国历史说透了呢?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会提这样的问题,然而新近出版的一部著作不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且给出了吴思实际上并没有说透的充足理由。当然,否定别人是容易的,关键是作者在“破”后能否有“立”。让人欣喜的是,这部名为《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的新著,不仅提出了“立”的新见解,而且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为基础,搭建了一个不同于吴思的中国历史解释框架,其大框架叫“李悝模型”,核心则是“亚财政”。
      众所周知,吴思影响最大的是提出了“潜规则”的概念。但是《亚财政》的作者洪振快认为吴思并没有说清楚“潜规则”对中国历史影响到底有多大。有权力就有“潜规则”,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是如此,所以仅仅指出存在“潜规则”现象,的确不能说避把问题说透了。《亚财政》书中以吴思提到的“代州号草事件”为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山西代州农民在交纳驿站号草事件过程中遭遇“潜规则”:最早的时候官方规定政府出钱向老百姓购买号革,一文钱一斤;接着是官方不再向老百姓付钱,号草白收;再下去是不仅号革白收,而且还得另交“使费” (手续费),并在称量号草时克扣斤两。这个故事中第一个规则是正式规则,第二、第三个规则是“潜规则”。老百姓对这三种规则有三种态度,用原始材料的说法,分别是“民甚欣悦”、“民习安之”和“拦舆环诉”。这就是说,同样是遭遇“潜规则”,老百姓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既可能“环诉”,也可能“安之”。显然,在“安之”的情况下, “潜规则”并没有发生影响;只有“潜规则”发展到一定程度,老百姓要“环诉”的时候,社会才出现危机,才产生影响。吴思的解释是到指出存在“潜规则”为止,后面就没有再深入下去了。洪振快认为,如果历史研究到此止步,那么就不能说明“潜规则”对中国历史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吴思其实并没有真正说透。为了更进一步,他认为必须转换思路:不仅要有定性分析,而且应该进行定量分析。为此,他提出了“亚财政”的概念。
      所谓“亚财政”,指的是非正式财政。“规则”说到底是为了利益。“潜规则”存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得非正当利益。洪振快指出,“潜规则”在历史上的真实内涵其实是一种非正式财政制度,它在历史中的词汇是“陋规”。晃思的“潜规则”概念,其实就是对“陋规”―词进行了字面转化:“陋”即鄙陋,“规”是“规则”,鄙陋的规则,即是“潜规则”。但是,在历史中,“陋规”的“规”主要的不是指“规则”,而是指“规礼”、“规费”,即“规定”的送礼、收费等名目。这些送礼、收费是“规定”的,但它不是国家正式制度,而只是官吏私下里的“规定”。这种“规定”是和国家正式财政制度相伴而生的,有时甚至比国家正式财政制度更正式,因为这涉及官吏的个人利益,他们对此比对国家正式财政制度更重视。
      送礼、收费是有数额的,因此可以量化研究。从这个思路出发,研究它的名色和数额,便可以了解其规模及引发的问题。由于这些送礼、收费并不是国家允许的,它的最终来源是基层官吏在向老百姓征收国家正式赋税(即所谓“明税”)时的巧立名目乱收费(所谓“暗税”),乱收费加重了社会负担,也搅乱了正常秩序,使社会处于失序状态。这种状态持续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就不稳定了,“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
      但是,洪振快在《亚财政》书中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趋势判断上,他通过对中国传统农业经济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解释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博弈模型,他称之为“李悝模型”。“李悝模型”的要点是,按照中国传统农业的经济规律,农民辛勤耕作所得的收获是有限的,除了生存方面的刚性花费,剩余产品极其有限。换句话说,就是税负能力有限,国家向农民征税不能超过这个额度,超过了农民就无法生存,无法生存就要反抗。这个额度到底是多少恐怕难有确定不疑的标准,洪振快认为一般来说不会超过20%。中国历史上的正式制度,税率极少有超过20%的情况,明清时代一般来说不会超过10%,甚至只有5%或连5%都不到。这样的低税率,体现了轻徭薄赋的“仁政”思想,但问题是农民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这里面的诡谲之处,正是因为存在“亚财政”。《亚财政》书中用很生动的历史故事,勾勒了这种非正式财政制度的总体面貌。从对漕运、税关及其他很多例子可以看出, “亚财政”对商民造成的“暗税”负担要超过“明税”负担,有时甚至是“明税”的几倍。这就不难明白,假如国家正式税率是5%或10%的话,“明税”、“暗税”相加的总负担肯定要超过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所决定的税负不能超过20%的标准,这时候老百姓不反抗势所不能。换个意思说,真正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不是国家正式财政制度,而是非正式财政制度――“亚财政”。所谓的“潜规则”,其实也是通过“亚财政”的规模才对历史产生影响。
      
      中国历史博弈的“局中人”
      
      历史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博弈过程。博弈有三个要素:局中人(player)、局中人的策略(trategy)或者行动,他们在各种策略对局之下的得益。博弈就是有利益关联(包括利益冲突)的局中人运用策略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各自得益的过程。
      局中人是博弈的参与者,也就是博弈的主体。在经济学中,这个主体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经济人”假设并没有错,但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基本上是物质利益,而历史和现实中的人,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精神利益的问题。为了追求概念的精确性,本书用“福利最大化”替代“利益最大化”’的习惯用法。由于本书探讨的是中国历史,所以“福利”一词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用法: “利”是物质利益,可以货币化衡量, “福”是精神利益,不能货币化衡量,“最大化”,就是尽可能地获得满足。作为历史的人――博弈的主体,追求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满足,这 既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解释一切历史现象的前提。博弈的目的,就是追求这种满足;人的所有活动,都是追求这种满足。
      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是社会博弈集团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位(小集团),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血缘性博弈集团”。中国社会重血缘、血统的特点有很多表现,始皇帝希望自己的权力千世万世地传下去自不用说,就是老百姓的心态也是一样。比如愚公要移山,他不是说服和发动邻居、社会来帮忙,而是说他可以让他的子子孙孙沿着他的思路干下去,山虽然高大,但它是不变的,“不会加增”,而“子子孙孙无穷尽矣”。
      博弈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人的集合――人群。由于个人力量有限,一些有共同(或近似)博弈目标的人就集合起来,成为社会集团。博弈中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就是策略。在历史博弈中,一个集团有一个集团的生存优势,也就相应地有该集团的博弈策略,所以博弈主体和博弈策略常常是合而为一的,中国历史就是这样,主体和策略非常鲜明。
      用博弈论的概念,国家正式财政制度体现的是暴力集团与民众之间的博弈均衡,而“亚财政”则是导致博弈失衡的最重要的变量。这么说,是因为历史博弈非常复杂,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其他变量需要考虑,洪振快指出了两点――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这两个要素也是导致博弈失衡的重要变量。如果说“亚财政”是导致博弈失衡的内部因素的话,那么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则可以看作是外部因素。这样,洪振快搭建的中国历史解释框架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够把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基本上都涵盖进去,而昊思的框架则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亚财政”现象为什么会存在,洪振快也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主要存在“两私”、“两公”四个因素,“两私”指官吏的家庭结构和消费结构, “两公”指下层官吏要向上级送“规礼”、对上级衙门胥吏需要送“规费”。比如,很多人,包括吴恩,都认为明清时期的低薪(即所谓“薄俸”)制度是官吏贪污的内在原因,洪振快则通过海瑞的例子指出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官吏薪俸不够用并不是因为工资低,而是因为家口过于庞大。导致家口庞大的原因之一,是历史上的妻妾制度,即便是像海瑞这样的人,都有多个小妾,娶妾、养妾需要花费大量钱财,这是薪俸不能提供的,所以他们必须谋求薪俸之外的收入,这是非正式财政制度产生的动力之一。国家正式财政制度中提供的薪俸总额,与官吏集团娶妾养家的总花费之间存在―个巨大的缺口,这个缺口只能通过非正式财政制度来弥补。当然,这只是“两私”中的家庭结构问题,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导致非正式财政制度必须存在。这样的解释,不仅深入到历史生活的底层,而且也是合乎情理的。
      中国历史为什么不能走出王朝更替的“周期率”?作者认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农业经济没有获得突破,博弈规则并没有改变。由于农业经济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是有限的,所以交易利益也是有限的,“劳心集团”之所得,就是“劳力集团”之所失,“劳心集团”所得过多,“劳力集团”就无法生存,所以这一场“零和博弈”是很激烈的。
      历史的核心问题是“财政”――“关于财富的政治”――财富如何创造、如何分配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集团博弈成功,它仍然摆脱不了经济规律的约束,仍然要回到李悝那段话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博弈的展开仍然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所以这些经济规律是中国历史博弈的基本规则,中国历史的博弈也因此表现出―定的模式或模型,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李悝模型”。这是一个以中国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为制约博弈的基本规则,以官吏集团谋求制度外福利发展出来的“亚财政”制度做为博弈失衡的最重要的变量的中国历史分析框架。

    推荐访问:潜规则 财政 亚财政的,“潜规则” 亚财政 亚财政读书笔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