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

    时间:2020-03-31 07:3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真正落实社会建设的保障机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建设中,社会建设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社会管理必须摆在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文章分析和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及构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机制保障。
      [关键词]创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姚旭,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100024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lO-0044-05
      
      一、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2月19日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从“十二五”起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改革开放34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快速而深刻的社会变迁的需要。如何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既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要前沿课题,也是人们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 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保持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社会问题多发凸显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来解决。
      
      (二)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一些重大变化的挑战。原有的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干部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简单阶层结构已经转化成由许多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复杂阶层结构;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已经有2.4亿农民离开耕作的土地和生活的村庄,从事着第二和第三产业,来到城市里的农民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城市,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大挑战;存在于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是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三) 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组织方式出现了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单位人”由过去占95%以上下降到现在占25%左右。在政府和分散的“社会人”之间,原有的单位管理网络在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网络还不够完善,导致出现社会整合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要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加大了治理的成本,自上而下社会事务的落实和自下而上社会问题的解决受到阻碍。
      
      (四) 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人们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获得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约束、监督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规范系统还不完善;社会生活和生产行为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但适应这种复杂性的社会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等。
      上述情况表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新升华,是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及任务
      
      社会是人们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合而成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建设是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目的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活动。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社会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坚持公平和正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体制,调整社会结构。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体制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而就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所作出的稳定的、富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社会体制包括社会事业促进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两大组成部分。社会事业促进体制包括就业促进体制、教育促进体制、医疗卫生事业促进体制、保障性住房促进体制等。社会管理体制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用来规范和协调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总称。
      社会管理体制包括社会管理领导体制和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前者可以称之为社会管理格局,后者可以称为社会管理体系。具体来说,社会管理格局是国家就各种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而作出的富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社会管理体系是国家规范社会运行的各种政策法规体系、组织机构体系、资源支持体系的总称。
      
      (一) 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目标
      现代社会管理是一个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基层社区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吸纳社会或社会运行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明显滞后,而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管理要求把组织社会生活的职能转移给社会,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必须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制。
      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且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 范和调节的过程。由此,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大力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以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扩大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空间,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形成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努力降低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和总成本,已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现状是,社会自我发展空间仍然较小,相对于强大的国家和市场而言,社会还处于弱势地位,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条件有限,甚至难以有效承接经济组织在改革中剥离出来的以及国家相对退出后留下的社会管理职能。因此,要大力发展和培育我国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 现代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
      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事务,是公民个人、家庭、基层自治社区和非营利社会组织所不能办理的公共社会事务,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必须依靠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予以办理。
      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公民权利、协调社会利益、回应社会诉求、规范社区自治、监管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以及应对社会危机等。
      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促成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从而构建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环境。
      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法规和社会政策。要不断完善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法规体系,制定各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这四个方面构成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逻辑和路径。为了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一切与此相矛盾或背离的现行社会管理制度都应被纳入改革和完善之列。
      
      三、建设和创新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机制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
      
      (一)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方面,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提高党委和政府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应注重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尤其是要整合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合力,从而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社会管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的完备和体制、机制的科学规范。当群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可以去协调;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他可以有机制,保证他去申诉;群体之间出现矛盾,也有制度去调解;正当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能用制度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 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综合管理和网上舆论引导、处置机制
      要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舆论。采取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模式,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同时要着力提高网上发现、控制、处置社会矛盾的能力。
      
      (四) 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网机制
      安全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已经引起国际组织、发达国家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和完善安全网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一失业、低收入、老年、妇女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的最低限度的日常生活,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内容。
      对中国而言,社会安全网的建设首先要将对职工的保障责任由企业转向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1月底全国两会开幕前,人民网推出“2011两会调查:你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截至2月22日22时,共有108420人参与投票,从18个关键词中选出的“十大热点问题”中,社会保障问题最受关注。两会期间召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记者招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到“十一五”社会保障取得的成就时,用了“突破性进展”这样五个字,“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保险法正式颁布出台,这在社会保障领域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第二,建立了新农保制度,这在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上是有实质意义的一步。第三,居民医保、新农合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加上城镇职工的医保,在医保方面已经做到了制度的全覆盖。第四,出台了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了农民工到年底集中退保的问题。第五,实现了基础养老金的省级统筹,在更大的范围内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实现资金的调剂。“十一五”社会保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比较短,在公平性、流动性和持续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的方针上,首先解决制度从无到有的问题,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保三项制度,可以做到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二是在覆盖人群上要由少到多,虽然我们制度全覆盖了,但是人群还没有全覆盖,特别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一些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我们要着力解决。三是要解决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由低到高的问题,包括养老的待遇,也包括医保的待遇。笔者认为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社会保障体系在“十二五”期间一定会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形成一个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同时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要实现新增1亿人,还要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而且城镇60岁以上非就业居民要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待遇。城乡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要新增6000万以上,同时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要逐步 提高。
      
      (五) 建立健全社会风险管理机制
      社会风险是指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国家、国际组织等发生危险的意外性和不确定性,包括损失发生与否及损失程度大小的不确定性。
      社会风险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恶意行为、不良企图、疏忽大意、重大过失造成的组织或群体风险。
      社会风险规避理念包括:一是预防社会风险发生与减少风险损失;二是预防措施,密切整合所有关键要素,以防止社会风险发生;三是有效地分配社会风险与减少社会风险。这一点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当社会风险由最适于管理它的一方承担时,才会具有有效的风险分配。即便一些风险没有照此原则分担,社会发展仍会继续,但是成本最终会高一些。有没有适当的社会风险规避机制对社会健康影响很大。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质就是对外趋利避害,谋求国家安全;对内有效缓和矛盾,抑制社会危机,避免动荡。
      规避社会风险的方式包括: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冲击;二是关注现实中的各种风险议题并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只靠经济发展、科技成就、教育普及等衡量其成熟度,更要以它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评估其政府的沟通渠道、社会的信息转递、科学家的专业精神、公民的道德勇气等软性因素。
      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系统来预警社会风险。要对突发性社会事件建立预警系统;评估这些社会突发性事件的风险源、征兆、危机征兆与危机发生之间的关系;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社会突发性事件监测的内容和指标,并确定社会突发性事件预警的临界点;确定建立什么样的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设备、体制、组织、程序,需要为可能发生的社会突发性事件处理准备什么样的资源,等等;建立社会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的组织体系。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是解决民生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落脚点。2010年9月2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进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在2011年两会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温家宝总理说:“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各类矛盾集中凸现的时期。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一些地方违反法律法规,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不仅意识到了社会不公正的严重性,并且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解决这一问题。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责任编辑:舒生]

    推荐访问:管理体制 中国 现代社会 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管理体制 建设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美丽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