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_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0-03-27 07:27: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应走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两大战略来实现。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伍丹,广西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131-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众多方面。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有序运行,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考,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
      
      对于人类来说。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植被这些自然环境与其它消费品一样重要。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使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时期是生态经济基本矛盾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了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伴随而来的大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目标。是形成人们短期行为与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现在,没有谁还会认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联系愈发愈紧密,正所谓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相互作用,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可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基础。正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到的,“经济增长的很大部分是从森林、土壤、海洋和河流汲取原料的”,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既是人类的幸运,也是人类的宿命。
      当经济学家们花很多的时间在为经济赤字苦恼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真正的威胁是生态赤字。莱斯特-布朗就曾一针见血指出:“经济赤字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借贷,生态赤字却是我们取自于子孙后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举世瞩目”的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形势不容乐观。“十一五”规划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中国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有序运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
      
      二、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应走协调发展之路
      
      如何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认为发展经济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必须牺牲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要限制增长,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选择放弃发展经济的道路。这种观点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不可行也是行不通的。对于尚未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增长仍然是发展的基础,简单地通过限制经济增长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做法无疑是因噎废食;另一种观点则是以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为依据,认为首先发展经济,等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再来治理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无数事例已向我们证明,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事后治理所花费的资金远远高于破坏前所欠缺的资金,并且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对此,党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生态问题和经济建设只能走一条协调发展的路子,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逐渐由矛盾的对立状态转化为协调统一状态。
      总的来说,协调发展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在性质上,系统诸要素相互适应;第二,在数量上,系统诸要素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第三,在功能上,系统诸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需要指出的是,协调发展不是同等发展,均衡发展。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能够协调发展,在于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经济形态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转换过程。因此,经济系统是通过人类实践与生态系统产生联系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能否协调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未能实现协调发展。
      回顾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可见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领域中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
      
      三、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两大战略
      
      岩佐茂《环境的思想》指出:“抽象地看,协调环境与经济和开发并不是问题。但事实上如何协调二者一直就是问题。”黄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研究》也提到:“一旦需要在经济与环境之间做出选择,总是经济得到优先考虑,经济优先论战胜生态优先论。可以说,经济优先论和生态优先论,谁更重要,谁更优先,这一世界性难题至今没有找到解决的答案。”从理论上来说。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容易成立的。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矛盾尤为突出,甚至有时会出现“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政府通过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来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展生态经济
      人们正在认识到,世界不能长久地沿着现行 经济轨道发展,道理很简单,因为世界上没有足够的资源。面对着环境资源的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确立生态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本运作进行伦理的约束,使资本对生态自然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尊重生态原理的经济,一种能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经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正式提出经济生态学概念。他认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人类只有积极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将是一种与地球保持和谐关系的经济,既能满足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的基本需求,又不至于破坏经济的自然支持系统。
      第一,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视为生态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追求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保护。它是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共同构建出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要求经济政策的形成要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生态经济关注的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生态经济强调生态建设与生态利用并重。强调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在发展中动态平衡。显而易见,生态经济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实践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它应该包括: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实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发展生态经济不仅需要对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而且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探索生态经济发展规律也就是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经济发展规律,只有探索出科学的生态经济规律。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这就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文明形态范畴的问题。在经济层面得到了细化研究和深入探讨。这样就在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之间形成了一次互动,这次互动是人类文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互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
      早在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就前瞻性地指出“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2007年,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写进了十七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莱斯特・布朗曾表达过这样一个悲观的观点:我们怎样把生态觉悟融入到经济决策中去呢?有没有可能重新训练人们,使他们在构思经济政策和作出投资决定时,“能够像生态学家那样”,考虑到他们的决策对生态的影响呢?答案是可能不行。也许,干脆说不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能鼓舞人心的,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当人们在构思经济政策和作出投资决定时。能够做到像生态学家那样,考虑到他们的决策对生态的影响,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生态文明是自然一人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文明形态。既有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相互统一和最大化。因此,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选择。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形式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形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经济之路。生态经济为生态文明找到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抽象的文明形态到具体的发展模式的探索。不难理解,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离开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终将成为一句口号。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胡锦涛曾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理论先导。”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已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严峻的现实告诫我们,我国的资源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如果再不转变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增长模式,将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党中央适时提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其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责任编辑:舒生]

    推荐访问: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生态建设 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考 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论文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