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男女收入的和谐比例_和谐男女,和谐存在

    时间:2020-03-26 07:45: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波伏娃以哲学理性反思和批判女性的生存状态,探求女性解放的道路。她认为,不存在“永恒的女性气质”,女性的“内在性”是历史的产物。男女共同创造财富,平等相处,相互承认,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可以使男女和谐的存在成为一种可能。
      关键词:存在 和谐 自由 内在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 1908 ―1986) 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女学问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对女性整体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对追求女性的自由解放,女性未来的存在形式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
      
      一、此者与他者
      
      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上,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波伏娃用这两个概念也即此者与他者来说明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在《第二性》中此者代表自我意识、绝对、权威和超越,是占支配地位的人。他者则是指那些没有或者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者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丧失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萨特主要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使用了此者与他者概念,他认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界定此者与他者,在人际关系中当一个人被看作客体时,他就是他者,对应于主体的存在就是他者。对萨特来说,此者与他者既不是社会的范畴也不是历史的范畴。而波伏娃则认为,这些概念既是社会的又是历史的。她认为人类是一种超越,一种为我存在,尽管并不是每一个体在生活中都能够作为自我确定的主体发挥作用。在历史上女性处于他者的地位,由于这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且在社会上得到维护,因此将自我从他者中解放出来并不容易。女人是他者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在生活中对于每一个女人来说都是如此,但它确实刻画了女人的普遍处境。
      波伏娃强调,男人一旦把女人变成了他者,就会希望她表现出根深蒂固的共谋倾向。通过将自己设定为绝对的主体,在观察、界定和超越自我,而另一方面,女人则作为绝对客体被观察、界定和超越。女人不能自我确定,只能将自己看作他者。正如一位女权主义者叫普兰・德・拉・巴雷所说“男人写的所以有关女人的书都值得怀疑,因为他们即使法官有事诉讼当事人。” 也如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根据自为存在,而是根据男人对她的界定来认识自己和选择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将女人描述为男人所设想的那样,为男人存在是女人真实存在状态的本质要素。”
      
      二、和谐男女如何可能
      
      “共同的生活对于两个自由人是一种丰富,每一方都会从对方的职业中得到对自身独立性的保障。自立的妻子把丈夫从婚姻奴役中给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人都独立、自由,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关系是可以的,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也是可能的。那么,和谐男女应该是不断地解放人性,发展人性的存在,一个消灭了主客体差别,克服了内在性,男女共同创造财富,平等相处,相互承认,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自由的存在。
      2.1. 克服“内在性”
      内在性,是指女性封闭、被动、停滞、止于空想而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男性的“超越性”,指男性不断超越既定现实,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拓展外部世界,从而“通过世界认识自己并努力给它打上自己的烙印”的主体性生存状态。女性要在对历史和世界压力的反抗中争取自由,这个针对女性的“历史和世界压力”,就是女性的“内在性” , “自由体现了某种不存在但逐渐自己创造着的东西”,它“形成于对历史和世界压力的反抗之中。”
      自由首先便意味着超越性,只有在对既定现实的不断超越中,自由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内在性则是对自由的反动。内在性使女性沉溺于贫乏的抽象自我,被单调重复的家务劳动和沉重的母性负担牢牢捆住了手脚,只能以男性为中介才能对外部世界做浮光掠影式的接触。她的生存既无法拓展,又无力创造,惟有依靠男性慈悲的“赐予”才被动地得以实现。所以相对于男性优越的主体地位而言,女性只是客体、他者,和屈辱而劣等的“第二性”。因此,要实现女性的自由生存,就必须破除“永恒的女性气质”的形而上学神话,以超越性克服女性的内在性。人的本质是历史性的生成过程,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法律、宗教和家庭等背景下,由所有人的合力造成的、但同时又是独一无二的“单个普遍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普遍和特殊的历史统一,人性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变化。
      女性的内在性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就能够历史性地加以改变。当她成为生产性的,主动的人时,她就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她会通过设计具体地去去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她会去尝试认识与她所追求的目标,与她所拥有的金钱和权利相关的责任。因为对女人来说,除了谋求自身解放,别无它途。
      2.2. 男女共同创造财富
      由于经济依附,女性只能封闭于家庭,沉溺于自恋,在拓展外部世界方面无所作为,而使女人注定成为附庸的祸根就在于她没有可能做任何事这一事实。所以由男性主宰的传统社会将女性置于经济依附的地位,直接造就了女性的内在性。所以波伏娃指出,女性解放“首先要完成女人经济地位的演变”, “只有属于女人自己的独立工作,才可以保证她的真正独立” 马克思也强调:“妇女的解放,只要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妇女劳动,而且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
      女性要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并不容易,但由于它的重要性,女性必须迎难而上:“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一旦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这样她便放弃了她的超越,让这种超越依附于身为主要者的那个人的超越,让她自己成为他的附庸和奴隶。”
      然而,女性如果仅仅把经济独立理解为满足自己的购买欲望,就是只把眼光停留于自我。那么,除了消费行为,她的生存方式的其它方面都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不会因为经济独立而释放被压抑的自我价值。这样,经济独立便仅仅是维护自尊的屏障,丧失了它通向自由的超越性,在这样的意义上实现经济独立的女性,充其量也只是有一种作为自由者的姿态而已,真正的自由与她们无缘。
      经济独立对今天的大部分女性而言已不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女性能否和男人一样通过经济独立来展现自我创造的能力、提升自我人生价值。把经济独立当作女性获得超越性、实现自由的必由之路,这样便赋予了经济独立以更丰富的内涵,即经济独立不仅是揭示自我,更重要是揭示世界。
      2.3.平等相处,相互承认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女人是感情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女子以情感人,男子以理服人;爱情是女人的最高历史使命和整个存在―――这些观念因为长久的历史渊源而几乎成为金科玉律。但是,与男性通过理智去占有,去主宰世界不同,女性对情感的放任,是以爱情的名义所做的奉献和牺牲,这使女性在爱情中处于依附地位,陷入内在性。无论是经济依附,还是爱情依附,都是对女性自由的否定。
      “女人的爱情行为仍被认为是她向男人提供的服务,因而他似乎是她的主人”如果女性在爱情中继续处于依附地位,她就不可能成为主体、获得自由。
      但是,现代女性虽然慢慢认识到经济依附不是爱情保障的法宝,却对爱情依附的危害却视而不见,把通过经济独立苦苦争取来的部分自由,在爱情依附中又毫无保留地交了出去。她们指望以爱的奉献来实现最高的生存,“当女人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她的偶像时,她希望他让她既占有自己,又占有他代表的世界。”
      然而这却让她体验到了最凄楚的孤独,所以波伏娃一针见血的指出:“盲目崇拜的爱情所意味着的退让爱情是毁灭性的”“极少有哪种罪过会比把自己完全置于另一个人的掌握之中这种慷慨所造成的错误,更应当受到严厉惩罚的了”
      与经济依附相比,爱情依附具有隐蔽性。在女性的思想深处和她私密的感情生活中,爱情依附的女子多数是不肯承认她们的爱情奴隶地位的,她们往往以独立主体的面目出现,甚至刻意表现得新潮时尚、特立独行。如果有一天她们敢于承认自己在爱情中的依附处境,那多半是在为情所伤之后的一种控诉。隐蔽的爱情依附使女性更容易在不为人知、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沉入内在性,消解她实现自由的可能,使她成为貌似主体的他者。
      与经济依附不同,爱情依附的女性往往以和男性平等的主体面目出现,甚至在竞争中对男性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男性也就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一切对她的宽容和保护。在爱情中,她被以主体的身份要求遵守自由平等的游戏规则,然而她仍然是客体,除非她及时进行明智的调整,否则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波伏瓦认为,真正的爱情应当建立在两个自由人相互承认的基础上,这样情人们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既是自我又是他者,既不会放弃超越,也不会被弄得不健全,他们将在世界上共同证明价值与目标。对这一方和那一方,爱情都会由于赠送自我而揭示自我,都会丰富这个世界。 这样的爱情观其实也是波伏瓦与萨特关系写照。恋爱之初,他们曾欣喜地宣称:“我俩就像一个人”,多年之后,他们依然对彼此一往情深:“三十多年来,我们只有一个晚上是在不和之中分手的。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我们从对方言谈之中得到的兴致丝毫未减” 爱情是那么持久而热烈,但波伏瓦从不因此而丧失驾驭自我的主体性: “我从不将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推卸给萨特!正如我帮助过他一样,他也帮助过我,但我并不是以他为媒介而生活的。”这种平等自由的结合,不仅使两人获得了情感的满足,而且激励他们携手迈向事业的巅峰。
      2.4.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因为人人都觉得做个男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男人在做男人时是正当的,儿女人在做女人时确实不正当的。就是说,古时候人们有垂直线测量倾斜的东西,而现在男性就是人类的绝对标准。亚里士多德曾说:“女性之所以是女性,是因为她缺少某种特质,我们应当看到,女性的本性先天就有缺陷,因而在折磨着她。”所以不少偏激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解放,就是女人要像男人一样装扮、行事,要用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去对待男人,追求与男性的绝对平等。这种抹杀自己性别特征的做法使所谓“解放了的女人”变成了不男不女、不阴不阳的另类,在男女两性的世界中都惨遭拒斥,女权运动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因此而步履维艰。
      波伏瓦指出,解放了的女人并不是变得和男人一样。“男人是有性征的人,女人只有也是一个有性征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全的、和男性平等的人,否认她的女性气质就等于部分否认她的人性”。女人如果硬要装成男人,就会处于无可避免的尴尬中:“她常以‘真正的女人’面目出现而又装成男人,于是她不但对她的男性装束感到局促不安,也对她的肉体感到局促不安。” 所以,追求变得与男人一样,对于女性来说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有害的。不仅如此,这对于男性来说也是有害无益,男性牺牲的不仅是对女性魅力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当“她们”急于变得像“他们”一样而又不能打破自己的内在性时,就只能把男人也拖入内在性。“一个被封闭于内在性的女人,也会极力把男人关在那个牢笼中。” 她们力图取消男性向外的超越性,把他们关入家庭的牢笼,而使自己成为掌握钥匙的看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绵延不绝的家庭战争,毁掉了男人,也不能解脱女人。
      马克思认为技术可以消除男女体力上的不平等,只有需要才能是富足的体力产生优越性,体力过强并不比体力适度更好。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现代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智力上,都很难以个人的形式来满足需要,只能以群体的形式来增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需要的能力,男人在劳动能力上的优势已不足以使男人占有征服者的地位,而女人的优势在当今的社会各个领域已经渐露头角。男女优势互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已经是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
      当然单靠技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正如波伏娃所说只有从人的生存的全方位去认识对她才是具体存在的。女性在生理,心理、言行方面特征与男性的自然差异,波伏瓦进行了肯定,并认为这是对女性的历史处境进行改造的前提:“一个女人要是不愿意让自己引起社会的愤慨或降低自己的社会价值,就应当以女性的方式去经历完她的女性处境。” 因为女性永远不会变得和男人一样,所以解放了的女性应当在平等中求差别,与男性建立友谊、竞争、共谋的手足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自然。”就是说,“要在既定世界当中建立一个自由领域。要取得最大的胜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自然差异,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这样男女和谐的存在才可能成为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 西蒙娜・德・波伏娃. 萨特传 .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2] 西蒙娜・德・波伏娃. 盛年(上、下卷)回忆录(二)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3]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 西蒙娜・德・波伏娃. 时势的力量(上、下卷)回忆录(三)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5]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推荐访问:和谐 男女 和谐男女,和谐存在 男女性和谐 男女和谐图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