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评詹福瑞诗集《岁月深处》】杜诗集评

    时间:2020-03-24 07:43: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      在古代中国传统中,诗是君子、文士、知识精英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诗,书,礼,乐”,诗在培养理想人格与精神的四门教育课程之中居于首位。那时候,社会教育和个体人生的目的都是针对人自身,即如何造就美好的人格,如何使人作为人而趋于完美。诗是美好人格必备的精神源泉,代表文明与美好的人性。读诗和写诗是获得精神滋养,维护精神交流的途径。现代社会改变了这一切:社会教育和个人的目的不再是人本身、人的内在心灵与人格的养成,而是获取具有工具价值的技能,一种工具化的训练。人是商品社会的一部分,要使自己成为有交换价值的商品,有使用价值的工具。写诗和读诗,都属于特定人群的专业行为。上个世纪初,西方人忧虑现代社会呈现精神的荒原,使人空心化(T・S・艾略特《荒原》,《空心人》),异化成工具(卡夫卡小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个世纪初,我们也强烈地感觉到生活正卷入那样的洪流之中,势不可挡。我们也忧虑自己正日益成为一个体制化、机器化、非人性化的空心世界的一部分;人格与人性的精神源泉被日益掏空、枯竭。
      贫乏的年代使得诗歌更为心灵所急需,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活力,保持情感的真挚与诚实,以抵制外部强大的异化力量,那种机械的、商业的、体制的力量对人性的侵占。诗歌让我们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本性、根源、精神的家乡;回到自己真实、诚挚的内心,面对自己真实的需求,超脱外部喧嚣的虚幻。诗歌让我们单独面对世界,与之交流,建立亲切、具体、个人的联系,恢复世界神奇的源泉,使我们的心灵一直保持新鲜的感受和领悟力。最近读到我的老师詹福瑞先生的诗集《岁月深处》,我深感鼓舞,知道诗歌的种子一直长存于人的内心,异化的现实并非那么绝望。那种美好人格的修炼一直在我们的世界中,虽然常常不被人知。在今天,诗歌不再是古代文人风雅生活的点缀,也不是浪漫主义时期个人性格的狂怪表现,也不仅是白领小资情调的抒发,而是个人保持内心自由的精神修炼,是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这一点在詹老师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极为振奋。
      《岁月深处》共收诗51首,分为三辑:“四季”(13首),“故乡”(19首),“旅途”(19首)。诗集篇幅不大,实际印刷页码大概也就80页左右(诗集的设计极为精美,本身可谓艺术品,包括插图,序跋,16开宣纸对折印刷,共130页),在这个数量化时代(写作以字数论高低),这可以看出诗人有很高的自我要求,选诗很严,而选入的也都是上乘之作。这三辑的名称,反映了诗人对题材的选择,诗人内心情感投射的方向。“故乡”是人生的起点,是远离后的牵系与回望;“旅途”是人离开故乡之后在广阔世界的漫游、经历、学习、实现抱负之天地;故乡是点,永恒、固定的基点,而旅途是从大地无边的表面掠过,这有如钟表指针固定与运动的两端。而在这两者之间,是代表着时间流转的四季,是人生与人世最高的主宰,时间。时间决定了一切:是成长、远离、丧失与获得,这全部变化的根源。我想,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那些有着乡村故乡的少年时光,又在城市过着成年生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四季”,“故乡”,“旅途”,有如一生的关键词,是对他们人生经验的最好概括;这些词随时都会令人激动,唤起他们的情感、记忆和沉思。
      故乡是一个情感的地理概念,一个情感的微型世界(有无限丰富的细节),包括自然风貌,人情伦理,生活方式;包括日常的劳作、休息与节庆,包括亲人的团聚、季节轮转、生命的安宁、温暖、喜悦,还有丧失的痛苦与悲伤。在传统中国的乡土伦理社会中,故乡不仅是情感之所系,还是一种精神的依归。“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诗歌史上归乡的渴望催生的大量思乡之作,在世界文学范围中也是极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可谓“中国文学特色”之一。但故乡的概念在今天社会的巨变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多了一种彻底的丧失、难以回归(包括个人和故乡本身)的断裂感。故乡不再是那种不受时间影响、一直不变地等着游子归来的故乡。因此,今天我们的故乡之情比古人的故乡之情更复杂,蕴含了更多的社会意味。这一切,在《岁月深处》的“四季”和“故乡”两辑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些诗中的故乡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青草混合着青泥的气息
      棵子上有些臊气的高粱花子
      玉米拔节时骨节咔咔的脆响
      豆荚灌浆顶掉紫红花蕾的微动
      ――《蛩声》
      
      风也被太阳仁慈地融化了
      由有形变成无形
      有时它会在人前人后打个旋儿
      就突然钻进了地里
      此时只能在阳光中贴着地皮
      才会看到它从地里直直地钻出来
      一丝丝一缕缕
      和阳光纠缠在了一起
      ――《春之韵之一,风》
      
      夏天的雨是带着动静来的
      一滴雨就能溅起一串水泡
      一串水泡又会溅成一片水汽
      当雨叠成一汪水洼捋成一条条小溪时
      就会突然冒出此起彼伏的蛙鸣
       ――《夏天的雨》
      
      这是一个春风、夏雨、秋蛩还有冬雪(《雪》)构成的自然、自在的世界。它变化,每时每刻都在自身丰富的变化之中。它镇定、从容、友好地围绕在我们的周围,如此亲切,充满了活泼的生机。这也是记忆的世界。我们知道记忆来自深刻的印象,而细节来自一往的深情。“棵子上有些臊气的高粱花子”,“豆荚灌浆顶掉紫红花蕾的微动”,可谓是惊人的精微细节。这需要极为专注地观看与倾听,才能注意到、看见这豆荚,看见它灌浆,看见它的紫红花蕾,看到它顶掉那紫红的花蕾,看见那微动;才能听见这微动时最轻的声响。这是世界上发生的最微小的事件,但在此世界是如此重大,受到如此关注。这春天在阳光中贴着地皮才看到的从地里直直地钻出来的风,夏天下雨时的水汽,秋天的气息和声响,都是敏感的感官世界,这是人的深情世界。
      这种惊人的传神的细节散布在诗集中的所有诗中,这一点可以说是诗人最大的特色和成就所在。捕捉细节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学才华的标杆。在下面这些生活场景中,细节也极为形象、生动:
      
      下雨天是最自在悠闲的日子
      大人们躺在炕上睡大觉
      小孩子扎堆儿打扑克
      马在槽头可有可无地嚼碎草
      狗在屋里无聊地追着苍蝇
       ――《夏天的雨》
      
      更多的人家大敞着门户
      女人睡在炕上摇着蒲扇
      男人则搭着门板睡在灶坑
      此时的蝉声很盛却也很静
       ――《蝉》
      
      在祖宗和爷爷奶奶的坟前
      摆上一碗猪肉一碗豆腐一碗粉条
      热得滚烫滚烫的烧酒
      当爹摆起供品时我们
      就点起烧酒放起鞭炮
      爹总忘不了嘱咐我们
      给你太爷太奶烧几张啊
      给你大爷大奶烧几张啊
      不要忘了说过年了过年了
       ――――《三十印象》
      
      大人睡觉,小孩玩扑克,狗追苍蝇,马在槽头嚼碎草,这是夏日雨天的农家场景。马嚼碎草,“碎草”一词这细节太给力了。同样“男人则搭着门板睡在灶坑”,大门板,灶坑,两个细节给出的生活气息让人难以忘怀。这些细节都传递出了生活最神秘、最亲切的本质。同样,大年三十上坟时爹的话:“给你太爷太奶烧几张啊/ 给你大爷大奶烧几张啊/ 不要忘了说过年了过年了”,也极为真实,传神而深富含义,感人至深。这些是生活、习俗、传统的生动画面。这是自然、历史、土地、一代代的人席卷在一起构成的人类生活方式。人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下活动,休养生息,世代绵延不已。这种生活方式蕴含着和平、安宁、悠闲、自在。一切都散发出亲切、温馨的气息。在这些诗中《三十印象》尤其突出,整个就是人民节庆生活的一幅巨大而精细的风俗画,充满了民间群体生活的欢快活力,又饱含了诗人的个人深情。这里我想指出诗人另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非常精确地选用一些极富特色的词语,包括名词如:灶坑、秫米粥、免襟汗衫、草棵子、坡田、堰沟,牛马的蹄坑,等等,动词如:捋出、抻直,等等。这些词语一下子就勾画出一个真切、特定的地方世界,那个世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敏锐的生活感受与自觉的艺术才华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的艺术成就。
      在故乡这个世界里最核心的当然是亲人。整个诗集中感情最深沉、最浓烈、最具分量的诗是写父母的这几首:《母亲》、《遗产》、《三十印象》、《燕子》、《青龙河》、《小名》。我想这非常正常,在我们这个儒家传统的国度,没有超越人世之上的上帝和神的存在与道德价值的担保,只有家族伦理和祖宗崇拜。父母是生命的给予者,无条件的爱的施予者。对父母之敬爱大概是我们最深刻的感情经验。《母亲》写到了母亲的一生,特别是她的晚年,她的去世,她对儿子的眷爱。《遗产》写父母的去世,去世后自己保存的纪念性遗物。《燕子》写到了春天穿梭在雨丝中的燕子与织布的母亲之间的关联,家燕与家中生活,母亲的去世。这些诗都极为感人。这里面有一首色彩极为绚丽的浪漫主义诗作是《青龙河》,它的节奏、韵律与发展有如民歌:“当沙滩上的鸟迹 / 轻得不能再轻时 / 那就见到滩头的草丛了 / 当草丛绿得不能再绿时 / 那就是青龙河了 / 在河中有一条赤赤的金鲤 / 那就是我的爹爹了”,最后两行直入民间神话。而青龙河是诗人家乡真实的河,汇入滦河后流入渤海。
      这些亲人诗歌中,我非常喜欢的是《第二场雪》:我在城市的街道上看着立春后的一场雪,漫不经心地走在雪地里。诗歌突然一转:我想起了黑龙江,一场东北的冬天常见的鹅毛大雪,在路上:
      
      雪打得人睁不开眼睛
      咫尺之间就不见了姐姐的身影
      而且一下子就隐去了数十年
      但她的声音却穿透了大雪
      穿透了漫长的岁月传到了现在
      弟弟弟弟 你在哪儿
      
      这情景太惊人:如此大雪,咫尺不见人影。这转换太惊人:而且一下子就隐去了数十年。这个今昔的联接太美妙了。那急切、紧张的呼唤太动人了:“弟弟弟弟你在哪儿”。这犹如来自过去年代的亲人灵魂的呼唤,如此真挚,让人落泪。这种亲人的关切的诗还有《温情》:
      
      在我离开家门的一刻
      你站在我的面前抻直我的衣领
      告诉我不要忘记吃药饭后走路
      
      转身时你的拳头捶在我背后
      把你的腰挺起来别驼背
      
      又是极为擅长的传神细节和特别的动词:“抻直我的衣领/ 告诉我……”,特别是“把你的腰挺起来别驼背”,太真切,太动人了!所有的关切与深情都在具体的细节之中,这当然是文学的最高妙旨之所在。所有具备西方现代文学素养的人都知道福楼拜、契诃夫、纳博科夫对细节的突出强调,而在中国古代体察物情之深入与精微也是诗的最高意旨。
      我们说过故乡是回望与牵系,是今昔之转变中的丧失。我们总是站在现在的河岸,打捞过去的沉落之物,有如刻舟求剑,我们(船)和故乡(剑)都已随流水改变了,这种寻找的失落也就注定了。这种失落在《失去的陶渊明》中最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中学时期的诗人一次躺在山坡读陶渊明,感觉到心境如白云一样纯粹。四十年后作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资深学者,又回到山间的老屋,关黑电灯,点上摇曳的豆油灯,闻着屋里蓄满的草棵子和新酿的酒味,但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种感觉了。而这种失落成为彻底的丧失,成了空无,体现在最悲伤的诗《空房子》:一切都已逝去。当然,即使在现在枯燥的城市生活中,也有来自记忆的突然唤醒,如前面所举的《第二场雪》。而季节的流转本身也带来生机与更新,即使在城市中,春天也焕发出特别的光彩,带来生活的喜悦。这种喜悦有待于发现,《春天的发现》是这样一首喜悦的诗,给人带来真实的抚慰。
      
      2
      
      相对于“故乡”中诗的浓烈、专注、集中,今昔转化与对比之间的丧失、眷恋、无以释怀的深情,“旅途”诗显得开放、广阔、自由、轻快、丰富多变。各种转化不受牵制,观察,兴叹,对比自己所来之处,也不止是情感的维系,更多的是对比和沉思。这是面对自己之外的世界之存在的关注与沉思。体会到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故乡是我们情感的脐带、乳汁,一种无限的依恋。旅途是世界,就是我们独立面对,批判、观看的广阔而陌生之地,我们自己要与之建立怎样的关系,取决于我们自己了。这些诗涉及内容多。有与天地自然之关系,有与现实世界的社会之关系,有与蕴含着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关系。《在亚龙湾海边》是一首写人在自然天地面前的最神奇的诗:
      
      迎着海岸走向的
      唯时光似之
      永恒的流动
      亘古无涯
      
      迎着海岸走向的
      唯天宇似之
      神秘得空洞
      深邃至恐怖
      
      这诗有一种远古诗歌的庄严、震撼与神秘激动。它由远古以来构成世界的最基本、最简朴的元素组成:大地、人、海洋、天空、时间与运动。这是最根本的人在世界之存在的构图:人站在宇宙的边际眺望,如此短暂渺小的人,如此浩瀚深远的宇宙,这小、大之比的反差令人晕眩,而那渺小之人的精神竟试图穿透、把握整个宇宙。这是人在无限宇宙面前的神秘激动与古老震撼。诗中的语言也达到了神秘的简洁或者说简洁的神秘。这是古代语言的质朴、庄重、简洁的神秘。词语非常简单,但每个词语似乎都脱离了符号的抽象而返回到了其词源、其词源所意指的神秘世界本身;甚至形容词(永恒,神秘,深邃)都显出了原初造字时的具体、原始、神秘的质感。诗歌的节奏也干净、有力,有如原始诗歌节奏那种神秘激动的回荡。它仿佛不是今人之作,而是由远古流传下来,被代代传诵的无名氏之作。它写的是在“无人之境”,世界之初,宇宙的边缘,人的孤独存在,人的自我精神在无边际的时空之下的孤独存在与弥散。这种宇宙存在之感浸透了我们的灵魂,是我们最具体、也最抽象,最古老、也最神秘的存在经验。与这首诗类似的还有《太平洋上空》:
      
      飞临太平洋上空
      蔚蓝便在眼前展开
      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纯粹
      人似空气般透明
      
      有一瞬间
      我突然不知道什么是世界
      是自己的精神
      还是自己的眼睛。
      
      这首诗写的也是“无人之境”,是在大海之上(地球最辽阔的太平洋之上),在天空之中,在大海之碧蓝和天空之蔚蓝的包裹之中的飞行。与《在亚龙湾海边》站在陆海之际,海天之间,宇宙的边缘不同,这里直接就卷入了天地运动的内部:飞行。与《在亚龙湾海边》的不同之处还有,大海虽然在运动却没有时间感,亘古如一,而这里有了现代生活的气息:飞机的飞行。当然,最大的差别,是一种精神的差别:亚龙湾海边写出了“无人之境”,是神秘宇宙之下人的孤独存在,而这首诗从“无人之境”进入了“无我之境”,“我”成为了宇宙纯粹之内部、消融在这纯粹之中,连同精神也是这无边蓝色之部分。“我突然不知道什么是世界/是自己的精神/还是自己的眼睛”,在这里,世界、精神、眼睛(表明主体存在证据的主动观看与接受),全都融为一体了。主体(我)的精神和眼睛,也是世界本身的精神和眼睛了,而这两者也互为消融,难以辨别了。因此,这首诗有了特别的惊异、喜悦和安宁,这是我(主体)与宇宙达成的和谐、统一。而《在亚龙湾海边》是人与宇宙的分离:人站在宇宙边缘,在宇宙之外,和无限的时空相对立。在这首诗中,语言的进入非常平易:“飞临太平洋上空/ 蔚蓝便在眼前展开/ 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纯粹/ 人似空气般透明”,这是日常生活的语言、语气。但在这些语言之中,惊异之感不觉察地产生了。这首诗中,我最奇异的是“太平洋”一词的效用,这个客观的名称在这里散发出了实际大洋那种辽阔与神奇。“太平洋”与全诗最后所达成的融合也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太平洋这个汉语散发出特别意蕴。――这让我想起海子《太平洋的献诗》“人类头枕太平洋雨暴风狂”,“我的太阳高悬上空照耀着广阔太平洋”,太平洋一词在汉语中可谓神奇而光芒四射。
      这世界上的旅途,除了驻足面对或穿行在纯粹的自然与时空之中,很多都是在陌生之地陌生的人群中匆促而过。现代世界的大范围流动,人与人、人与地,并未能达成有效的交流,建立起亲切的相互关联,而是更感觉到彼此的孤独与疏离。“旅途”中的《无意义的到达》写的就是这种经验:
      
      飞机像一片羽毛,悄然滑落在
      橙红色灯光织成的棋盘上
      凌晨四点迪拜航空港
      臃肿着雪白和黄金的城市
      
      地球黑色血液养肥的大佬
      解开这个城市的胴体相拥入睡
      我们注定进入不了他的梦里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对于这个国家
      我们的航班都是无意义的到达
      
      穿过雕塑成疲惫的人群通道
      经过了陌生和熟悉的刹那 我只记住了
      一个俄罗斯女郎尖翘美丽的鼻子
      一个黑人的乳房硕大无朋
      一个阿拉伯女人藏在黑纱后深邃的眼睛
      
      我知道这即是此刻的现实
      当我转过脸去时又即刻虚幻
      因为我们彼此都是匆匆的过客
      如同我们现在的抵达和即将的启程
      
      迪拜可谓今日世界里金钱造就的奢华奇迹,是沙漠中人造的“海市蜃楼”。它充分展示了今日国际经济欲望追逐的症候。诗人对此有着嘲讽:“地球黑色血液养肥的大佬/ 解开这个城市的胴体相拥入睡/ 我们注定进入不了他的梦里”。疲惫、木然,又触目惊人的景象,人丧失了积极主动反应的热情与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周边环境的印象。最后是惊人的恍惚与虚妄:“我知道这即是此刻的现实/ 当我转过脸去时又即刻虚幻”,一切都是匆匆掠过,转瞬即逝,没有真实感。“无意义的到达”,到达是到达旅程的目的地,是历经漫长过程之后所实现的目的,也就是交往与交流;但这一切努力和过程之后,这到达是无意义的;整首诗的虚幻感非常强烈。整首诗非常强烈地流露了人生旅途的陌生、疏离、孤独,人与人之间无法展开真正的交流与沟通。那种横亘在人与陌生的异己之间的不理解、无法交流,淡漠与阻隔无法穿透,彼此只是旅途中一闪而逝的幻像。这是现代世界旅途中互相挤挨在一起,又各自东西,匆匆经过,却始终相互沉默、不交一言的旅客真实的写照。
      这种描写始终处于陌生与隔膜中,让人感到虚幻、黯然的诗,非常强烈突出,它是最真实深刻的孤单经验,恰似生活本身,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这一辑诗中只此一首。和前面谈到的两种诗:写纯自然之景(《亚龙湾》、《太平洋上空》)以及纯社会环境(《无意义的到达》)的诗相比,这一辑诗中,绝大多数是写人文景观、浸透了历史与文化的自然景观的诗。这些诗是诗人与他所到之地达成了有效交流的诗。这些诗就是这种交流的结果。他用专注的目光与那一切建立起了具体、真切的联系,他以内心的声音与那一切进行了对话与交流。这是行走在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大地上凭吊兴叹(与其对话的关系)、观察(个人与其真切的联系)与沉思(也是一种对话关系)的诗。我们看一首这样的诗――《红叶岚山》:
      
      ……岚山就在身后
      沿水边向上伸展着
      色彩斑斓的油画
      
      以深绿为底色
      再涂上浅黄金黄赭黄
      紫红橘红玫瑰红
      ……
      
      在一个半山坡上
      我们很轻易地就找到了
      镌刻着一个旅日青年小诗的石碑
      他来时是细雨岚山
      我们来时则成了红雨
      演变成一场春天与秋天的对话
      语言却是永远不变的岚山
      
      诗最后写到“一场春天与秋天的对话/语言却是永远不变的岚山”,在这里交流与对话达成了,通过共同的语言:浸透历史与文化意蕴的山。这场对话的意味复杂而多重:是后来者诗人和先来者周恩来(旅日青年)之间,是秋天(红雨)与春天(细雨)之间,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在异国日本,是后来的寻找朝拜者与先来者的踪迹诗碑之间,这一切的对话;是永恒的自然之美(色彩斑斓的油画,细雨)与沧桑变化的国家关系(中日近现代关系史)之间的对话;是人世的时间流逝与不变的山岭之间的对话。有意思的是后辈来者到此地时却年长于前辈来者――旅日青年,其远大未来尚未展开的年轻人。这首诗色彩缤纷,语言轻盈、清澈,意味隽永。
      同类的诗还有《 好望角》、《尼罗河的清晨》、《致狄金森》、《华盛顿的雨》、《哈佛清晨》、《登皇冠要塞》、《特拉维夫手记》、《哥德堡的小岛》、《哥德堡的星期天》等等。这些诗中写美国的几首语言精美,情感真挚深沉,个人的声音在优雅的环境背景下清亮地响起,有自己的所来与自己的所在的对比性唤醒与沉思,优美动人。《特拉维夫手记》有些特别,现实的冲突与历史的重负,宗教与个人,交织纠结。写哥德堡的三首,非常从容,特别是写到了当地人的生活,与此相应的诗歌语言节奏舒缓、自由。日常生活气息很浓,现实感很强,又非常迷人。我个人非常喜欢《好望角》。它开始的描写:
      
      沿着时飞时停的小雨
      傍晚我们走向好望角
      在天边眺望天边
      寻找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界
      却只见云海苍茫
      一帆渐行渐远的航船
      
      在鸵鸟嬉戏的路上盘旋而下
      接近大海大海咆哮着
      撞向斑驳陆离的岩岸
      似要把它推向无界域
      浪花从天上垂直泼下
      打湿我和箭一样射过去的海鸟
      
      紧接着一节惊心动魄的海浪与大风的描写(好望角,初名风暴角,以风暴著称)是最后的兴叹:
      
      好望角把你从小学课本上拿下来
      把你从历史的航船上卸下来
      把你从非洲的王冠上摘下来
      让你变成我记忆最雄奇的一瞬
      
      这感受是我们历经大地神奇的景观与人类壮丽的历史之后,我们个人与其确定的关系,它们内化成了我们自己生命的部分。这也是我读完《岁月深处》这部诗集后的所得:它成了我生命中一段夏日美好的记忆,在其中我的生命被诗意充实、照亮。

    推荐访问:诗集 深处 岁月 评詹福瑞诗集《岁月深处》 评詹福瑞诗集 岁月深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