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苏东坡书画的象外人生】 苏东坡书画

    时间:2020-03-24 07:25: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苏东坡的文人画理论对中国宋代以后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苏东坡传世的画作不多,这幅《枯木竹石图》便是稀有珍品。隐藏在这幅图中的,除了我们眼见的枯木丑石之象外,还有虽枯而不朽,虽丑而不陋的象外之意。
      关键词:苏东坡;文人画;象外之意
      作者简介:易雨晴(1989- ),女,汉族,四川乐山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38-01
      苏东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为宋时四大家之首,词开豪放一派,更奠基了中国士人画理论,以不多的笔墨开启了中国美术的崭新篇章。他一生屡遭流贬“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中国”,但总能以妙到毫巅的笔墨来表现和抒发自己的“象外人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为后世提供一种理想的人生范式。
      一零八四年,东坡“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为我们“变”出了枯木竹石图。这年,东坡于朋友家乘酒兴作此图,取其惯画的枯木、丛竹、怪石为象。图中一怪石蹲于左,圆润却不失嶙峋,极富质感与真实。怪石本身的画法随兴自然,颇有行草书法之韵。说其怪石,东坡却名之曰:石文而丑。怪石左上方露着几丛嫩竹,竹为东坡所喜,“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文人以竹为图者甚多,而东坡一反节节而为的常法,他认为“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一反常规,在图中以丛竹替之。虽为丛竹,其画法却以书法入之,“剔枝用行草法得参差生动”,鲜活地实践了他“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与西洋绘画严格的写实手法相比,这种画法对三维空间的要求更为灵活,容许省略、以虚代实、计白当黑,并以发挥线的功能为主要表现手段。图右紧贴怪石为一株虬曲的枯木,虽为枯木,但枯而不朽,反倒给人以不屈的生命张力。在构图上,枯木右倾弯曲而上,顶部枝桠似极力向右伸展的鹿角,既弥补了右边的空白,使其不显突兀,更使观者的想象力突破图的局限,大有“笔尽而意不止”之境。而从整幅构图来看,可谓匠心独运妙手天成。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说东坡书画“长于趣”,这画中聊聊数笔,却实得自然之趣。虽无外景烘托,但“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的象外之意却跃然纸上――此时的东坡,由东京而密州而黄州,一贬再贬“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如“石压之蛤蟆”的东坡已不再是过去的苏轼,而是达观平和了、深刻内敛了、空灵淡泊了、从容大度了的,觉悟了的东坡。
      于是我们看到,东坡在创作过程中,已对绘画对象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转换。这幅图已消除了某些作者不需要的现实成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看似十分忠实于现象,但又如此迥然不同的寓意之象。这种神思的产物超越了自然之象的主客融合,创造出了附有主体情感活动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亦如东坡自题诗曰“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看家雪色壁”。这不正是苏东坡书画所追求的象外之意么?
      苏轼诗书画全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声誉卓著。在绘画方面,他既是画家,又是文人画(士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极度推崇王维的以诗入画、诗中有画之法,也正是看重王维的“象外”之意。东坡绘画,在文人画派基础上,又以书法入画,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创造了中国文人画之线的艺术。这正是得益于对中国书法 “有意味的线的形式”的深刻领悟,苏东坡这幅《枯木竹石图》既实践与发展了文人画的水墨技巧,又强调文人画意在画外的境界。这一切,全部因了苏东坡痴痴以求的象外之意――画为心声、画乃心画,心灵世界与精神家园,全在象中寓含!意寓于象,象则表意。图画中描写了枯木竹石之类自然物形象,却引得欣赏者由此而联想及彼(象外),借物(象)以抒情。苏东坡提出并实践的这个“象外之意”概念,即是明白地指出:“象”并不是艺术的“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材料”而已,艺术中的真正内容,应是像外之意。这幅《枯木竹石图》不过是借枯木竹石之象,而表达东坡自己的胸臆:既是东坡图像外如丑石重压之坎坷人生的纯粹写照,也是东坡图像外如枯木不朽之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我在眉山三苏博物馆也看了很多东坡竹图(刻石),东坡画得确实迥异于一般文人画,正所谓“画乃心画”,每个人心中的竹子都不一样,流溢出的全是作者不同内心情感的象外之意。
      林语堂评东坡在赤壁的“多情应笑我”时说,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使人自我嘲笑。东坡以枯木丑石自嘲,然石丑而人不自丑,木枯而心不自枯!这透漏着东坡对于像中现实人生和象外精神世界的无数次拷问后的释然与豁达的丑石枯木之象,不也正应了他那句 “时时出木石,荒怪意象外”了。
      参考文献:
      [1]杨恩寰、梅树宝,艺术学[M],人民出版社,2001(5)。
      [2]蔚然,苏轼《枯木竹石图》的画意与诗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王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J],文学与艺术,2010(1)。
      [4]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7。
      [5]王翠苹,论苏轼的诗画艺术[J],河北大学,2007。
      [6]徐鸿延,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2005。
      [7]赵书英等,浅谈尚意书风和文人画之间的关系[J],书画艺术,2007(2)。
      [8]杨胜宽,苏轼研究方法漫谈[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4)。

    推荐访问:外人 书画 苏东坡 苏东坡书画的象外人生 书画人生为题的散文 书画与人生的文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