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关中地区农户经营模式的变迁】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经营模式

    时间:2020-03-12 07:18: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农户经营模式是指农户家庭所经营的各种产业组合,其指标是指权衡农户与经营模式关系的一系列数据,主要包括“产业与农户之比”和“农户与模式之比”。它从中观角度反映了农户与产业的关系,即农户家庭从事或经营产业以及收入来源的状况。扬陵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在陕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此建立后,它更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瞩目的焦点。因此,本研究以扬陵区1990年和2002年的农户经营模式为典例,对关中地区农户经营模式在这一时段的发展及变迁规律加以探讨,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户经营模式;杨陵;变迁
      作者简介 谷小勇(1977-),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安徽合肥 230039)张巍巍(1980-),女,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讲师。(江苏泰州 225300)
      
      农户经营模式是指农户家庭所经营的各种产业组合,其指标是指权衡农户与经营模式关系的一系列数据,主要包括“产业与农户之比”和“农户与模式之比”。它从中观角度反映了农户与产业的关系,即农户家庭从事或经营产业以及收入来源的状况。杨陵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在陕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此建立后,它更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瞩目的焦点。因此,本研究以杨陵区1990年和2002年的农户经营模式为典例,对关中地区农户经营模式在这一时段的发展及变迁规律加以探讨,以供其今后发展借鉴。
      本文的研究以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的1990年和确立十年后、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的2002年为基点;所采用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分别来自1990年1月和2002年8月在杨陵区所属的三乡一镇进行的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其中1990年的农户样本数为85户,2002年的农户样本数为93户;对农户所经营产业的划分,依据的是1985年4月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和《第三产业实用大辞典》对第三产业的划分标准。
      
      一、农户经营产业数量有所上升
      
      “产业与农户之比”是指农户所经营的产业总数与农户总数的比值,它反映在一定区域内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所经营的产业个数、经营模式中产业的平均组成个数以及作为收入来源的产业个数。它的比值一般≥1:等于1时,说明限定区域内的农户家庭所经营的产业及其收入来源是单一的;大于1时,说明限定区域内的农户家庭不但经营多个产业而且收入来源也是多元化的。
      从农户家庭经营产业的个数来看。从事两个或三个产业经营的农户家庭一直是1990年至2002年这一时段关中地区各种农户经营模式的主体,在整个农户家庭中一直居于多数,但三产业经营模式农户所占比例发生较大变化,有大幅度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从事三个产业的农户由1990年的占农户家庭总数的27%提高到2002年的43%,增幅达到16个百分点。
      这一切反映在“产业与农户之比”上,就是它呈现出小幅度上升趋势。数据显示,12年间“产业与农户之比”仅仅升高了0.3。由此可知,20世纪90年代关中地区农户家庭所经营的产业范围,整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收入来源也稍有增加。
      
      二、农户经营模式发展多元化
      
      综观1990年至2002年的关中地区农户家庭经营状况,农户经营模式归属的大类没有任何变化,仍然为四种模式类型,即单产业经营模式、两产业经营模式、三产业经营模式和四产业经营模式,但是大类下所含的具体经营模式却有甚大变动,经过不断的消亡、分化和增生,它们更加多元化。
      
      (一)农户单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内容
      单产业经营模式是这一时段关中地区农户家庭中萎缩得最为厉害的一种经营模式。在数量上,单产业经营的农户在逐步地减少。统计数据显示,它在总农户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13%。从产业结构和内容上看,由粮食作物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种植、农区畜牧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转化或蜕变为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这表明关中地区的农户正在逐步放弃单产业的经营方式。农户经营单一产业不但收入来源单一化而且抵御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也很脆弱,不利于其本身获得稳定的收入。调查资料也表明,除非受劳动力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农户家庭不愿意选择此种经营方式。
      
      (二)农户两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内容
      两产业经营模式一直是这一时段关中地区农户家庭中最为常见的经营模式。依照两产业模式经营的农户不仅一直在四种产业经营模式中是最多的,而且“农户与模式之比”(农户数量与经营模式个数的比值)、“农户与模式单个之比”(每个经营模式的农户数量)的最高值也是较大或最高的。1990年和2002年的“农户与模式之比”、“农户与模式单个之比”分别为9.2、22和5.9、15。但消除因总户数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并比较二者,0.2(9.2/46)>0.13(5.9/47),0.48(22/46)>0.33(15/46),可以发现两产业经营模式中农户相对于经营模式的集中程度在逐步降低,分散性在逐渐扩大。此外,依照“种植业+畜牧业”模式经营的农户在整个两产业经营农户家庭中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0年它为76%;2002年即使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就高达34%。
      同时,两产业经营模式在这一时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户经营的集中模式转换,由“种植业+畜牧业”转向“种植业+劳务”。1990年76%的两产业经营农户家庭依照“种植业+畜牧业”模式经营,2002年51%的农户家庭经营就集中在“种植业+劳务”模式上。纯粹的商品化经营模式产生,如“饲料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模式的出现;出外务工成为两产业经营模式中的一个新内容,半数以上的两产业农户家庭开始兼作。
      
      (三)农户三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内容
      三产业经营模式是这一时段关中地区农户家庭中第二种常见的、重要的经营模式,仅次于两产业经营模式。一方面,三产业经营模式户数、“农户与模式之比”和“农户与模式之比”的单个最高值都是仅次于或等于两产业经营模式。1990年、2002年三者的数值分别为23、2.1、7和40、3.3、15。但消除因总户数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并比较后二者,0.05(2.1/46) 务”、“种植业+畜牧业+建筑业”、“种植业+运输业+劳务”、“种植业+居民服务业+劳务”等。与此同时,三产业经营模式也在逐渐转向集中,“种植业+畜牧业+劳务”成为主要的经营模式。统计数据显示,约60%的农户家庭依照此种模式经营。出外务工成为许多农户家庭兼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选择,80%的农户家庭兼作劳务。
      
      (四)农户四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内容
      关中地区从事四产业经营模式的农户长期以来就比较少,农户选择产业也比较随意,表现在经营模式上就是比较分散,没有一个主导模式。但从1990年到2002年,趋于在主要的三产业经营模式――“种植业+畜牧业+劳务”基础上经营第四产业的农户数有所增加。2002年从事四产业经营模式的样本农户总共有4家,其中3家的经营模式就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三、农户经营产业结构调整明显
      
      1990年至2002年的十余年,关中地区农户经营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农户家庭所经营的产业结构来看,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农业是农户经营模式的基础与主导产业,但其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种植业一直是绝大部分农户的主产业,并在农户的家庭收入中占很大比重,但在农户经营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以其为首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数减少27%。具体到产业内部结构上和内容的变化就是:粮食种植虽是农户经营的必需产业,但其产品绝大部分已变成了主要供其自身消费;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数减少,但种植面积的扩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经济作物种植在整个种植业结构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实质上已经构成了种植业收入在23%的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中占第一位的主导因素。
      另一方面,畜牧业一直是许多农户经营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农户所从事产业中的地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统计显示,从事或兼作畜牧业的农户锐减19%,以畜牧业收入作为自己首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稍减3%。但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制约,关中地区农户的畜牧业经营主体始终又都是以处理农业剩余产品为目的的家庭养殖业,规模小,商品化程度低。
      其二,农户兼业的非农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特别向第三产业集中。从统计资料和数据来看,兼营非农产业的农户增长了37%,产业类型在农产品加工业、公路运输业、家务服务业、零售业、医疗保健业和出外务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房屋建筑业和饮食业,兼营第三产业的农户增长了约一半(49%)。农产品加工、服务、建筑、商业、劳务等具有“农村杂业”性质的产业,在农户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开始超过了农业。体现在收入构成上,非农业收入已在55%的农户家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劳务及其收入在农户的经营模式与收入结构中的地位变动更为突出。兼作劳务的农户增加一半以上(57%),以其为首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增加33%。出外务工收入成为这一时段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
      其三,农户经营模式分散性扩大,递进发展规律呈现更加明显。1990年和2002年整个经营模式的“农户与模式之比”、单个“农户与模式之比”的最高值分别为5.3(85/16)、22和3.9(93/24)、15。消除因总户数不同带来的差异并比较二者,0.06(5.3/85)>0.04(3.9/93),0.26(22/85)>0.16(15/93)。显而易见,无论是“农户与模式之比”还是单个“农户与模式之比”最高值,比值都在变小即依照某一模式经营的农户家庭数在相对地减少,农户经营模式的分散性进一步扩大。由此可知,这一时段关中地区农户的经营模式集中程度还是较低,未形成一个主导的经营模式。
      从对经营模式的分析可看出:主要的两产业经营模式是建立在单产业经营模式基础之上的,而主要的三产业经营模式则是建立在两产业经营模式基础之上的,多数的四产业经营模式又是构建在三产业经营模式基础之上的。这一规律在1990年的四种经营模式中表现得还不是太突出,但2002年的四种经营模式就基本上是完全遵循之的。
      其四,农户的兼营产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资料显示,农户家庭所经营的各种产业一直具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等特征,尤其是逐渐在农户经营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劳务更是如此,这也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的头三年关中地区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
      
      四、农户经营模式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研究1990年到2002年之间关中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它的农户经营模式在这一时段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变迁,是因为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推动。总体上来看,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政府的农村产业政策及其有效实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央号召各级政府部门要大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关中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农业资源(自然、科技、人力等)优势,加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和推广,引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和帮助农民经营需求弹性较高、比较收益大的畜牧养殖业、果品业、苗木花卉业和蔬菜业等产业,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主办或鼓励民间力量兴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促进现代科技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和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流动;设立职业介绍所和专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机构,积极向外转移本地区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和促进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关的加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发展。这些农村产业政策的颁布和切实的贯彻实施,推动了这一时段农户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也成为推动这一时段农户经营模式中某些产业(如劳务)构成比重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拉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出现恶化趋势,尤其是临近2002年的几年更为严重。农户家庭的农业总产量虽一直增长,但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下跌,致使农业尤其是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的传统种植业的生产效益持续下滑,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呈现出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很小的现象。作为一个传统农区,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状况也与此相似;而且相对于东中部地区来讲,它更加恶劣,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增长更慢和增加更少。而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和关中地区的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却飞速发展,亟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企业雇用农民工支付高于其从事农业所得收益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工资报酬。非农产业在就业环境和劳动收益方面远比农业的宽松和为高,吸引农民由农业领域快速地、较大规模地流向二三产业。因此,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比较优势的进一步拉大,是这一时段关中地区农户经营模式变迁趋向二三产业的主要经济动因。
      最后,转型时期农民本身的特殊性。农户经营模式及其内容呈现如此种种的特征,根源之一也在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特殊性。一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关中地区农民在许多方面具有了新时期新型农民的基本特征与风貌,如对高科技的崇尚、市场意识的逐渐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的觉醒,等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因素的长期积淀,传统农民的局限性也在关中地区农民身上表现得相当突出:第一,农民自身的低科学文化素质和特殊职业技能的缺失,限制了其从事农业与其他高技术工作的能力。第二,农民思想的保守性、狭隘的功利主义决定其急于规避风险和着重眼前既得利益,往往急功近利。表现在经营模式构成上,即绝大多数农户不轻易放弃种植业的主产业地位,或是不轻易把其完全纳入商品化生产体系中,只是在粮食作物种植得到发展、自我消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尝试性地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以增加收入;表现在所兼营产业的选择上,农户一般根据家庭剩余劳动力的情况,采用“多种就业的复合形态”,以分散风险和尽量增加收入。第三,农民长期所受的无事不远游传统思想影响,制约了其出外务工的积极性。这也是造成这一时段关中地区农村的出外务工者及其收入虽然数量上有着较快增长但相比其他地区仍显得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系下,一方面,每一农户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即具备了选择产业经营模式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缺乏一个强有力经济组织的有效引导、协调,农民在主体产业外的产业选择上具有了相当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一因素也是导致这一时段关中地区农户经营模式虽然从总体上看呈现出涉及领域较广,但模式分散、规模小等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荐访问:关中 经营模式 农户 关中地区农户经营模式的变迁 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 农户经营农家乐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