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年级分层教学:分层测试卷7年级上册

    时间:2020-02-25 07:26: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自从学校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里的学生就有了好中差的分层。针对此种现象与问题,学者们已经提出班内分层教学的设想,但没有被真正实施。笔者从组织行为学的分配公平感理论出发,探索教育机会公平分配的原则,并结合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即进步幅度)二者相统一的原理,借鉴班内分层教学的经验,提出年级分层教学的思想和办法。年级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践行教育公平,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分层教学 发展水平 发展速度 班内分层 年级分层
      
      自从学校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里的学生就有了好中差的分层。如何针对学生分层的现象从事教学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业绩,一直是教育者关心并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分层导致当前教师教学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需要从而使班内教学面临困境。当前课堂的教学困境在于如何组织、设计和进行教学,不是班级授课制本身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授课的现状与问题
      现在的学校将学生按班进行教学,但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存在不足。在组建班级的时候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学生组在一起成立一个班级。比如说初中入校时,将各个分数段的学生按比例分配到各个班级。由于班级的组建本身就是建立在学生分层基础之上,教师面向水平各异的学生进行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另外,教师的教学只能满足与他的教学相适应的那部分学生。由此,学生学习出现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被沦为差生。
      学生分层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差生。一方面学业中的竞争力使差生的心理蒙受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教学的不得法使差生中的一部分人遭受埋没。就教师授课而言,为了喂饱学习好的学生,照顾好中层生,差生往往成了"随大流儿"的一群。城市里的课余补课,加重并激化了这一现象。由于校外学习和校内学习必然有重复,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学生好象不讲也会,而另一些学生,尤其是差生,根本跟不上,久而久之,学业债台高垒。
      按学生学习成绩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的教育体系中,教师为提高自己的教学业绩往往会不自觉地偏待学习好的学生,班级里学习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成为缺乏关注的群体,甚至有时会出现教师将所谓脱后腿的学生当成"空气"对待的事件。
      尽管当前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公平的,但学生没有受到同等的对待,一部分学生被重视,另一部分学生被忽略。我们的观念往往是"什么人什么对待"――学习好的学生就应该受好的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就应该受到差的对待。我们以为这样的观念符合公平的原则,其实不然。不同对待,不等于对一些学生好对一些学生差。当用与学习好的学生相适应的方式对待学习好的学生,当用与学习差的学生相适应的方式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对待有不同,但爱心不应有差别。学习好的学生,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他们更好的发展,学习差的学生,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使他们在学习上开通起来。任何一名教师的授课只能满足与他的教学相适应的那部分学生的需要,当前让教师面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同时授课,教师根本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只能顾此失彼。
      二、分配教育机会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呈现的事实,虽然同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同样接受一位教师授课,每个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机会却是不同的。让学习成绩上中下三层的学生在同样的环境里接受同样的教育,看上去好象公平,实质上并不公平。依据分配公平感理论,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当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接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一)分配公平感理论
      分配公平感是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公平感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公平问题的感受,是伴随公平与否而出现的情绪体验,其性质取决于人对公平问题的判断。判断公平与否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另外一个人进行比较,参照他的所得与付出之间的关系,由此确定自己的所得与付出之间是否合理。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曾用一个简略的公式概括了这个过程:Op/Ip=Oo/Io,
      其中Op代表一个人对他自己所获结果的感觉,Ip代表这个人对自己付出的感觉,Oo代表他对某个作为比较对象的别人所获结果的感觉,Io代表他对这个比较对象的付出的感觉;此式表明:当一个人感到他所获得的结果与他的付出的比值与用作比较对象的另一个人的这项比值相等时,就有了公平感,否则就产生不公平感"。公平感是通过比较产生的相对感觉,与一个人获得分配数量的绝对值无直接联系,公平感要求按照不同个体付出的绝对值的比较分配个人所得,它不仅揭示了公平感受制于主观因素的限制,也揭示出人们公平感的建立是基于某种公认的分配原则,它要求分配要依据个人的付出进行。公平感理论将分配原则与人的心理机制联系起来,合理的分配原则是公平感得以建立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平感又被称为分配公平感,"指的是人们对组织中资源或奖酬的分配,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分配是否公正合理的个人判断和感受"。
      (二)教育公平感理论
      将分配公平感理论引用到教育领域,其中Op代表一个学生对自己被分配到的教育机会的感觉,Oo代表他对他的比较对象被分配到的教育机会的感觉,Ip代表一个学生对自己努力程度的感觉,Io代表他对他的比较对象努力程度的感觉,教育机会分配是基于不同学生间努力程度的比较。
      1、学生发展水平的公平感问题:两个生来智商相等的学生经过不同程度的努力会成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他们获得不同的受教育机会一般会被认为公平;两个生来智商不同的学生,经过不同程度的努力达到同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似乎生来智商低的学生应该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因为他付出的努力多,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潜质出发,智商高的孩子如果肯付出相同的努力则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给予智商高的学生以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也合情合理。事实反映出:人们心目中已经存在了一个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原则,即:Op/Dp=Oo/Do,
      其中Op代表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分配到的教育机会的感觉,Dp代表一个学生对他自己发展水平的感觉,Oo代表他对那个比较对象所分配到的教育机会的感觉,Do代表他对那个比较对象发展水平的感觉。将两个学生本身的发展水平作为比较的依据是科学的,因为学生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和他的努力成正比(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他进一步发展的潜质。教育需要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分配教育机会。
      2、学生发展速度的公平感问题:个体差异包括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个体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个体能力结构的差异、个体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 等。人的发展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处于同一水平上的个体会因为发展速度(即进步幅度)的不同拉开个体间的发展水平,具有同等发展速度的个体会因为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与个体之间发展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个体间发展水平拉开距离。只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分配教育机会,在学生发展水平处于同一高度的这个时间点上,对学生来说是实现了公平。但是同等水平的学生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发展速度(即进步幅度)不一样,全体学生的水平就又会参差不齐。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经过同一教育过程后会出现发展水平的不一致,这时就需要调整这种不一致,使学生总是在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集体内接受教育。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这就要求外界要顺应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其创造与其发展状态相适应的动态环境。
      如何安排教学的问题实质是一个如何分配教育机会的问题,依据教育分配公平感理论,教学的安排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即进步幅度)二个维度。应依据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即进步幅度)二者相统一的原理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调整和完善,而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考察要通过对学生课业成绩的反馈,这就把教学安排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联系起来。
      三、班内分层教学
      班内分层教学是学者们已经提过的关注学生分层现象的教学设想,但没有被真正实施。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将一个班的学生按某一学科的不同基础分成上中下三层进行教学。同在一个课堂,如果中下层的学生的成绩进步了,随时可升入上一层,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成就感。这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班内分层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在备课方面,教师更应该备学生。教师要具体分析每位学生,客观公正地将学生按他们各自不同的基础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正确定位。第二,在讲授及练习方面,要求教师上课时一定要安排好授课程序,照顾好三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新课,教师应按"下中上"顺序讲授,并明确地提示给学生他应掌握的类型。同时分层次布置练习题,"对症下药"。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避免原来那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发生。第三,检测及评估方面,教师应一改从前全班一张考卷的作法,面向全体,分层设计检测题。这是体现教学效果的一个步骤。不同层次的学生拿到适合于自己的那份试卷,都会找到感觉和自信。另外在评估方法上还应做进一步的调整,对中下生适当降低标准,对上层学生应高标准、严要求。第四,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试,对中下层学生要防止其产生自卑心理,对上层学生要防止其骄傲。
      班内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备学生,要求教师的教学涵盖上中下三层学生的需要,这样就从理念上将所有的学生纳入到教师的关注中来。然而这种办法实际操作上有很大困难:它无法改变教师面向上中下三层学生进行授课的现实。由于教师往往只对那些适应他的学生具有针对性,要求它对上中下三层学生全部照顾到位,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空前地大,所以导致分层教学直到如今还是一种处于实验阶段的教学理想,由于还处于实验阶段,对解决目前的学生分层引发的各种教学问题帮助不大。
      班内分层教学在检测及评估方面指出教师应一改从前全班一张考卷的作法,面向全体,分层设计检测题。这种方法有给学生贴标签的嫌疑,将一部分学生标成上等生,把另一部分标成下等生。这种方法用在平时的教学上,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针对性的,但用在评价上,就显失教育公平。分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手段,不是目的。所有学生一律平等,在培养目标上也是一样的。中考高考都是统一的考试,对他们课业的评价也应该是统一的。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定位、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境况,就要用统一的标准。
      班内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调节学生的自卑和骄傲心理。与其通过教师的教育来调节学生的心理,不如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调节其心理的外部环境。骄傲的学生学习出现滑坡,就会因此退到下一层,他必须调节自己才能回到上一层,这种亲身经历对他的教育作用比教师的说服教导更有效。因为学习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如果他有进步就会给他带来进入上一层的回报,他的自卑只会使自己认真对待学业而不是自暴自弃。班内分层,对学生这方面的刺激作用较小,所以要更多的依赖教师的心理辅导。
      班内分层教学将学生分成上中下三层,将学生按层划分之后,教师就要重新思考和安排自己的教学投入。在教学任务不变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投入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成反比。学生的接受能力越强,需要教师投入的教学工作越少。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上中下不同层的学生来说,其接受的速度和消化的过程各不相同。若将教学投入平均分成三份分别用到各个层次,其三分之一的教学投入只能适应上中下其中的一层,难免在其它层级上出现教学投入浪费或教学投入不足的情况。但如果将教师的投入不平均地分配到各个层次,也显失教育公平。可见,虽然班内分层教学致力于"学生分层的合理化从而提升教学实效"的初衷是好的,却无力实现它的美好愿景。
      班内分层虽然将学生按学生水平进行层次划分,也充分肯定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应当接受不同方式的教学、不同发展速度(即进步幅度)的学生的地位(位置)应当给予及时的调整",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教师往往只是在理念层面对学生进行了按层划分,在具体教学时,往往仍按原计划进行(他对中下层生的照顾不会发生明显改观)。由此,班内分层教学至今为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很难做到切实的关注。
      四、年级分层教学
      根据分配公平的原则,借鉴班内分层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即进步幅度)二者相统一的原理,笔者提出了年级分层的教学组织形式,该形式是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做出的调整和完善。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分配教育机会,就要求把相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接受相同的教育(即把同一分数段的学生放在一个班级里进行教学),但如果这个班级被长时间的固定下来,就会有悖于"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分配教育机会"的原则,因为受制于学生的发展速度,同等水平的学生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发展速度(即进步幅度)不一样,全体学生的水平就又会参差不齐。为了调整这种参差不齐,使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始终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就要时常考查学生的发展水平,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以适时进行班级成员的调整。具体操作规程如下:将每一所学校中的每一个年级作为一个单位,以学期为单位对其全部学生进行统一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名次进行班次排列,打破现有的固定班级制,班级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区分。通过学科考核,可以确定学生某一时间点上的发展水平。通过以学期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的学科考核,可以确定学生在固定时间内的发展速度。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其一切的外在因素都可以被视为自身发展之外的东西,其是否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外因以及在多少程度上利用了这些外因,是其自身的问题,不被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按照学生的综合评定进行班级设置,大大缩小了各班班内学生间的学习水平差。但每名学生都有其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仅仅通过学生各学科总分将学生进行班级组建,仍然会给教学带来困难。科任教师面向综合成绩分数段相同的学生进行集体教学并不能保证他所教的学生一定就是他这个学科这个分数段水平的学生。虽然如此,按学生的综合评定进行班级设置的作法仍然比当前将各分数段的学生按比例组建成各班的作法更有利于集体授课。要解决综合评定班级设置给教学工作还来的阻碍,可以在班级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分层。具体操作规程如下:对全年级学生进行统一考核,考核标准一样。根据班级数量将学生按成绩排名择成各班。每学期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班次调整。将学生按各学科进行分数排名,根据班级数量择成各学科班。将每个年级的各班教室敲定成固定分数段的学生的指定上课地点。每个年级实行统一的课表,比如第一节数学,第二节音乐,第一节课时全年级都在上数学课,第二节课时全年级都上音乐课。在相应的课节时间内,每名学生进入与其分数段相对应的指定教室进行学习。集体活动,比如自习课、运动会等,以综合成绩形成的班集体为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较之班级集体现有的交流形式,增加了学科班学生间的交往。
      这种教学组织办法使具备同样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处于同一群体,使授课教师可以面向同一水平的学生进行授课。与目前将各个分数段的学生按比例分配到各个班级的班级组建办法以及当前班级中的实际分层现象比较,此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将所有的学生纳入到教育同等的关注中来。当前的教学,让差生呆在班级里少被关注甚至不被关注,看上去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实际上对改变他们遭受冷遇的境况毫无帮助,是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也是对学生爱的剥夺。如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对待的教育环境,任何一名学生所在的位置都是理所当然的。给学生提供动态的环境,使学生的努力能够获取相应的回报,形成公平的教学机制,这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较之班内分层教学,年级分层教学切实地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在实践的层面做到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接受不同方式的教学、不同发展速度的学生位置予以及时调整,是真正科学的分层教学,能补弥班内分层教学的不足。年级分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心理调节功能的外部环境,会使教师专注于同一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切实地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对症下药"。年级分层教学的具体作法,重视对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进一步促进了并在教学管理方面践行了教育公平。年级分层教学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统一起来,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是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使每个学生获得恰如其分的教育机会,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年级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策略的实施不影响大局
      在解决学生分层问题的过程中以及当问题解决之后,教育始终还是保持着班级授课的形式。办法的执行不需要对现行教育体制作根本性变革。对各方面利益的触动不大,不会造成"人员裁减"和"权力剥夺"。办法具有明显的爱生意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活力和动力。办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一所学校,无论这所学校是处于贫穷落后的地区还是繁华的大都市,是高消费的学府还是只能维持正常经营的学校,也无论这所学校的学苗是优是劣还是参差不齐。办法对现行的学校所有制、部门设置、招生制度、评价途径及手段、教师的任免都不发生影响。
      (二)微机软件使操作更加容易
      由于学生的分层是基于学生的课业成绩,因此,建立学生的成绩档案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课业成绩的档案管理主要是登记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数段的统计,它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与高难度的会计审计核算是无法相比的。这样的工作,即使用手工来作业,也是可行的,更何况,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管理智能化也在不断升级,学校管理的智能化使原来比较繁琐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无疑为年级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更加可行的现实基础,进一步减小了实施这种办法的难度。

    推荐访问:分层 年级 教学 论年级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