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温故1902]温故

    时间:2019-05-17 03:21: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02年1月8日,北京,袁世凯及其部下护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回宫。这是一年半前慈禧带着光绪逃出北京后首次回京。由袁世凯筹备的这趟返京之程很是漫长,慈禧率数万人、带行李车3000辆,从西安到北京走了三个月。在正定府,她还首次坐上了火车。
      回京后不久,这位以垂帘听政著称的女人,撤帘露面第一次接待外国使节,“召见从头到尾是在格外多礼、格外庄严和给予外国代表以前所未有的更大敬意的情形下进行的”,并且慈禧“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这一年2月,她还以光绪的名义下诏,宣布修订《大清律例》并制定一些法律。但在多次错过改革时机后,不少人已经对清政府失去期待,决心将其彻底推翻。
      公元1902年,历经了两年前那场大劫难的中国吃力地试图恢复正常。不过相比之下略显平淡的这一年依旧状况频出。
      1月,两年前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终于返京还宫。回銮的行程耗时将近四个月,一路上慈禧太后的心情逐渐转好,行至开封时还不忘停驾十天好好地做了一次寿。更让太后高兴的是,回宫后发现逃难时埋藏的金玉宝物竟然安然无恙。大喜之余,慈禧下令追赐惨死的珍妃为贵妃。回京一个星期后,慈禧接见驻华使节,正式向各国宣示了自己的归来。
      4月,中俄在北京签订《交接东三省条约》,俄国人勉强同意撤离东北。8月,列强在得到清政府不在天津20里内驻军的保证后撤消了“天津都统衙门”,将天津行政、警察管理权交给直隶总督袁世凯。不过列强的逼迫并未放松。1月,英日缔结首次同盟条约,确认各自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2月,美国照会各国,要求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扩大到矿山、铁路建设等领域。而在美国国内,4月,参议院投票决定延长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美国。7月,英印军队进犯西藏甲冈等地。
      外敌紧逼的同时,各地民变不断。4月,直隶巨鹿人景延宾率数千乡民起事,直至7月才被段祺瑞等人弹压。10月,广西哥老会大破桂黔官军,占据城镇20余座。
      对中国的教育而言,这一年倒有些起色。管学大臣张百熙8月晋呈学堂章程,各地学制开始统一。6月,山西大学堂开办,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任西学专斋总理。11月,中国首家私立学校——爱国学社在上海开学。12月,停办一年多的京师大学堂重新开课。
      但是学生们并没有安心念书,多所学校爆发学潮。11月,因抗议校方开除学生,上海南洋公学全体学生集体退学。
      留学海外的学生们也不消停。鲁迅、邹容、黄兴等人先后在这一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留学生总数超过600人。7月,驻日公使蔡钧拒绝蔡锷等人申请学习陆军专业,引发留日学生静坐请愿。国内舆论一时震动,中国教育会专门派人赴日声援学生。12月,江苏籍留日学生发起成立青年会,倡议推翻清政府。
      
      早期关于中国的摄影中,总是少不了这种缠足的题材。这可能是最不能为外国人所理解的事情之一。最早公开宣扬“戒缠足”的,也是外国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他主编的《万国公报》上发过多篇文章来力劝女性、尤其是下层社会女性不要缠足。
      清廷也反对妇女缠足,慈禧甚至下过劝放足的懿旨,但在清代,缠足之风达到了顶峰,尤其在汉族士大夫和富贵人家中。
      
      这是1902年4月21日,一张由上海寄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明信片:除了寄信人的话,图上显示了两个男人正在比试剑术,裁判抓着两人的手臂,做赛前的例行叮嘱。
      自庚子事变后,北京一直瘟疫不断。这年6月,京师施医总局成立,北京第一所平民医院面世。7月,一场怪病袭击湖南沅陵,不足一个月近千人死亡。8月,天津霍乱流行,上千人染病。
      英国人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译版在这年10月出版,译者是福建人严复。斯宾塞的《女权论》11月由马君武翻译出版。满族人英华6月在天津创办《大公报》。
      蔡元培和黄仲玉这年元旦在杭州举行了一场新式婚礼,他们用演说会替代了传统的结婚仪式。2月,清政府下令废除不许满汉通婚的规定并要求汉族女子改变缠足的习俗。
      台湾的抗日首领林少猫5月在日军的突袭中丧生,其族人200多人被日军杀害。12月,台湾日本总督府幕僚武田秀山少将被义军击毙。
      两江总督刘坤一这年10月死于任上。
      1902年在南非小镇费雷尼茨,英国人与布尔人签订了停战条约。布尔战争看似以英国人的胜利结束,但实际上停战条件中的许多条款有利于布尔人。
      三年前战争开始时,英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领袖,而当战争结束时,英国却被弄得精疲力竭。英国动员了45万人的军队投入这场战争,军事动员规模为“一战”前最大的一次。通过这场战争,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对英国一贯吹嘘的军事实力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布尔战争成为大英帝国衰败的开始。
      这年,美国在菲律宾也结束了一场为期三年的战争,试图独立的菲律宾人被镇压,美国彻底控制了这个由710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这是美国在东南亚进行的第一场对付游击战的战争。
      委内瑞拉的独裁者卡斯特罗将军这年拒绝偿还外债,此举激怒了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军舰闯入西半球,对委内瑞拉进行了封锁,卡斯特罗最终投降。
      这年10月,23岁的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从西伯利亚流放地逃到伦敦。为帮助他出逃,朋友们为他准备了一套花哨的商人旅行服装和一本空白护照。在姓名栏中,他写下了托洛茨基这个后来为人熟知的名字。在伦敦,托洛茨基登门拜访了列宁。尽管两人的政治观点存在较大分歧,但列宁还是对自己的这位学生给予了热情的欢迎。
      横跨尼罗河的阿斯旺水坝这年竣工,成为当时的一大建筑奇观。大坝的建成使整个下埃及和大部分中埃及终年可以得到灌溉。在很短的时间内,埃及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00多万英亩。阿斯旺大坝将埃及引入了现代历史,为埃及后来获得地区优势奠定了基础。   法属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城镇——马提尼克岛圣皮埃尔港5月遭受灭顶之灾。喷发的培雷火山在几分钟内就将整个城镇埋在熔岩之下,3万居民中只有一个关在牢房里的罪犯幸免于难。火山灰一直飘到牙买加,仅巴巴多斯一地就落下了200万吨。直到1970年,圣皮埃尔港的人口才恢复到火山爆发前的五分之一。
      英国科学家贝利斯和欧内斯特这年通过实验发现,即使胃神经被切断,肠的指令依然能到达胰腺。他们把这种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促胰液素,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荷尔蒙”来命名。
      世界上第一张商业唱片这年大获成功。英国人盖斯贝格在一家旅馆里为卡鲁索录制了十首咏叹调。卡鲁索为此获得了100英镑的报酬,而这些唱片在伦敦销售时获利高达1.5万英镑。这批唱片加速了圆筒蜡膜唱片的消失,也让卡鲁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录音明星。此后的18年中,卡鲁索一直是最受欢迎的音乐家。
      已经故去九年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又复活。柯南道尔在这一年出版的《巴斯克维尔家的猎犬》一书中巧妙地让福尔摩斯起死回生。尽管情节安排有些牵强,但书迷们还是排起长队购买连载这部小说的《海滨》杂志。
      泰迪熊这一年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和它同岁的还有百事可乐公司、伦敦丽兹酒店等。
      62岁的埃米尔·左拉这年因烟囱堵塞死于煤气中毒。作为德雷福斯案件中最出色的辩护人,左拉受到法国右翼分子的激烈攻击,只得逃往英国。他的小说《娜娜》 《土地》等遭到了大多数批评家的谴责。尽管如此,左拉仍是法国最受欢迎的作家。5万多人参加了左拉的葬礼,当局为避免骚乱特地使用了骑兵维持秩序。葬礼后不久,左拉的画像开始出现在一种烟囱安全装置的广告中。
      
      
      1902年6月的一天,在密苏里州的汉尼拔,马克·吐温穿着他喜欢的白色西装,悠闲地站在家门口,这次拍照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他已经不用再到处演说,可以安心享受晚年的宁静,偶尔到纽约的第五大道上溜达。在他4岁的时候,他们一家迁往汉尼拔,这里成为他童年的乐园,亦是他一系列著名小说发展的背景和灵感之源。
      也是在这一年,他妻子奥利维亚的秘书伊莎贝尔·里昂进入他的家中,在奥利维亚死后成为他的助手,并与他的关系进一步升级。但是在1909年,即马克·吐温去世前一年,他们闹掰了。他对伊莎贝尔充满怨恨,痛骂她,指责她勾引他、对他实施“催眠术”,他甚至要求他的传记作者将她的分量减少。
      晚年的马克·吐温状态不是很好,不过这位“文学史上的林肯”还在与不公平现象战斗,1902年他还发表文章抨击美国殖民主义者的罪恶。“我骨子里是一个道德家。”他在这一年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他富有同情心、人情味,但也热衷冷嘲热讽,晚年的脾气糟糕。他以敏锐的观察力让人敬佩,却在别人的目光前自我掩护得滴水不漏。不过他始终凭借独具特色的幽默征服众人。“人类,虽然贫困,却无疑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武器——笑声。权力、金钱、劝导、祈祷、迫害——这些东西可以把谎言的巨石举起来,推一推,挤一挤,然后一个世纪复一个世纪之后,将之削弱那么一点;但只有笑声的摧枯拉朽之力才能将之化为碎屑,一举销毁。笑声所向披靡,世间无一物可与之匹敌。”他说。
      
      中间的这栋建筑叫熨斗大楼,由建筑师丹尼尔·伯恩罕设计,1902年竣工时为当时纽约最高的摩天大厦,87米,22层。大楼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175号,正处在第五大道、百老汇和23街交叉的三角形街区。这座被视为那时突破性的建筑,乃是最早使用钢骨构架的建筑之一,创新性使它成为了纽约的地标,连它附近的社区也亦步亦趋,取了熨斗区的名字。但熨斗的外形并非它的首创,在它之前已有多伦多的古德汉大厦和亚特兰大的某建筑采用此形状,而当时有评论家不看好它,指责它笨拙,甚至都不想法子加以掩饰,至于附近的居民,有的下起了赌注赌它被风吹倒时瓦砾跑出去的路程。
      但是著名科幻作家H·G·威尔斯对它赞不绝口,承认自己在它面前简直目瞪口呆。很多影视和电视广告也都瞩目于它,比如《蜘蛛侠》系列电影。
      
      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出生的房子,位于俄亥俄州的奈尔斯。照片摄于1902年,此前一年,麦金莱被刺客打中两枪,身亡。据说遇刺时,他还大喊别伤害刺客。刺客被抓获后坦然地认了罪,动机是他憎恨总统敌视劳动人民,他还放弃了辩护的权利。
      麦金莱矮胖身材,与拿破仑长得挺像,从律师做起,先后当过众议员、州长,1897年当选总统,在任期间实行金本位制度,振兴了美国经济,被称为“繁荣总统”。对外他实行扩张政策,使美国走上帝国主义之路:他发动了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从其手中夺得一些殖民地,将夏威夷吞并。他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派兵加入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左页图)马克西姆·高尔基(A.M. Gorky)站在两位女演员的旁边,下巴抬起,志得意满。他们正在合作一部攻击沙皇专制的话剧《在底层》,他的这一剧本在出版后也很快销售一空。
      这一年的3月,高尔基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名誉院士,但遭到沙皇的反对。对此,很多作家和媒体站出来抗议沙皇的行为,其中包括列宁的《火星报》。10月份,高尔基与《火星报》在莫斯科的代表见了面,从此他开始拿稿费赞助列宁的革命活动和他的《火星报》。这成为日后高尔基的官方地位抬高的政治资本。   (下图)莱斯里·史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转向他的女儿弗吉尼亚·伍尔夫、未来英国文学的巨星,“那时流行的柔和聚焦把这个年轻的女孩置于一片神圣而安详的气氛之中,她的父亲,则恰恰相反,如同从喧嚣的尘世中而来,告诉女儿漫漫前程中的人生箴言。”与此相反的是右边三幅却将伍尔夫的线条拍得异常清晰、明亮。
      史蒂芬是英国著名的传记作者、评论家,曾编撰长达26卷的《英国名人传记词典》,这部大作似乎给伍尔夫带来了压力,并奇怪地使她对传记持着怀疑态度。“人们还是写那些被他们称为‘他人的生活’的东西;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人们只是收集一些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对那个人却仍然没有了解。”她说。显然,与收集他人身上的事情相比,她对人的内心世界更有兴趣,也更有把握,因此她像灯炮一样照亮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成为了意识流的大师。“伍尔夫认为外部的事件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什么意义。归根到底,真正有意义的事件发生在头脑中。”她的一个传记作者写道。
      史蒂芬年轻时热衷登山、探险,在他家里的书橱上一直靠着一把登山杖,他讲的冒险故事始终让孩子们激动不已。“他在生前谈起杰出的登山者和探险者总显得很奇特,既钦佩又羡慕。”伍尔夫回忆道,他把故事“讲得简明扼要,那情景的奇妙力量非常突出。他没讲的内容总在不言之中。同样,他虽然很少讲轶事,他对事实的记性也不好,但他形容一个人时,三言两语便能确切无误地把他对此人的看法表达出来”。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寡言的,或者自言自语,喜欢明晰的思考,平易近人。他每天坚持写作,在一把摇椅上一边写一边摇,还抽着一只陶制烟斗,高兴时嘴里吟诵着弥尔顿或华斯华兹的诗歌。
      “当孩子们还不能跟在后面沿着小路散步、还不能读他的书的时候,是他那手指的灵巧使孩子们欣喜不已。他叠一张纸用剪刀一剪就成了一只象或一只鹿或一只猴子,有长鼻子有角有尾巴,惟妙惟肖。或者,他拿起铅笔画出一个又一个动物。”伍尔夫写道,在她成长的家庭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自由关系并不能被她父亲接受,因为他强调某种行为标准,“不过,如果自由是指有独立思考和有独立追求的权利,那么谁也不如他那样不折不扣地尊重自由,不折不扣地强调自由。”他是个博学的学者,可他并不强加自己的观点,对子女看的书,甚至内容上有淫秽之处,他也不会阻止,伍尔夫记住了他的话:“爱读什么就读什么。”
      该照片拍完后两年,耳聋的史蒂芬去世,他营造的家庭环境让伍尔夫怀念,这与她受同母异父的哥哥性侵犯而留下的心理阴影,形成了鲜明对比。
      
      
      
      
      
      1902年,伊迪丝·卡维尔(Edith Cavell)和小男孩在室外合影。此时她的身份是家庭女教师。再过三年,她将回英国接受护士培训。到了1911年,她在比利时的三家医院、24所学校以及十几所幼稚园工作过,成为比利时现代护理的先驱之一。
      她的另一个身份是间谍。但“一战”时,她救士兵的性命,不管他们是哪一阵营的,并且帮助200个协约国士兵从德国占领的比利时翻过一座山逃往荷兰,她也因此在那山上遭德军抓获,并被处决。为了纪念她,那山后来以她命名。
      “爱国主义是不够的。”她说:“只要有人需要救援,我就不能停。”
      伊迪丝死后,人们纷纷撰文纪念她。有趣的是,在英国的宣传中,她呈现为两种面目:一是被片面化塑造成暴力的无辜受害者,以达到鼓动年轻人参军的作用;二是作为一个勇敢的女性,献身给自己的职业,一个德军的随军牧师回忆处决她的情景:“她已做好了为她的国家牺牲的准备。”另一个英国的随军牧师则引用她的话:“我不害怕或退缩,我经常见到死亡,它对我来说不陌生,不让我感到惧怕。”
      (右页图)这是两岁时的伊丽莎白·鲍斯-莱昂(Elizabeth Bowes-Lyon),圆嘟嘟的脸蛋,乖巧、安静。她后来嫁给了曾被她拒绝多次的艾伯特王子。但是艾伯特的兄长、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因婚姻问题选择了退位,于是艾伯特王子不愉快地继承了王位,成为乔治六世,他和伊丽莎白的长女便是日后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乔治六世死后,伊丽莎白被称为王太后,她是个意志坚强、行事干练、乐观的女人,给予了性格羞涩、有口吃的乔治六世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她忙于公众事务,并且在公众面前都带着亲切的微笑,尽显和蔼的面貌,备受欢迎。“二战”爆发时,她和丈夫鼓舞士气,访问美国。这一切都大大挽回了英国王室当时很低的名望。就连希特勒也被她那坚强不屈的气质所震动,称她是“最危险的欧洲女人”。
      但在伊丽莎白死后,英国第四频道放了一部纪录片,说她喜欢的人是爱德华八世,还说她曾受乔治六世家暴。
      
      
      摄影师弗里茨·盖林(Fritz W. Guerin)无疑是以古典画作来要求自己的拍摄的。他镜头下的女性赤裸身体,无不在安静中有着一种让人陶醉的秩序感。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捕捉类似孩子们在屋子里玩耍、少女跳舞抽烟、慵懒或清澈的一瞥,都精致如童话。
         两个女人坐在酒吧里,喝着一杯又一杯的酒,留下忧伤、寂寞的背影。
      这是21岁的毕加索的作品,现藏广岛美术馆。此时正值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他认为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所思所想一到了他的笔下,都成蓝色。除此之外,他这个时期的作品还有《蓝室》《蓝色自画像》等。
      这种忧郁的蓝色也许与他此时的生活有关。两年前,他来到巴黎,但卖不出画,一直与贫困做着斗争,食不果腹,冬天冻得受不了了,就烧画取暖。不过他结交了一批文艺界的好友,经常讨论名画、诗歌。他对绘画的诗歌和神秘属性也在慢慢形成。“绘画就是写诗。”他说,“我从不认为,作画只是为了少数人的享受。我总是感觉到,一幅画必须在看画的人身上唤起点儿什么才达到了目的。比如在莫里哀的作品里,就存在一些东西,使聪明的人发笑,也使看不懂的人发笑。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样有这种东西……绘画也绝不是儿戏,而是极为严肃甚至神秘的艺事,别看是简单的一笔,它可以代表一个活的生灵。不要局限于图像,要看到它真正的实质——那才叫妙不可言。”
      虽然他热爱巴黎,但对巴塞罗那同样喜欢,所以时不时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在巴黎和巴塞罗那之间往返。1902年冬天,他回到巴塞罗那,从那给法国的朋友寄用西班牙语法写的法文信,以及关于斗牛场的速写、自画像。“不作画时,就和同伴吃喝玩乐,要不就穷极无聊互找麻烦……”他写道。所以他年底又回到了巴黎。
      
      周末,一家人伙同亲朋好友来到河畔垂钓,寂静笼罩着画面,即使背对着镜头,他们的好心情也呼之欲出。
      这类画面一向吸引画家、作家和摄影师的目光。海明威在巴黎的时候,就喜欢去塞纳河边一边喝酒,一边看人家钓鱼,而他本人在3岁时就被父亲带着去钓鱼,从此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不管走到哪,打字机和钓鱼竿是随身必备,甚至还为此买过船。
      (右页图)在伦敦的一个拍卖会上,工作人员手拿着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902年在塔希提岛画的作品《两个女人》。11年前,高更带着追求“美丽热带岛晚上的宁静”离开法国,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在这里,裸体土著女子不事雕琢、健康而澎湃的美,朴实的肉体感、娇憨天真的表情,以及热带的土著生活,无不吸引了他,使他掘入了新的艺术领地,那是远离文明的喧嚣,集自然和人的美丽之处,既神秘又洋溢心灵的赞美。“一股稳定祥和的力量已逐渐侵入我的身体,欧洲的紧张生活早已远去,明天、后天乃至未来的永永远远,这儿都会永恒不变地存在吧!”他写道。他找到新的色彩搭配,一扫过去阴沉的调子:既然他能够在35岁时,放弃一个股票经纪人的富裕生活而转向绘画,那么对于过去,他可以再一次一笔勾销。
      高更在岛上过着放浪形骇的生活,疾病缠身又穷困潦倒,最后带着梅毒、心脏病和溃烂的脚在1903年死去。
      
      
      (上图)29岁的柯莱特(Colette)看上去垂头丧气,像个迷茫的人,好像连身旁的狗也感染上了,闷闷不乐着。20岁她就嫁给一个待她不好的丈夫——这个丈夫利欲熏心,强迫她写作,再署上他自己的名,拿出去卖。所以直到1906年柯莱特离开他的时候,也还可以说是对写作感到厌恶的,“我从记忆和想象中挖出一册短篇小说,就像土方工人那样辛苦,这项工作真恶心!”她说。然而说这话时,她在法国已是有名的作家了,过上了自由、随性的生活,享受着当时法国最高的版税,身旁环绕着众多男女情人,绯闻不断,别人甚至指责她对前夫的儿子进行“性教育”。“年龄的差别我不在乎,蠢人的意见我也不在乎。”她对此回应道。
      她是个性格刚硬的女人,与书商谈税率时从来都是针锋相对的,对情人的态度却满不在乎,甚至将女儿送到英国去生活,使后者的成长充满了痛苦,对她持着爱恨交加的态度。
      
      朱丽亚·瓦德·豪威(Julia Ward Howe)手里拿着小册子,像是在发呆又或是沉思。晚年的她对俄国产生了兴趣,支持那些政治流亡者。她还是废奴运动的支持者,亦为争取妇女权益、和平运动等社会改革而奔走。
      但她最著名的身份也许是诗歌《共和国战歌》的作者。40年前的美国内战期间,她写作此诗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并得到4美元稿酬。而该诗很快被配曲传唱,甚至成了官方进行曲。豪威因此被邀请到白宫与林肯见了面。
      豪威还是最早提出设立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的人,以及第一个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女性。
      (右页图)伊迪丝·罗斯福(Edith Roosevelt)闭着眼,搂着她的儿子昆汀,后者坐在一把椅背上,靠着她,温顺的表情与这个画面所拥有的幸福气氛熨帖着。
      伊迪丝是美国内战时一位将军的孙女,是西奥多·罗斯福青梅竹马的好友,她爱慕着他,但罗斯福后来娶了另一个女人爱丽丝。爱丽丝芳龄早逝后,伊迪丝成为罗斯福的第二任妻子,并在1901年成为白宫的女主人。
      伊迪丝年轻时风姿绰约,年龄大了也是仪容优雅,但她却是个城府很深、工于心计的女人,由于嫉妒爱丽丝在罗斯福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罗斯福写自传的时候,不允许他提及和爱丽丝的感情曾经是多么的浪漫,她还销毁丈夫和爱丽丝的通信,把罗斯福生活中与爱丽丝有关的物件都清除了。
      在对待私生活方面,她与罗斯福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她不透露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也不让罗斯福在日记和书信中谈他们的感情;而罗斯福写信都似乎想着将之发表,明显透着对功名的喜好。
         
      伊芙琳·内斯比特(Evelyn Nesbit)打扮成流浪儿的形象,尽显单纯和稚嫩,但实际上这位未满18岁的美少女已经是纽约艺术圈的红人:她被画家追捧,她的照片在报刊上大受欢迎,她为摄影师当模特所获得的报酬是一天10美元,相当于这个年代的约260美元。
      当时美国名头最响的插画家查尔斯·达纳·吉布森为她画了一幅画,将她的一头红发描画成一个问号,这幅作品一下子成为吉布森的代表作,伊芙琳也因此跨入著名的“吉布森女郎”行列——“吉布森女郎”以其俏丽的脸,高挑的身材,丰满的乳房和臀部,撩人的S身材,细脖子,穿着时髦,被视为那个年代美国女孩的象征。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坐在椅子上,一双有着非凡鉴赏力的眼睛紧盯着前方,让人透不过气。在他身后还摆着画。这位61岁的绘画大师身体已经不好了:他的左眼视神经部分萎缩,而严重发作的关节炎使他几乎离不开轮椅,手变形,拿不住画笔,必须将笔绑在手上才行。但他并不因此苦恼,虽然面孔常常是阴郁的,他却一如既往地沉溺在欢快的色彩里,发现美,讴歌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美丽的事物,甚至一边作画一边哼着小曲。别人称他是“描写欢乐的画家”。
      他说:“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花朵、水果、景色、天真的儿童和娇丽丰满的女人,都撩拨着他的创作欲望,直到去世那一天他还在执笔画着花,说:“我以为我开始懂得其中的某些奥妙了。”
      他胡子灰白,穿着朴素,看上去就像个农夫。实际上这个穷裁缝的儿子,性格平易近人,从不居高临下,因此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甚至对模特,他也不像同时代的很多画家那样挑剔。“我只要有不反光的皮肤就行。”他说,不要“像上流社会的女士那样涂脂抹粉”。他坐火车一般买三等车票,要不是晚年的健康问题,他都是不买好座位的,那些买头等票的乘客让他不舒服。“这些人一坐下来就打开金融报纸,然后他们会用眼角朝邻坐的人瞥一眼,揣摩着应该把人家归在社会的哪一类中!而最自命不凡的莫过于那些公费旅游者。”他说。
      他一生穷困,但留下6000多幅作品,这也让他的次子让·雷诺阿后来有充裕的资金描绘自己的电影梦想。在关于父亲的回忆录里,让·雷诺阿写道:“从他那朴素已极的调色盘里,涌现出来的是金颜玉色,是充满着新生、健康血液肉体的光芒,是能征服一切的光线的魔力,是高踞于一切物质条件之上的人对最高知识追求的挚忱。于今他已驾御着他酷爱了一辈子的自然,反过来,自然最终也教会了他透过现象看事物,像自然一样,他用微乎其微的东西创造了一个世界。”
      
      英格兰萨默塞特,一个小孩在喂她的小羊羔。
      很多人都有过一个牧童的梦。包括那个一生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生活的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他一想到牧童和一大群羊,就会想起许多种快乐的生命,“那只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我对落日进行的描绘/或当一朵云在光芒之上掠过它的手/而一阵寂静穿过敞开的草原漫游。”他在诗中如此写道。
      
      舞池上,音乐响起,盛装打扮的绅士淑女们向着舞伴躬身致意,准备款款起舞。那时的舞会还保留着注意礼仪和风雅的传统。
      “跳舞这玩意儿,不跳则罢,一跳就会上瘾。我们知道,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年轻人好久不去参加任何舞会,并不觉得怎么难受。但是,只要开始参加——只要体会到跳舞的那种美妙绝伦的感觉,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他就会一发而不可收了。”简·奥斯汀在《爱玛》里曾如此写道。
      
      (左页图)这是1902年12月,詹姆斯·乔伊斯从巴黎寄给朋友柏尼的明信片,右边是一首诗的片段,左边贴着他的照片。“看起来好像法国诗人兰波一样,身穿长长的外衣,也像一个充满巴黎颓废风味的波西米亚浪子。”爱尔兰作家埃德娜·奥布莱恩曾经如此评论他。
      在巴黎,乔伊斯嫖妓,并把妓女身上的细节讲给好友听,还用拉丁文写在明信片上寄给都柏林的朋友,这事让柏尼知道了,后者对他的所为感到震惊、愤怒,遂与他逐渐疏远。
      还好这段友情后来得到挽救了。毕竟柏尼对乔伊斯的成长有过帮助,他们的关系对应于《一个青年艺术家画像》里克兰利与斯蒂芬之间那种真实的友情:克兰利的原型正是柏尼。乔伊斯曾对他的妻子诺拉说:“认识你以前我有过一位无话不谈的朋友,我对他说的甚至比对你更多。这朋友就是柏尼。”乔伊斯与诺拉私奔,柏尼从中也是起鼓励的作用。所以,当乔伊斯与柏尼闹僵后再次见面时,柏尼让他剖析自己的感情,乔伊斯回道:和你这么一起坐在堤岸上,听着你说话的声音,我感到莫名奇妙地高兴,哪里还能剖析什么感情。
      (上图)一个佛兰德斯的女孩,静静地坐在窗下看书。阳光从窗外流泻进来,经过窗台上的盆栽,洒了女孩一身。
      照片出自摄影师圭多·雷伊(Guido Rey)之手。他善于描画家庭生活,无论是女主人在织补、写信,还是走动、开窗户,都被他拍得像油画般,流露出宁谧、雅丽的气氛。这得益于他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潜心研究,并到博物馆对那些古典绘画大师,尤其是荷兰画家的观摩、研究和学习。
      
      绿荫葱翠,在一条蜿蜒流淌着的河边,有一个简单围起来的马场,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站在一匹奔跑着的马背上,表演马术特技,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这是常见的一种马术表演。当时,马术表演比赛在美国方兴未艾,但很多人为了高额的奖金越来越铤而走险,追求高难度的表演,比如在疾奔的马上,骑马者在马的一侧手抓着缰绳,头朝下倒悬着;或者随着马快速奔跑起来,跳上跳下;或者在场地设置障碍……因为过于危险,它慢慢演变为一种特殊的表演项目。不过在讲究刺激性的好莱坞电影里,马术特技是常见的元素。
      
      

    推荐访问:温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