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临摹是什么意思_“临摹”

    时间:2019-05-14 03:11: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本文探讨如何学习书法,尝试针对临摹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一、观念问题  (一)为什么要临摹字帖  古人云:“习书必师古。”师古即临摹,临摹字帖取法于法书范字,是学书取法迅速入门并继而追求深造的必由之路。总且,任何一门艺术,都没有像书法这样严格地依赖于传统的法度,所以,临摹就成了学习书法的唯一的实用的入门途径。大凡书法有卓越成就的人,也都是兢兢业业于临摹之道的人,如东晋王羲之“池水尽墨”,隋朝的知永“退笔如山”等书坛逸事,人所共知。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高度精神文明的象征。它最具“东方情调”,是素雅幽玄,宁静致远的东方精神的载体,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法,是一种最善于微妙地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初学书法,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深入细致地临摹名家法帖,对于自身领悟笔法、结构及章法的要点,增强书法欣赏能力,提高书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临摹什么字帖
      学习书法,尤其是初学者,如中小学生,首先得临摹碑帖,而碑帖选择适当、对路,对于学好书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国书法艺术的字体丰富,流派众多。楷书与隶书,写得更为正确、清晰、完整和美观。就楷书而言,著名的书法家唐代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代有苏轼,元代有赵孟頫等等。而隶书,发展成熟时期在汉代。尤其汉代,碑风大盛。这些优秀的楷书和隶书都可作为临摹范本。
      初学者,个性内向者,宜遵循“性之所近”原则,楷书的话可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赵孟頫的《胆巴碑》,隶书则可择《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对于外向型者,楷书可择褚遂良的《阴符经》。隶书可择《石门颂》《张迁碑》等去临习。待有一定楷、隶基础后,方可转换学习研究其他诸名家法帖,转益多师,循序渐进。
      二、方法问题
      (一)临摹“三法”
      临摹实际上是书写者对范字的感受、理解和模仿。因此,临摹要从眼法、心法、手法三个方面着手。
      1.眼法。即对法贴范字深入观察,细心审视。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说的是临帖之前应该专心、细致、深入地观察所临的字,力求与范字原迹形神逼肖,这就必须强调眼法,因为观察与模仿有着因果关系,只有学生“察精”——识别、发现潜藏于法贴字里行间的形形色色的规范与法度,才能保证“拟似”——将法贴范字的形与神重新再现于你所临的字形中。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得先求形而后悟神,从形似向神似过渡。
      那么,怎样的观察才算是深入的呢?我们说,面对一个范字,如果你能够看到整体外形、内部分配、笔势往来、线型规范这些方面,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这些不同层次的内涵,观察力才算深入,这种透视内涵地观察与“走马观花”式观察是有本质区别的。
      2.心法。即在反复地感受中加深对范字的理性认识,最终达到“顿悟”,深入的观察定会带来种种感受。在反反复复的感受中,要善于打破沙锅冲到底,以期悟出一个所以然来。怎样的线条是有力感的?怎样的内部配制才会使结构严密?怎样的笔势往来才会让字势顺畅?怎样的整体外形才是生动优美的?只有对此穷追不舍,才能领悟到抽象得难以捕捉的法度美感,重理悟的“心法”,它所涉及的书法内涵是无限广泛而以近乎玄微的。学习书法,还应熟知那些书法艺术的基本概念,如点画、线条、笔势、笔意、字形、字势、章法布局、韵味意境、风格等等,然后深入下去。总之,临摹之前,已是心有灵犀,融会贯通,待到下笔临书,意在笔先,便能方寸不乱左右逢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达到“顿悟”,非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夫不可。
      3.手法。即笔底的表现力,你把对法贴范字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在你的手下尽可能充分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手法”是检验临摹效果的唯一标志,试想,眼前龙飞凤舞,胸中天花乱坠,一旦操笔必败笔百出,这样的临摹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书法从来贵在“实践”。“童蒙固一艺,白发而后能成。”书法进步,靠的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苦战精神。临摹字帖藉认提高“手法”,又何尝不是眼、心、手三种力量的相互制约和合作。眼法、心法和手法,首重眼法。眼光尖锐,良莠判然,厘毫丝忽,了然于目。这样,只要“手法”跟得上“眼法”和“心法”,临摹自然会出效果。
      (二)临摹“三合”
      临摹神游于法帖所展示的艺术天地之中,深入感受其艺术特色。学书必师古,所谓师古亦即临摹古人。临摹在乎于形,贵乎于神,于形神之间,遗形取神。具体应做到“三结合”。
      1.读与临的结合。临摹之前先认真阅读碑帖,最好了解一下作者生平和学书经历,对范本细心揣摩,深入理解线条风格及变化,理解结构中点画,偏旁局部的大小、斜正、疏密、伸缩、动静等结构关系;理解章法布局中字与字、行与行、此处与彼处的艺术处理。特别要着重于对线条的分析解剖,详察线条在整个结构中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和节奏变化。读帖必须把上述内容分辨清楚,达到对线条所用笔法和所含情趣透彻理解,才算是真正的“深入”。不善读帖者,缺乏对范本的感受与理解,依样而画不出葫芦,画虎不成反类犬,让人啼笑皆非。
      读帖是临摹的必要准备,是有效临摹的一个重要环节,落笔之前,先获得范字的形体形象,这叫“心摹”,然后正式临写,把脑中眼前的范字准确再临下来,这叫“手追”。“心摹”与“手追”的结合,读帖与临帖的结合,是有效临摹的基本保证。
      2.临与摹的结合。“临摹”是两个概念,“临”,就是对范字的仿写;“摹”,是把透明薄纸覆盖在范字上进行描画。临与摹,各有得失。朱和羹《临池·心解》云:“盖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文中“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等等,因为“临”的方法,对范字笔画线条中落笔收笔的正侧藏露,运笔的节奏起伏及笔势的来龙去脉,都能清清楚楚地分辨出来,这样才能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但是,临的方法,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理解较差的初学者可能并不适宜,文中的“位置”,即间架结构。因为摹是用薄纸覆在贴上,直接地描画,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但摹写“易失笔意”,虽然间架结构可以很像,但没有笔意,字很容易僵化。
      临与摹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才能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就楷、隶而言一般多用“临”,但如果碰到那些结构难度大的字,如“及”“行”等字,光靠临一时不能见效。如能老老实实地“摹”几遍,就能体会古人结构摆布之妙,容易写好结构。
      3.宏观把握与微观精作的结合。所谓微观精作,就是要求具体而准确地临出范本贴字的笔法、笔势、结体等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似”。所谓宏观把握,即要求再现出范本的格调、神韵等,以达到“神似”。
      “神”与“形”是辩证统一的。形似要求一丝不苟的临写,尽可能地把点、画精雕细作,将笔势往来交代清楚,形似是神似的基础,没有对笔法的“穷形尽相”要表现书法的神韵风采,只是一句空话。古人云“形无千微之失,则神当自来矣。”因此,只有形似才能达到真正的神似,在对笔法结构微观精作的同时,我们又不能把眼光停滞在某一局部,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对于线条要服从“组合集成”这个角度去发现其粗细的对比,强弱的反差,节奏的缓急;对于结构要从结构关系上去考虑安排各部的比例;空间的疏密和体势的动静等,一旦对笔法结构获得一定功力之后,更要从整体章法中追求字势的流贯,行气的连绵和通篇的变化与和谐。总之,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自形似上升到形神兼具,将宏观把握与微观精作有机结合起来。
      以上所探讨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再好的方法,也得靠人去掌握运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慎思、明辨,笃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

    推荐访问:临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