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卡夫卡城堡中城堡的意象 卡夫卡“父亲”意象的三重世界

    时间:2019-05-07 03:19: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卡夫卡的作品里一直存在着一个“父亲”的意象,他也一直在现实和作品里努力处理着关于“父与子”的关系。本文就试着从“现实世界里的父亲”、“文本世界里的父亲”和“被‘异化’了的父亲”三个方面来分析卡夫卡的作品。
      关键词:“父亲”意象 现实世界 文本世界 异化
      父亲,一直都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是子辈们获取生命体验与身份认可的精神渊源。在文学领域里,“父亲”也一直是作者常写常新的永恒主题。作家在作品中处理与“父亲”的关系时,很多都强调了父亲的绝对地位,以“父子”为主题的创作源于希腊神话,因为父亲在家庭关系的绝对地位,使得作家在处理与父亲的关系时多表现为畏惧与顺从,但是随这种压抑而来的紧张关系而来的是反抗与背叛。于是在文学作品里就存在“父权至上”与“父权反叛”两种意识形态。
      由于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的是“父权至上”,在文学作品里也有所体现,但是这也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以往父亲的形象就在先锋作家的作品里被拒绝被颠覆,余华就曾说过,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在试图逃离父亲的范围。余华提到他的很多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卡夫卡。
      我们通过阅读了解到,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里,表面上主人公都是“儿子们”,但是,实质上各种形态出现的“父亲”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在卡夫卡的世界里,父亲像上帝一样的存在,这个上帝无所不能地存在,他让卡夫卡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畏惧,敬畏与恐惧。他明明能感觉到父亲的可怕力量,却又不知道这种恐惧来自何处。这种恐惧来自“父权”的不可抗拒,也源于他自身的自卑与负罪,于是,这样的“儿子”就生活在一种不能言说的焦虑中。其实这正是形成了一种悖论的关系,这来自于对强大的父亲权威的害怕以及自身无法抑制的内心抗拒父亲权威的本能。卡夫卡作品会选择“父子”主题是不难理解的,西方世界一直都有“弑父”或反叛权威特征的文化传统,再结合卡夫卡的成长背景,这样他的创作动机与历程就清楚地被世人明晓了。
      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存在着三重父亲的概念,第一重是现实的“父亲”,这个父亲存在于卡夫卡的童年记忆里;第二重是抽象的“父亲”,这个父亲存在于卡夫卡的众多作品里;第三重是被“异化”了的“父亲”,这个父亲存在于我们读者的阅读感受里。这三重“父亲”的概念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卡夫卡童年的生活背景,以及父亲对他的影响都直接在他的小说里有所体现,而我们读者则通过卡夫卡作品里的“父与子”了解了他的内心,接触到了卡夫卡那个在“父子”关系掩盖下的世界。以下我们就来简要分析,卡夫卡的三重“父子”世界。
      一、现实世界里的父亲
      卡夫卡在他的一生当中,父亲对其的影响最深刻,他与父亲的关系也非常的微妙,他的父亲赫尔曼是一个强势、专断、暴躁的类似暴君一样的人物,他认为他的唯一长子会继承他的性格因素,但是卡夫卡却如他母亲一般的柔弱、敏感、顺从。赫尔曼对于卡夫卡的这种性格的“逆生”表现出了失望甚至是愤怒、敌对。他觉得在卡夫卡的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也没有自己潜在的因子,于是他蛮横地干涉卡夫卡的生活,他想将卡夫卡变成自己理想化的人,于是他强迫卡夫卡学习法律,可是惶恐忧郁的卡夫卡却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和自己相通的气质。
      卡夫卡将对父亲的印象写到了他的作品里,甚至拿起笔来反抗父亲的权威,于是他写出了战斗檄文般的《致父亲的信》,他在信中不再是惟命是从的懦夫,而是化身为勇于反抗的勇士,他在信里提到了父亲的种种暴行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他似乎有与强权抗拒到底的决心,但是直到后来这样的一封细数父子间的微妙关系的信也没有送到父亲的手里。卡夫卡对父亲的感觉是复杂的,他既崇拜父亲又带着内心的反感,他既依恋父亲又带着天生的畏惧。他的父亲让卡夫卡始终处在痛苦、恐惧、自卑和负罪感之中,而他能做的只有默默地忍受。卡夫卡也在他给父亲的信里写到“我的每一项活动,特别是我对任何一件事物的每一种兴趣,从一开始就遭到你的反对。”[1]
      父亲对于他是陌生,冷酷的,还好,困惑的卡夫卡还有文学陪着他,他在文学的世界里才是相对的自由的。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一个人在现实的世界里不被拥抱,只有在文学的世界里独自取暖。与其说是卡夫卡选择了文学,不如说是文学选择了卡夫卡。在文学的世界里,卡夫卡注定是个不平凡的灵魂。日本学者厨川白井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中提到“文学即是作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挫折而身感苦闷的自然抒发”。[2]卡夫卡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无疑是成功的,父亲的暴戾从另一方面成全了卡夫卡,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不朽功绩。
      二、文本世界里的父亲
      也许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成长记忆里的父亲对卡夫卡的影响在他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他的小说世界的中心是“父亲”,即使他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儿子”。他作品里的父子关系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现实的烙印,他对父亲的现实印象被代入了他的作品里。于是,他笔下的父亲没有丝毫温情可言,他笔下的家庭关系也是那样的紧张,那似乎就是他自己的化身的“儿子”是那样的压抑,面对暴戾的父亲,冷如冰霜的家庭关系时时那样的无助。
      在《变形记》里格力高尔所处的外部世界时那样的炎凉,他在没变成甲壳虫之前承担着家庭的重任,没日没夜的工作,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在他变成为“可恶”的甲壳虫之后就真真切切地被当成“异类”来看待了。父亲对他冷漠、厌恶,最后连自己最亲密的妹妹也无法忍受他了。父亲把“没用”的格力高尔赶到一个小房间,他成了全家人的耻辱和负累,父亲更是向他投掷了那个致命的苹果,苹果深深地嵌入了格力高尔的背部,最后这个腐烂的苹果要了他的命。这一切更像是一把把匕首刺向了格力高尔让他无法反抗,直到痛死。与其说是他因为自己的异化而死,不如说是家庭亦或是父亲将他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悬崖。他无力挣扎,只有毁灭。
      《判决》里的格奥尔格也是天性惧父,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主意行事,他的心里一直有着“惧父”的阴影,而且长期挥之不去。他的反抗不是《变形记》里的“变形”,逃离人类的家庭世界,而是为了彻底摆脱父亲的权威产生了“弑父”的念头,虽然他的心里产生了“弑父”的想法,但是因为他本能地“惧父”,他还是退缩了。当最后父亲说出“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时!”他竟然没有任何的反抗,而是顺从地去执行了。这种唯命是从似乎荒谬得可笑,父亲的一句话,他竟然如得到上帝的指示一样得去遵从,父亲让他去死,他竟然真的就去做了。也许在“儿子”看来,父亲的任何惩罚都意味着对他自身儿子身份的一种认可。父亲是一种绝对权威,任何人都不可能游离于这种权力之外。   卡夫卡在格奥尔格投河自杀时这样写到“他已经像饿极了的人抓住食物一样紧紧地抓住了桥上的栏杆。他悬空吊着,就像一个优秀体操运动员;他从栏杆中间看到驶来了一辆公共汽车,它的噪声可以很容易盖过他落水的声音。”[3]格奥尔格对父亲的命令式那样的顺从,没有任何反抗,他的死也似乎是那样的轻,那样的微不足道。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那个“父亲”无处不在的至高权力。格奥尔格的“弑父”是不成功的,他的软弱只能让他的这次“弑父”成为失败的反抗.
      三、被“异化”了的父亲
      卡夫卡式的恐惧永远存在,他仿佛时时刻刻都受到审判与惩罚,但是他却永远无法真正接近恐惧本身。可怕的力量真实可感,却又不知道它来自于何方。于是他处在深深的焦虑中,他的敌人似乎不存在又似乎藏匿于万事万物之中。他对“父亲”的恐惧也被异化了。
      在卡夫卡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城堡》里,“父亲”的意向被异化为“城堡”,他不再是真实地存在,而是象征性地矗立在那里。不同于以往作品里的“严父”,小说里的城堡对于主人公K不仅没有表现得强势暴戾,反而宽容他的胆大妄为,城堡不拒绝K,甚至对于K还特别的关照。但是K对于这一切并没有满足,他想方设法地想获得城堡的承认,不惜以各种方式去激怒挑衅城堡,希望得到城堡的愤怒与惩罚,他想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其实,K对城堡是怀有深深的敬畏感,因为敬畏所以他想得到城堡的承认,所以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后他铤而走险地去冒犯城堡以示自己的存在。他正是迷信了城堡的权威性,畏惧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有所行为。但是城堡根本不理会他,没有对他进行任何惩罚,但是在K看来这是不被认可的体现。他认为不被惩罚也就无法得到宽恕,他只能与恐惧和耻辱相伴一生。
      他在深深焦虑中徘徊在城堡之外,不被接纳,不被认可。因为卡夫卡认为这种拒绝与接纳类似于父子关系,对于儿子,来自父亲的任何惩罚都是意味着对儿子身份的一种认可。而这时候的K就像是一个被剥夺了继承权的儿子一样无助。他无法对自己的身份有一种认同感,也无法消除自身对父亲的恐惧。在《城堡》里,父亲的形象潜移默化完全隐匿在周围的环境里,也使得“城堡”所代表的父亲显得不怒而威。
      这种卡夫卡式的焦虑,也正是西方社会的普遍焦虑,体现了西方人的生存困境。这是一种人类时常感觉到的某种被遗忘的存在状态,于是焦虑是永远存在的。人类的内心是永远恐惧的,恐惧来自于对自己和对未来的未知,来自于不被认可,来自于被某种可怕的力量控制。人类无法跳出这样的怪圈,永远在心灵的城堡外徘徊,惧怕但渴望,想亲近但却永远也无法真正靠近。
      卡夫卡对于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不管是在他的成长经历里还是在他的作品里都得以体现,他的世界里永远有一个上帝般的“父亲”在那里接受他的膜拜与畏惧。我们通过卡夫卡的关于“父亲”的三重世界来分析“父亲”对卡夫卡的影响,我们也了解到了正是卡夫卡的作品将西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展现得纤毫毕现,这么多年来人们才会对卡夫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才会将他的作品奉为心灵的启示录。

    推荐访问:意象 卡夫卡 父亲 世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