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译者主体性 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主体性

    时间:2019-05-07 03:18: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今国内外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正不断地发展,在此笔者以阐释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分析模型对《芒果街上的小屋》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对作品的阐释、译文的措词、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语言层面的文化补偿等行为,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对《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文分析得出结论,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关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新视角。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 阐释学 译者主体性 措词 翻译策略 补偿
      一、引言
      《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是由美国当代女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 1954—)的成名作。《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作者采用一种诗歌与小说混合文体,讲述一个少女成长,描绘移民群落的生活状况。文学名家、评论家陆谷孙、黄梅、沈胜衣、张悦然等人纷纷撰文,或评论或导读,一时间中国大陆掀起了一阵“芒果街热”和“成长小说热”。虽然如此,国内还少有文章从翻译角度对潘帕的译文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国内读者在墨西哥文化与美国文化缺失的情况之下,译者在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对等如何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翻译实践历史由来已久,但早期的翻译理论却停留在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上,只关心译文的文学性和译文的选词造句,严格遵守“忠实”观念和对等的传统翻译观念等等。随着20世纪70、80年代翻译研究的两次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译者的地位也由原来的“隐身”逐渐变得在译论中有一席之地。本文将以阐释学为理论依据,从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四个步骤来对译文进行分析,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通过自己对某一作品的再创造把囚禁在这一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谢天振,2008:330)
      勒菲弗尔强调译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诗学再现原文,使目的读者对译文感到更满意,也更具有可读性。韦努蒂的主要观点是:在翻译中要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译者在译文中不能隐身,而应当有形可见。弗洛图阐述了女性主义理想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各种途径“公然”干涉原文,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妇女运动事业”。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我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林纾强调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管感情,译者须与原作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陈福康,2000:126)例如早在晚清那段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翻译文学成为知识分子为达到通过小说翻译实现教化民众的责任,通常译者融入自己的个人意志。杨武能在《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中谈到全面而如实地反映文学翻译的特征图形应该是:作家——原作——翻译家——译本——读者。在整个创造性的过程中,翻译家毫无疑问第处于中心地位。虽然国内对翻译主体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但是“今后的翻译理论里,自应有译者的一席之地!”(袁莉,1996:7)
      三、阐释学及阐释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
      (一)阐释学的起源及发展
      阐释学认为,所有的理解都完全是基于语言学的,因为“在一切关于我们的知识和关于世界的知识中,我们总是早已被我们自己的语言所包容。”严格意义上讲,阐释学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针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而翻译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同一思想,目标是重现原文意义,因此可以说翻译首先是对原文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的阐释。(夏宁,2007:58)海德格尔认为所谓翻译过程就是事先对一种语言进行理解,然后将理解的东西进行分解重组,形成另一种语言。而斯坦纳则更明确地解释了这种观点,他在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谢天振,2008:104)
      (二)阐释学原理及其在《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文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
      斯坦纳对阐释学进行了发展,他认为“不管是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交流都等同于翻译”。他将翻译的步骤分为四个阶段:信赖,侵入,吸收以及补偿。下面笔者将根据这四个步骤来分析《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文本,看译者的主体性。
      首先,译者在着手阅读和翻译之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信赖”这一步,即相信原文是有意思的,译者必须加以透彻理解。译者对原文感兴趣并希望获得而且又有能力获得原文表达的意思,在信赖的基础上译者能预期译本的结果。
      《芒果街上的小屋》译者潘帕在访谈中谈到,能够吸引他的是这本书的语言,带着童话的气氛和少女的香味。还有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态度,生活虽然艰辛,可是没有愁苦和哀怨。虽然他还谈到由于自己和作者之间的性别差异导致了翻译中的困难,但是作为翻译的第一步,他实现通过自身经历对《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理解和信任。
      原文:Once when we were living on Loomis, a nun from my school passed by and saw me playing out front.(153)
      译文:我们住在鲁米斯时,有一回学校的嬷嬷经过那里,看到我在房前玩。(5)
      在这个例句中,“nun”一词根据字典查证它含有两层意思即“修女”和“尼姑”,而且两个意思都带有宗教色彩。在宗教文化相冲突的情况下,译者并将它处理处理为“嬷嬷”。“嬷嬷”在汉语中是对长者的称呼,符合中国人长幼尊卑的礼教文化。“侵入”可以理解为译者认知中两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译者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译者必须利用他自己语言的、跨文化的、历史的因素去克服障碍。例句中译者以自身的语言、文化侵入原文中,体现了其主体性。
      原文:We come from Texas. Lucy says and grins. Her was born here, but me I ‘m Texas.(165)
      译文:我从得克萨斯来,露西说着咧嘴一笑。塔是在这里出生的,而我在得克萨斯。(18)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超短句”的句法、不合文法的用语、屡屡插入的西班牙语专名和词语。例句中的“her”也不足为奇。在英语中,“her”和“she”同意不同形,语法上有错误;在汉语中“塔”与“她”同音不同形,属于错别字。译者巧妙地运用汉语中的别字与英语中的错误语法相对等,既没有改变原意,也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阐释学认为,文本中含有作者原作的视界,理解者则具有其所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界,两种视界间存在着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因此译者要发挥主体性,达到译者和作者的“视界融合”。
      原文:I want to shake like hoochi-coochie, Lucy says. She is crazy.(207)
      译文:我想像呼哧库哧那样摇。露西说。她真是来劲。(65)
      hoochi-coochie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乐坛有一定影响的布鲁斯乐队,乐队演奏的特点是摇滚或身体不停地颤抖。译文把hoochi-choochie译为“呼哧库哧”既保留了原文拟声的特点,又显示了原文的语义,“呼哧库哧”在中文中也有拟声的特点,让人联想到随着人身体的摇摆转动呼啦圈的声音,与摇滚乐队演奏的神态极为相似。斯坦纳提出对翻译过程中的流失进行“补偿”。译者通过使原语与译语对等后,再以加注的形式对原语文化进行补偿。通过“补偿”译者可以对原文重新定位。
      四、结语
      根据阐释学来讲,翻译是一个解释的过程,无论译者受到怎么样的制约,在信赖、侵入、吸收以及补偿的过程中其主体性的发挥都是客观的事实。无论是在现实中或是理论上,译者都会根据自身的意识形态对文本进行符合自身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所要求的再创作。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性与现实理论中隐身的研究还不相符合。不得不说这是值得关注的地方。在翻译研究批评中应该把译者从原文以及原作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译者的身份得到完整的建构。

    推荐访问:主体性 阐释 角度看 译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