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阿甘正传》中主要角色的社会文化隐喻 阿甘正传隐喻

    时间:2019-04-22 03:28: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阿甘正传》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之作,影片巧妙的将阿甘的成长与美国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讲述了一个成功的传奇,影片中主要角色的社会文化隐喻深刻。本文结合阿甘、珍妮、巴布和丹中尉等主要角色的性格和际遇,逐一解析了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反主流文化的衰落、种族歧视的隐秘化以及越战的影响等美国社会文化现象。
      关键词:阿甘正传;角色;社会文化隐喻;解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Winston Groom)的同名小说,它是一部非常奇妙的影片,将商业与艺术、传奇与历史、游戏与思索、滑稽与抒情这些彼此矛盾的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该片凭着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和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电影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智商偏低,简单执着,与世无争的“傻小子”,不自觉的参与了20世纪下半叶影响美国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传奇故事,影片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却酣畅自然,宛若天成。该影片可以说是一部生动反映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社会文化的教科书,片中的主要角色都被赋予了极强的社会文化隐喻。
      一 影片内容及主要历史事件简介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母亲的不懈努力下进入学校读书。在学校,阿甘惟一的朋友珍妮,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让他奔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习惯了奔跑的阿甘,中学时偶然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之后被破格录取,进入了大学成为橄榄球巨星,并且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阿甘应征入伍参加了越战。在那里,他有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巴布和令人敬畏的长官丹中尉。此时的珍妮已开始变得放荡不羁,自暴自弃,但阿甘仍然一厢情愿地深爱着她。越战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阿甘由于表现出色受到了时任总统约翰逊的接见。阿甘与珍妮曾在一个反战集会上匆匆而遇,但很快又分开。阿甘凭借着“说到便做到”的信念,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阿甘结识了很多社会名流,不经意间成了水门事件的告发者,亲历了中美乒乓外交。猫王、约翰·列侬从他身上获得了很多创作灵感。为了实现好友巴布的夙愿,他成为了捕虾大王,并使丹中尉走出困境,重获新生,他们一同创立了巴布·甘公司。阿甘将公司的一半股份无偿赠与巴布的母亲,自己则选择去做一个快乐的园丁。历经人生风云变幻,阿甘始终如一,简单纯善。隐居后,阿甘时常想起珍妮,而珍妮早已陷入绝望,无力回天,不得不回来和阿甘共同生活。但不久珍妮又悄然而去,留下木然的阿甘。惆怅的阿甘再次选择了奔跑,横穿美国,一跑成名。三年后,阿甘停止了狂奔,回归故乡,途中收到了珍妮的来信。两人再次重逢,并且多了一个让阿甘倍加意外的小男孩,阿甘的儿子小阿甘。幸福时光总是短暂的,珍妮由于早已身染重疾,不久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小阿甘到了上学的年龄,阿甘送他上了校车,静静的坐在长椅上,向路人讲述自己一生的传奇遭遇。
      影片涵盖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种族歧视、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涉及政治方面的有约翰逊总统、肯尼迪遇刺、卡特总统、尼克松总统及水门事件,还有反越战集会、3K党的建立;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猫王、约翰·列侬;种族问题有阿拉巴马大学黑人入学事件、小石城事件;涉及军事外交的有越战、中美乒乓外交;涉及科技方面的有阿波罗登月,苹果公司的成立等。
      二 主要角色性格解析
      1 阿甘
      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智商偏低的“傻小子”,虽然先天智力有问题,儿时还有轻微的足残,但他始终是一个诚实、守信、坚强、勇敢、不轻易放弃而重视感情的人,对人只懂付出而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的拒绝。这种所谓的低智商令他拒绝了美国社会的假、丑、恶,保持了真、善、美,例如,阿甘第一次打橄榄球比赛时,队友叫他跑,他真的就拿到橄榄球后一直跑,直至跑出赛区;越战后,他履行对巴布的诺言,倾其所有买了一艘捕虾船出海捕虾,并在成功后把一部分钱给了巴布的母亲。捕虾时他也不是一帆风顺,但他的坚持也为他带来了成功;而当珍妮最后提出与他结婚时,阿甘不顾珍妮的一切不足答应了,这体现出了阿甘的广阔胸襟以及善良之心。身为白人,他没有华莱士州长的种族歧视,还和黑人巴布成了好朋友;他在越战中没有逞匹夫之勇,但在危难关头却是毫不畏惧;他敢爱敢恨,容不得任何人欺负珍妮,敢在任何时候大打出手;他为人仗义,简单执著,对别人的无理训斥和冷嘲热讽从不挂在心上,虽三次获得总统召见,但他却视之如儿戏。这些堂·吉诃德式的行为背后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平淡、真实、感人的小人物美国梦的形象,是五六十年代勤劳美国人的一种影射。阿甘在人生逆境中也迷茫、困惑,但他却一如既往的坚持,正是这份矢志不渝的执着使他获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2 珍妮
      珍妮是阿甘儿时惟一的朋友,虽然天生丽质,但却红颜薄命,这当然是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所导致的。珍妮也是单亲家庭,儿时父亲酗酒成性,常常虐待她,并留下了心理阴影。成长经历令她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渴望出人头地,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参加了反暴力的反战集会,却又要忍受男友的虐待;为了成名,可以裸身表演,上《花花公子》的封面,她甚至还吸食迷幻药和其它毒品,尝试没有责任和束缚的爱情,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珍妮与阿甘的人生命运截然不同,她实际上是一个善良且充满梦想的人,为了成名而不断奋斗,但总是事与愿违。出生于单亲家庭,加之各种人生挫折,使她变得自暴自弃,最终选择了堕落,以致生活变得一团糟。剧中珍妮的母亲早亡,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经常对珍妮大吼大叫,她带着阿甘偷逃到庄稼地,不停地祈祷化成鸟儿飞走,最终祈祷来的却是警察。珍妮本性善良,在校车上,她能主动给阿甘让座,并与其成为好伙伴,即使在剧院裸身表演也只是为了实现梦想。她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但是却被梦想冲昏了头脑。
      3 巴布和丹中尉
      巴布和丹中尉是阿甘越战中的生死之交。巴布作为黑人,成为阿甘寥寥可数的朋友之一,两人初次相识的场景和阿甘见珍妮的场景非常相似,这也暗示了巴布同珍妮一样是一个心地善良、拥有梦想的人。这个对虾极度感兴趣的人,仿佛和阿甘似曾相识,相互颇有好感。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想法单纯、执着专一的人。虽然在军队的训练、生活、战斗中,并没有展示二人之间太多的对话场景,但是“黑白二将”相处得却和谐自然:一个就像是另一个的影子一样,没有争吵,只有默契,正如两条平行线。巴布是所有美国大兵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他奉命参与战争,像战争机器一样在战场上被摧毁,他们有爱,有梦想,这场战争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影射了现在社会对于战争的否定。丹中尉是阿甘的上司,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职业军人,以为国捐躯为荣,可惜事与愿违,在越战中受到突袭,几乎全军覆没,失去了双腿,幸亏被阿甘从战火中救出。战后他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甚至抱怨阿甘救出了自己,整日借酒消愁。但是有一次轮椅倒在地上,他拒绝了阿甘的好心,自己爬上轮椅,这一幕表明,丹中尉已经能够面对现实,重新思考,重新振作。真正的人生转折,发生在他信守诺言去做阿甘的大副,开始了美好的人生。   三 主要角色的社会文化隐喻
      《阿甘正传》中的主要角色都被赋予了极强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阿甘的成功预示着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回归;珍妮则代表了美国反主流思潮的没落;巴布集中体现了种族隔离取消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境况和意识形态;而丹中尉则反映了战后军人的心理和生存状态。
      1 主流价值观念的回归
      导演泽米基斯认为自己影片中的各个角色是对美国国民性的比拟处理,而阿甘无疑是诸多传统美德的集合体。当阿甘奔跑着穿越抗议种族歧视的校园,穿过越南茂密的丛林,跨越中美隔绝的屏障;当他在白宫与肯尼迪握手,在演播室与列侬侃侃而谈;当他横跨全美,尽情狂奔时,他不仅在跑过一部长达35年的美国当代史,也在代表着一代美国人对他们所走过那一段难忘历史的深长回顾和反思。在经历和见证了动荡不安的60年代和自我的70年代之后,当年那些离经叛道、离群索居的“嬉皮士”在反省中醒悟,从激进的革命分子转变为趋向传统观念的新保守主义者。美国人正在追寻曾一度迷失的传统价值瑰宝。
      2 反主流思潮的没落
      珍妮是影片中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她拥有梦想但却异常的迷茫,整天唱着乡村歌曲,穿着嬉皮士服装,参加爱情之夏,参加反战游行,吸食毒品。她一再逃避现实的生活,四处飘荡,但这所有的一切换来的只是自我的毁灭,珍妮成了反主流文化思潮的牺牲品,也成为了当年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影片通过珍妮表达了反主流文化思潮的社会负面性,更是特意安排代表主流意识的阿甘在珍妮需要的时候保护并帮助她,让她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享受了些许的宁静,正如喧嚣过后的美国人逐渐趋向理性和冷静,即保守主义思潮呼唤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和反主流文化思潮的没落。正如泽米基斯对自己影片的评论:“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它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3 种族和解问题
      影片对美国的种族和解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也集中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对种族问题的真实反应。种族歧视是美国文化中的“毒瘤”,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美国黑人为自己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影片所反映的正是美国政府倡导消除种族歧视,推进种族和解的那个时期,虽然形式上已经消除种族歧视,但事实上,在就业、日常生活等方面,在许多正式与非正式场合,仍然恶疾难除。影片开始便是阿甘和黑人女性同坐一条长凳,愉快地聊天。越战中阿甘最亲密的朋友巴布也是黑人。阿甘冒着生命危险将巴布救出,虽然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但阿甘立志完成了生前好友的遗愿。巴布妈妈富有后,还雇佣了一个白人妇女。这些都是影片对种族和解的隐喻和对种族歧视的批评,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有色人种的生存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理想。
      4 越战及其影响
      1982年11月,大批美国民众来到华盛顿的莫尔公园纪念碑前,纪念越南战争中死亡或失踪的五万七千多名美国士兵。从侵越战争遭到惨败,最后一批美军撤回的七年以后,美国人才终于正视这场不得人心的战争给自己造成的创伤。纪念活动中,来自四面八方的退伍军人回忆起那段可怕的岁月都心有余悸,他们把越战视为“一个最可怕的教训”,在这些伤残士兵心理上、身体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归国后成为新的社会问题,丹中尉就是战后军人的典型代表。他来自军事世家,家族成员都为国捐躯,把战死沙场视为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回国后,由于肢体不健全,无法找到工作,只能靠政府救济为生,整日酗酒,并且诅咒生活,怨天尤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阿甘乐观精神的带动下,丹中尉从头再来,从零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回了自我,开始了正常的生活。虽然成功了,但是这其中的艰辛和心理上的折磨是令人不堪的,这也集中体现了战后军人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福起:《影评范文点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陈静:《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3] 李一鸣:《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当代电影》,1997年第2期。
      [4] 刘晖:《当代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解读〈阿甘正传〉》,《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董力燕,女,1979—,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翻译,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阿甘正传 隐喻 社会文化 角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