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从日元挫折看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时间:2019-04-15 03:30: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全国所有省份的推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也日趋热烈,很多研究者对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有的讨论中鲜有提及“人民币国际货币化”这一概念,但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目标均依此建立。更有甚者,对当前日元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加识别,就根据所谓“日元国际化”的失败,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应汲取的经验教训。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业界和官方从未对“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定义所致。因此,有必要对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货币化”概念予以区别和澄清,从而有利于正确评价当前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并正确设定今后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的进程和目标。
      国际货币的判定标准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国际货币(International Currency)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的概念。有观点认为,所谓的国际货币是指在货币发行国以外,用于发行国的非居民与居民,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的货币;也有观点认为,国际货币一般是指在货物、服务或资产的国际交易中,用于价格表示、结算,以及私人经济主体及各国货币当局作为国际流动准备所持有的货币。
      由此,对国际货币的判定标准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能在货币发行国之外,在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中也能广泛使用的货币才属于国际货币;另一类则是很多日本学者所持有的,认为能在货币发行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国际交易中被大量使用,且价值基准职能和贮藏职能均可有效实现的货币即可称为国际货币;而不经货币发行国干预,在第三国之间也能使用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交易的国际货币,则可称之为基轴货币或是强势国际货币(Dominant International Currency)。
      对上述两种判定标准,若从国际货币的基础职能来看,如果其必须是为能满足报价货币、基准货币、媒介货币、干预货币、资产货币和储备货币这六项职能,则可在第三国之间的交易中被广泛使用,似乎是国际货币所应达到的标准。这是因为,上述六项国际货币基础职能是相互关联而非割裂的。例如,在货币当局看来,当货币市场上发生动荡时,国际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就应具有媒介货币的职能。
      注意到上述媒介货币的概念,当其能成为国际货币时,其职能就不仅限于充当私人部门的国际交易手段,还必须能充当货币交易的媒介。从历史上来看,二战后,货币交易媒介的职能已成为所有国际货币的核心职能之一。而论及货币交易媒介,则不能不考虑该货币在发行国之外的储备情况及网络外部效应(Network Externalities)问题。所谓的网络外部效应,简单来说,是指当某种商品或服务得到更多人的青睐时,其也变得更有价值,这种效应也同样适用于货币。仅从这一点来看,如果货币只能在货币发行国的居民与非居民间的跨境交易中使用,显然难以产生这种效应。据此,可以判断,能在与第三国交易中被广泛使用的货币才可称之为国际货币。事实上,虽然有多个国家的货币可以在国际交易中作为结算货币,如日元、英镑、加元和澳元等,但被广泛认为是国际货币,并大量在第三国间使用的,只有美元和欧元。
      货币的国际化与国际货币化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存在国际货币的一定标准的话,尽管这种标准目前在国际上存在争论,但还可以把使某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系列努力称之为“国际货币化”。但此概念与所谓的“货币国际化”有何差别?“货币国际化”并不同于“货币的国际货币化”,其含义应为提高本国货币在跨境交易(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中的使用份额,扩大本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此,可将所谓的“日元国际化”作为案例予以具体说明。
      日本官方在1999年日本大藏省(现“财务省”)外汇等审议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世界经济、金融情势的变化和日本的应对》报告中,明确提出,“所谓的日元国际化,就是日本在跨境及海外交易中,日元的使用份额或非居民的日元资产持有比率不断提高;具体来说,就是与国际货币制度相关的日元地位的上升,以及在经常、资本交易和外汇储备中日元比例的上升”。在这个日元国际化的定义以及整篇报告中,虽并未提及所谓“日元国际通货化”的问题,但依据该定义的内容及报告中所列示的课题,表明其在此后将开展的是日元的国际货币化探索。而且,该文中也提及,“在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情况下,与日本有极深关系的亚洲各国中,将日元作为国际货币进一步推广使用的计划是现实的”。
      但在此之前,日本大藏省曾于1984年5月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的官方报告。在这份首次论及日本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官方报告中,却仅仅指出,“日元国际化,即与国际交易相关的日元的使用和持有,正在逐步推进之中”;此报告还特别指出,“如果日元被作为国际货币被使用或持有的程度较大,与之相应地,对外汇市场、国内金融政策和国内金融制度上的影响必须进行充分考虑”。
      对照这两份文件中所谓“日元国际化”的定义和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在1999年以前所提的国际化,其含义是“对外交易中日元利用的提高”,而1999年之后,则是指日元的国际货币化。
      不可否认,“货币国际化”与“货币的国际货币化”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货币化是建立在货币的国际化基础之上,且部分国际货币化的任务也可以在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加以完成,如尽可能使更多的国家储备本国货币,在IMF争取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的地位等,但这两者不能不加以区分,这是由于两者目标和任务的不同所决定的。
      推进日元成为国际货币之路再回顾
      当前,虽然国内学术界对所谓的“日元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原因有种种分析,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出了很多建议,但由于这些分析没有辨明“货币国际化”与“货币的国际货币化”间的差别,因而所做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难免存在偏颇之处,主要体现在对目前日元国际地位的认识上。从IMF与BIS(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来看,目前日元的国际储备份额为3.88%,在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份额为19%,其无疑已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即已完成了前述的“国际化”进程。但是,由于其所占国际储备份额、国际货币市场交易份额及进出口贸易计价份额仍与美元、欧元有较大差距,因此并未被公认为是一种国际货币。当前,所谓的“日元国际化”实际上指的是“日元国际货币化”进程。   与国内众多学者认识不同,日本及国际学者认为,在1960年7月,以日本导入所谓的日元对外结算制度为标志,日元就开始了其国际化的进程,而并非始于较后的1980年代初。但总体来看,直至1980年代中期,由于担心日元的国际化会与国内的有导向的信用体系不兼容,进而扰乱国内金融秩序,日本政府一直对日元国际化持较为消极的态度。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日元的国际化是由市场的推动而并非政府有意为之。
      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真正的讨论始于1980年代初。1980年12月,日本大幅修改《外汇管理法》,放宽了内外资本流动自由程度。相对应,在这一时期,日元在国际上的储备量也从20世纪70年代的0.1%迅速增加为1987年的6.9%。当时,由于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向日本提出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并使日元国际化的要求,以达到纠正日元汇率偏低的目的。日本迫于压力,于1984年5月接受了这一要求。但当时日本大藏省对迅速的日元国际化则一直持抵制立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1999年欧元启动后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的发展势头,促使日本政府开始反省以往的日元国际化进程,提出以后的“日元国际化”应从扩大内需和日元计价进口,以及提高日元使用便利性等方面着手。
      日本政府虽采取积极态度并进行了种种努力,但目前日元在成为国际货币的道路上,特别是与欧元相比,仍停滞不前。这主要表现在日元的国际储备份额、日元国际外汇交易市场交易量份额、日元计价的日本进出口比例的增长迟缓甚至倒退(图1)。
      日元国际货币化挫折根源
      综合来看,日本政府未能准确把握当时日元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导致“国际货币化”战略制定和实施的迟滞所至,是日元国际货币化遇到重要挫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日本政府前期对日元的国际货币化意义缺乏正确认识。通过对日本官方相关文件的回顾可以发现,不仅日元国际货币化前后政策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而且在1998年之前,其对整个推进进程还充满顾虑和怀疑。这种顾虑和怀疑不可能不反映在相关政策的实施之上,如直至1997年日本才完成了对《外汇管理法》的彻底修订。
      第二,日本政府前期对日元的国际地位缺乏准确把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元的国际储备实际已经达到7%到8%的水平,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到80年代也正处于“高度成长”时期,日元如当时的德国马克一样,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初步具有了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但是,在80至90年代,日本政府却有意无意地模糊“日元国际化”这一概念,把其所谓国际化的目标仅定位于“对外交易中日元利用的提高”这一已然实现且本属于“货币国际化”范畴的议题上。日本政府这样做,有可能是因为推进日元国际货币化必须要对国内金融市场进行重大改革存在的阻力;也有可能是因为担心破坏当时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从而影响日美之间的特殊关系;更有可能是因为被动地推进日元国际货币化,造成对国际货币化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研究所致。
      第三,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货币化的基础条件缺乏有意识的营造。作为国际货币的衡量判定标准之一——国际储备份额,日元一直不能得到与其经济规模相称的地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元作为结算货币的机能与作为储备货币的机能被严格区别开来。对于成为储备货币,日本政府由于担心其会对国内金融造成冲击,曾加以回避。此外,在1980年代,日本政府已公开提倡实施“日元国际化”后,仍采取内外分断的金融改革战略,导致日本在市场开放和市场运行的国际标准化方面严重落后,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低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日元的境外使用方面,由于日本处于东亚地区,区域内各国传统上以美元进行国际交易。日本政府长期未能有意识地在与其关系密切的亚洲地区培育并建立“日元圈”,这也是日元难以在日本以外扩大使用的重要原因。
      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国际货币化
      近两百年来,英镑、美元、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的变革显示:货币的国际化或国际货币化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同样是政治问题。从日元国际货币化所遇挫折中可以看出,即使某种货币的基础条件再好,但如果缺乏政府长期、正确和全面的战略规划与引导,其也难以成为国际货币。
      因此,能否正确评估人民币当前的国际地位,是能否正确制订人民币国际货币化这一大战略的必要前提。如果简单地将当前日本与中国的金融、货币和资本市场政策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人民币当前所处的地位似乎大致与日元在1970年代中期程度相当(表1)。对所谓“日元国际化”挫折对中国应吸取教训的讨论,不能不考虑到日元与人民币处于不同发展进程这一前提。
      按照目前权威的认识,如果认为作为国际货币应具备的标准包括:较大的经济和交易规模、货币发行国存在高度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信的货币储存价值、货币发行国政治上的高度稳定和具有网络外部效应,则人民币在近期还不具备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处于提高国际影响力,即“国际化”的进程中,而并非“国际货币化”进程。即使到2015年或2020年,人民币取得SDR货币地位,也较难在短期内成为国际货币。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心任务应在于提高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份额。但是,由于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及议价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显著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如仅限于贸易项下,结算份额以及计价份额很可能在实施一段时间后,进入较长时间的平台期。因此,为不断扩大国际交易中人民币使用份额以扩大其网络外部效应,有必要逐步放开资本项下的使用范围。由于我国有2020年在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规划,可考虑将人民币跨境结算作为资本项目汇兑管制放开的试点手段,先试先行。
      为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本文认为,应充分吸取日元国际货币化的教训,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阶段,即应着手统筹考虑建立人民币国际货币化的基础,任务包括:以利率市场化为中心,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逐步开放资本项目汇兑和市场管制;培育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国内金融市场规模,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建设;促进亚洲周边国家建立“人民币圈”,对日本使日元成为东亚区域性货币的活动保持适当“警惕”。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国际货币化进程可参照欧元模式,尝试先成为区域性货币,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如图2所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推荐访问:日元 看人 国际化 路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