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汉英生态文化对比与翻译|汉英姓名语言文化的对比

    时间:2019-04-06 03:11: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翻译不仅仅是语码的转换,更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在翻译的同时,难免会遇到文化不通的现象。所以,掌握汉英文化差异,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熟练、恰当地进行文化含义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汉英生态文化差异方面展开讨论,将汉英生态文化按类划分,并且通过列举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关键词:生态;文化;对比;翻译
      
      一.汉英文化概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要靠语言来保存、传播和继承,而文化的发展又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汉英翻译既是汉英语言的转换,也是汉英双语文化的交流。汉英文化的差异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如王佐良先生指出的“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郭建忠,2003)。
      英语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 意思与“耕种”、“栽培”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160余种。最权威的是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本文将针对生态文化作简要分析。
      二.生态文化对比
      1. 地理方面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汉语中的“黔驴技穷”,“人心齐,泰山移”,“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挥金如土”等都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地域色彩。相比之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比较发达,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海洋、船和水有关的短语。如:“all at sea”, “burn one’s boats”, “sail before the wind”, “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
      2. 方位词方面
      再以方位词为例,由于中国人表达方式的习惯,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直前。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就是“from north to south”。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在英语中的说法也和汉语文化相反,分别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和“southeast”。
      3. 气候方面
      从气候上看,中国地处东半球,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暖风从东吹来。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暖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带来雨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古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卸柳斜”的诗句。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西临大西洋,东靠亚欧大陆,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4. 对动物的喜好
      不同的生态环境使得不同民族对动植物的喜好也各不相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古以来人们以牛耕为主,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的人比喻为老黄牛,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汉语说“力大如牛”,英语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讲“像牛一样勤劳”,英语是“work like a horse”。另外,狗在中西方人的心中有不同的形象。汉语中存在着“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与此相反,英美民族却视狗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如“lucky dog”, “Love me, love my dog”“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Barking dogs never bite”等等。
      5. 对植物的喜好
      以竹子为例,中国是竹子的特产,汉语中不乏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岁寒三友”松竹梅具有很高的评价,用来比喻人类高洁正直的品性。英语中的“pine”“bamboo”“plum blossom”则没有这样的意义。在英语文化中,“bamboo”是马来语外来词,是不可能产生相似的联想的。英国受气候影响多产蘑菇,因此,汉语中用来比喻新生事物大量生产和迅猛发展的成语“雨后春笋”,英语中相应的则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
      三.译例评析
      所举例子大多选自《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从整体上来说都是成功的译本,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两种译本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很多地方值得学习。
      例1.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杨译:“…Truly, ‘storm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霍译:“…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杨宪益采用了直译,使用了“storm”“warning”和“bad luck”等词语,与原文中的意象相匹配,保留了源语的文化。霍克斯舍去了原来的形象,采用意译的方法,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例2.

    推荐访问:汉英 生态 翻译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