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阅读铺垫:突破中高年段语文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语文铺垫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4-04 03:19: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美的散文,含义深刻的童话或寓言,直抒情怀的古诗词……每篇文章都有自身的重点和难点,在阅读中如何突破呢?下面举几个实例以说明如何抓住重点,作好阅读铺垫这一有效途径,来突破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一、抓住背景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有一些是年代久远的,小学生阅历少,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一个读者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状况,就会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会有误解。而了解文本写作或文本所述事件的时代背景则可以缩短和跨越时空,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语文教师应把“时代背景”的告知与处置放在适切的位置,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譬如,阅读梁晓声写的《慈母情深》一文,如果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课文中许多内容是很难理解的。像“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只需一元五角”,“母亲从兜里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旁人说的话: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一元五角这么少的钱对现在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的母亲是不是很小气?“毛票”又要疑问了,什么是毛票?毛票有什么稀罕?旁人为什么会说这样苛刻的话呢?母亲又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如此疲惫呢?还不肯耽搁一丁点时间呢?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靠“时代背景”来化解。因为《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是作者对小时候的回忆,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敬仰。梁晓声生于1949年9月,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他只有10多岁,那个时期也正是国家的困难时期,大多数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他家里也穷得叮当响。父亲是个建筑匠,整年没在家,母亲只是个裁缝,每月只有二十几元的收入,一元五角当时一家人可吃上两顿饭,谈何容易,怎能不苦干呢?只有理解了当时的背景,学生才能体会到当时的“小气”,当时母亲的艰辛,才能体会到慈母情深。再如,一些古诗词,如果不了解其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与个人情感,是无法透彻感悟那些古诗词的含义的,也无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下面摘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两段话:“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理解了这些章节才能学懂其他章节。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教师特卡琴柯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是数学。他在教方程之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及格的。”这是一种知识的扩充,是学好新知的一种知识铺垫。这两段话也可以说明,了解时代背景,也是一种知识铺垫,课前或课中作好了这种铺垫,更易于突破文本的重点和难点。
      二、抓住个性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童话、寓言、故事……这些文本都有鲜明的角色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一角色的个性,就能凸显出文章的主旨来。比如童话《小溪流的歌》主要写了小溪流不停地往前奔流,为人们推水磨的事。赞美小溪流乐于助人,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学时,只要抓住第二自然段:“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怕痒,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通过朗读感悟小溪流的顽皮;抓住两个“一边”,四个“一会儿”,还有这些动作的词语“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凸显小溪流的顽皮;再通过关联词语“有时……有时……有时……”或“时而……时而……时而……”说出小溪流的顽皮。此时,小溪流顽皮的个性就跃然纸上,眼前好像站着  一个十分贪玩的“孩子”。可是,下文一个转折,巨石阻挡不了他,枯树桩、枯草叫不住他。如此贪玩的小溪流为什么不肯停下来玩一玩呢?无疑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产生此问题。小溪流那种愿意帮人做事的大作用,教师不用言传,学生就能意会。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三、抓住对话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小学课文中有许多文本就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教学中如果抓住了人物对话中的语气、内容及神态。课文的重点、难点的把握就会变得容易多了。例如,《找骆驼》一文,只要抓住了老人与商人之间的对话,填补两人说话的神态。难点就可迎刃而解。
      例:商人赶上去( )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老人( )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商人( )回答说:“是的。”
      老人( )说:“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商人( )答道:“不错。”
      老人( )说:“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商人( )说:“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 )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 )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教学时教师出示这一组对话,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商人处于怎样的心理状况,老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心理,再根据内容填补说话的神态,进行对话练习,学生就很容易进入文本中的角色。对话过程中,尽量表现出商人着急并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有把握的心理,因为他觉得骆驼越来越有着落了。同时还要尽量表现出老人平缓而漫不经心的心理,到了关键时刻他却说不知道。最后使得蛮有把握的商人大失所望,气恼之下不得不连续反问。至此,只要教师一点拨: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商人难道没有话要问那位老人吗?学生就会代替商人连续质疑:那你怎么知道我的骆驼左脚有点跛?你又怎么知道我的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呢?那你还怎么知道我的骆驼缺了一颗牙齿呢?通过朗读,通过填补说话时的表情,通过有感情地对话,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向高潮,最后的一盆冷水犹如火上加油,同时也把故事自然而然地推向了高潮。这样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最后一段)不用教师强调和说明原因何在,学生也就全明白了。观察、分析、推理、判断都会所悟。如果没有上面的对话阅读铺垫,只抓最后一段的因果关系来空洞说教是很难起效的。
      四、抓住对比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平铺直叙的提问不利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比,可以通过设问,激起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热情,养成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有时只要抓住文本的重点与非重点内容进行对比,就能较容易地解决重难点问题。
      例如,执教《桂花雨》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就在黑板上写了“桂花”一词并让学生读。然后引入课文,问:文中写到哪两处的桂花?
      一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让学生读句子,我问他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答“香”。
      “香”——不能香飘十里,但前后十几家邻居都能闻到。
      另一处是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又让学生读句子,我问他们又感悟到什么?学生答“广”“多”“香”。
      “广”——面积之广。小山,遍地是。
      “多”——数量之多。小山,全是桂花。
      “香”——十里飘香。
      我再问:这两处桂花,你喜欢的是哪一处?
      这时学生就纷纷说喜欢杭州的桂花了。原因不言而喻,因为杭州的桂花比家乡的场面要广,数量要多,而且香气更浓,飘得更远。
      此时及时抓住母亲的感叹——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这一问就把母亲的“乡愁”自然而然地引了出来。
      然后引导思考母亲为什么会有如此重的“乡愁”呢?再去理解“摇花乐”“赠花情”就容易多了。对母亲的思乡之情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通过这样一对比,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很容易地解决了。
      文章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如果教学中只抓住重点不放,往往会钻进死胡同,越想讲清越讲不清,越想学生明白,学生就越不明白。如果暂且放一放重点内容,从非重点入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访问:铺垫 难点 语文教学 有效途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