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与理有关的名词_英语名词化的语用功能及形成理据

    时间:2019-02-03 03:27: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名词化是英语表达中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英语名词化的结构特征入手,应用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英语名词化的部分语用功能及可能的形成理据。文章认为名词化具有语篇衔接和语用预设功能;名词化是语言象似性与语言系统的运转机制相互矛盾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英语名词化 结构特征 语用功能 形成理据
      
      1.引言
      名词化(nominalization)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格外关注。名词化过程主要是把表达“过程”的动词或说明某一事件的小句加以“物化”,从而浓缩成动词性名词。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或发出者丢失了,这样所得到的名词化词组就会损失部分原有的信息,语义上可能产生歧义或模糊。但是,名词化词组却包含和浓缩了许多信息,它可能是多个命题的组合体。名词化词组由于失去了动作的参与者或发出者,在描述事件或说明事物时它显得更为客观,并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语言学各大主流学派都对名词化现象作过阐述,其中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把名词化与隐喻联系起来,认为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有力的手段。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运用语言象似性及图形―背景凸显理论对名词化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本文从名词化的结构特征入手,运用功能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试图探讨名词化的部分语用功能及可能的形成理据。
      2.名词化及结构特点
      名词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名词化可以看做是一种对语法结构和语义常规的偏离,以达到凸显之目的(胡壮麟,2000:91―103)。名词化的后果正如张权(2001)所言:动词的名词化是动作的概念化,其过程是从动作转化为动态抽象概念甚至转换为与该动作相关的人或物的过程。
      韩礼德认为语言行为首先是一种通过意义潜势表达的行为潜势,语言结构便是一定数量的功能组合。人们在交际中选择哪种语言形式是由所要实现的社会语义功能决定的。根据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理论,对一事件的表达通常涉及三种成分:过程,参与者和环境。一个概念在词汇语法层面可以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一致式(congruent)和隐喻式(incongruent)。在一致式表达中,过程由动词词组体现(属性由形容词体现),参与者由名词词组体现,环境由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名词化是将关系、环境和过程等转化为名词,把经验构建过程中非参与者转变成参与者的过程。名词化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2.1名词化结构的信息“高容性”
      名词化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高密度。由于名词化结构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名词,因而具有一般名词的特性,即可被修饰、量化、质化和类分。例如:Thi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valuable explorations of black hole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在上例中,体现过程explore的“事物”exploration被量化(由名词复数标记-s体现)、被质化(由the greatest体现)、被修饰(由valuable体现)、被类分(由black hole体现)。韩礼德将名词化的过程比喻为“打包”,原来简单的小句被打包成名词词组,或多个小句打包成一个小句。这样名词化结构的信息含量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2.2名词化结构成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经验顺序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内在的思维规律,语言形式相对于人类的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据的。名词化词组实际上是多个命题的复杂组合体(combination of packed propositions),但其构成方式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结构排列。韩礼德曾分析“those two splendid old electric trains with pantograph”的排序问题。在名词化词组各个词语的排列中,说话者从指代词语开始,然后谈论事物潜在的“识别度”较小的要素,与此同时,事物的“相关属性”却随着其“识别度”的减小而增加。具体而言,具有指示特点、数量特征、内在“相关属性”越小的词语通常排在前面,如上例中的those two;在各种表示性质特征的词语中,“相关属性”越大,排列越后,如上例中的splendid和old的顺序,其中old比splendid更能说明trains的相关属性,更具稳定性;名词化词组中紧靠中心词的修饰语一般是成员类属,如上例中的electric,其作用是使语义范畴“降格”为相应的次范畴。我国学者王寅对语言的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语言结构在某些方面会反映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和概念结构,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之间存在象似关系,如英语汉语的基本语序都是以“主―谓―宾”顺序为主,反映了人们思维上的大致顺序(王寅,2002)。名词化词组的排列顺序,是人类认知经验结构的映照。
      2.3名次化结构中的极差转移
      所谓名次化结构中的极差转移,是指名词化过程中的词类转换。Jesperson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他将英语实词的词性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名词,最重要;第二级为形容词,次之;第三级为副词。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副词修饰形容词,形容词修饰名词,此过程是一个词级上升的过程。英语实词的这种极差排列是有一定的心里现实基础的,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经验规律,即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首先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相当于名词),其次关注事物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相当于动词或形容词),最后关注其运动方式(相当于副词)。
      2.4名词化结构的语义变化
      韩礼德在论述名词化现象时说:“要指出的重要一点是,具有隐喻性的话语实际上是附加了语义维度的(an additional dimension of meaning)。”谢金荣(2006)认为名词化词组是附加的多维语义的结合体。从语法功能来看,名词的原形特征是引入参与者和支持者并对其进行配置,而动词的原形特征是表明话语中事件的发生。因而在从动词词组到名词词组的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由动词所表达的部分信息的丢失,同时行为性名词在其转换过程中也加入了某些额外信息,这就形成了名词化结构的语义复杂性。
      3.名词化的语用功能
      名词化具有多种语用功能,本文在这里主要介绍名词化的语篇衔接和语用预设功能。
      3.1名词化的语篇衔接功能
      名词化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而实现的。名词化可以压缩前句中含有动词的小句内容,从而发展一个新主位。也就是说,通过把前面的信息名词化,产生一个新的概念以充当下一步语篇继续发展的基础。在语篇中主述位推进模式是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胡壮麟(1994)提出了“主位―述位”衔接的三种基本模式。名词化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R1―T2”来实现的,即前句述位中的某个部分发展为下句中一个新的主位。例如: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aircraft carrier has now been realized.Its realization is supported with the help of another country.
      上例中,动词词组has been realized 是前小句的述位,被名词化为its realization后变成了第二小句的主位,使信息由前一小句对航空母舰建造的表述很自然地过渡到其建造是得益于另外一个国家的帮助,从而实现了信息的自然过渡,完成语篇的自然衔接。
      3.2名词化是实现语用预设的方式之一
      预设是讲话者在讲一个句子时设定听话者已知的信息,主要指那些依附于表层结构的背景信息和事实或者听话者应具有的常识。Goatly(2000)明确指出:名词化是实现预设的一种手段。程晓堂(2003)从功能语法的角度论证了名词化与语用预设,他认为名词化过程中所谓的“信息丢失”是作为语用预设而隐藏起来了。名词话之所以能够实现语用预设,主要是因为它把可能发生的“过程”变成已经存在的“物”。同时名词化也可能改变语篇中的信息分布情况,使非已知、非共有的信息变成已知或共有,从而间接地起到了语用预设的作用。例如在下面的句子中: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s policy will cause a loss of popularity.尽管没有明确说明谁对政府的政策不满,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到确实有人对政府的政策不满。也就是说,这个主语是名词化结构的句子给读者或听者预设了以下信息:There exists someone who dissatisfied with the government’s policy.总之,名词化不仅是形式上的选择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语用意义,从而实现语用预设。
      4.名词化的产生理据
      名词化现象是人类认知及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进化的结果,其产生有着深层的理据。沈家煊(2004)认为语言结构是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相互竞争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以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名词化是语言象似性和语言表达之凸显目的冲突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从语言系统的运转机制――经济平衡来进一步认识名词化的成因。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和语言所指之间存在象似性关系。认知语言学用图形―背景理论来凸显认知过程中的焦点部分。在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句子中,主语即为图形,宾语即为背景,动词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作为图形的主语和作为背景的宾语最为凸显,其他后景如状语是不凸显的(赵艳芳,2002)。名词化就是把不能凸显的“后景”置于能被凸显的主语或宾语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名词化至少部分是语言象似性和语言表达之凸显目的冲突的结果。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它的发展动因在于生活在社会团体中的“社会的人”(social man)的特殊需要。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Martinet)认为语言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具有特定结构的语言单位,而人类天生的惰性则要求在语言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语言单位的复杂程度、使用频率和信息量是互为制约的三角关系。语言单位的复杂程度和它的使用频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语言单位的使用频率制约着语言单位的信息量,单位信息量制约着它的力量消耗(复杂程度),这就是语言系统的运转平衡机制。语言系统的运转平衡机制要求语言使用者使用简洁缩略高效的表达形式来满足各种交际需要,而语言象似性带来的往往是语言表达的复杂化。人们通过名词化手段简化语言象似表达带来的繁琐,因而名词化可看成是语言象似性和语言系统的运转平衡机制相互冲突与协调的结果。
      5.结语
      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有关原理,对英语名词化从结构特点、语用功能和形成理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鉴于名词化过程的复杂性。名词化现象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名词化的转换手段、限制条件,汉语名词化与英语名词化之异同,等等,这一切都有待于语言工作者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陈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2003,(3):19-23.
      [3]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A].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寅.象似性说与任意性说的哲学基础和辩证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1-6.
      [7]谢金荣.从认知角度分析应与名词化现象[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4):120-124.
      [8]张权.英语动词化的认知结构分析[J].外国语,2001,(6):29-34.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英语 用功 名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