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视听说课程框架内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什么叫素养视觉下的课程实践

    时间:2019-01-14 03:28: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该研究旨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体系内,运用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扩充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将视觉素养和思想素养的教育融入语言课堂,实现语言与文化、素质与能力的双赢。
      【关键词】视觉素养;视听说课;英语电影;英语新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77-04
      
      一 引言兼研究意义
      
      视觉素养在人的素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视觉文化的现状使人们的阅读习惯正日益转变为基于视觉文本的阅读行为。“观看”,不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特指解读某种具象性的对象。视觉素养正是这种“有意味的看”的能力,是体现观看者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视觉鉴赏与意义解读”的修养。[1]
      全球化的现实使得批判性的视觉素养技能教育成为必要。随着携带着西方观念、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时尚、电影电视节目、偶像人物、体育运动、流行音乐等的涌入,大量的视觉信息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视觉层面上的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现实。对于即将从事跨文化工作的外语类人才来说,视觉素养的意义无疑更加重要,他们对视觉信息的理解、表述和使用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工作效率。
      所以,视觉素养的培养应当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是当代教育中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利用现有的课程框架,将视觉素养的培养与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二 文献回顾兼理论建构
      
      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2]“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这个术语是John Debes在1969年首次使用的。Debes对这个术语提供了如下定义:“视觉素养指人类通过看并同时拥有和整合其它感觉经验而培养起来的一组视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正常的人类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具有视觉素养能力的人能区分和理解在环境中遇到的视觉行为、物体及符号。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能力,我们就能够和别人交流。通过鉴赏性地运用这些能力,我们就能够理解并欣赏视觉传播的经典作品。”[3]
      张倩苇[4]援引帕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大脑是连接的而非独立的系统,在联合使用大脑时,记忆变得更容易,即当信息以言语和视觉两种形式呈现时,可改善记忆。这个理论是支撑视听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运用双重编码理论,可在教学材料中大量呈现视觉材料,提供双重编码,从而促进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可见,在语言技能课上运用视觉信息,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材料(单词、短语、句式、句意等)的理解。同样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解视觉形象而建构知识。真正具备视觉素养的人会观察、认识和表达视觉语言,并会对视觉信息进行评论,即对视觉语言传达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所以,视觉素养的培养,应该可以与语言学习、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学生的学习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语言材料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建构和视觉信息的评论。
      齐立森[5]把视觉素养分成四个层面:知识层、技术层、能力层和情感层,它又可以分解为五种能力,即意向掌握能力、视觉解读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信息表达能力。结合张倩苇[4]的论述,视觉素养的培养就是提高学生对视觉信息“阅读、解释、表述、评析、运用”的能力。这进一步表明,视觉素养的训练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没有冲突,反而能为语言表达训练和思维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
      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视觉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物质基础。学生在视听说课堂上的学习经验是一种基于英语电影、英语电视新闻和纪录片的视觉学习经验,因此,从实践上而言,基于现行课程设置框架之下的视觉素养教学是可行的。
      
      三 研究目的
      
      视觉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视觉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合理地理解、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6]但是目前,传统的视听说教学未能积极应对视觉文化的现实需求。尽管许多学生解读视觉材料有困难,视觉素养的发展仅得到有限的关注[4]。视听说的教学仍然受制于应试教育,偏重于孤立信息点的听力理解,教学方法因循于传统的简单任务式(问答、选择、复述、填空等),忽视了教学材料的视觉意义,学生和视觉材料之间缺乏认知层面上的互动,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一幅画胜过一千句话”。跨文化工作者的优秀的视觉素养有助于他们突破文字语言交流的屏障,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视觉素材,生动有效地传达信息。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调查英语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现状和问题。2.探索和改革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测试办法,使其能体现视觉素养的培养需要。3.研究视觉素养培养与语言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视觉意识比较淡漠,读图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但是,如果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测试形式上加以改变,现有的视听说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兼容视觉素养的培养,并且这样的改变不会与语言素养的培养发生冲突。
      
      四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择:本项目将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项目的实施将在自然授课的状态下进行,并且实施内容也将体现在改革后的期末测试之中,为了公平起见,各班学生均属于项目的实验和考查范围。研究结果将来自于实施过程中的观察、反思以及历史数据的对比。
      2 研究方法:本项目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即把计划中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付诸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承担了研究者和实施者两个角色,研究流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根据课时安排螺旋操作。每个步骤中都有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3.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依照行动研究法的核心步骤,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方法,将计划中的方法付诸教学实践,观察教学效果并获得学生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检测和判断,所有这些内容要循环进行。具体的研究设计包括:前期调查问卷设计、视觉材料的选择、对视觉材料的讲解和讨论、学生心得发表、改革测试方式、学生访谈、阶段总结等。
      4 研究重点:视听说课上采用的视觉文本包括英语电影、纪录片和时事新闻节目等,这些都是视觉上的显性资源。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合理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将视觉文本的隐含意义挖掘出来,并让他们用显性的方式――英语口语或书面表达――将这些意义呈现出来,从而提升他们的视觉经验。视觉文本的隐含意义包括主题含义、文化意义、美学意义和对视觉文本的批判性思考这三个方面。
      
      五 实施过程及阶段性成果
      
      1 前期调查阶段: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设计采用了结构型问卷和非结构型问卷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80份,回收69份。问卷涉及学生对视觉素养的基本意识和对自身视觉素养意识的评价、以往视听说课上的经历以及他们对未来视听说课的预期。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对视觉素养这一基本的文化素质意识淡漠(“没听说过”),超过60%的学生对自身的视觉经验评价较为消极。前期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问题的存在,验证了以往视听说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2 第一学期(英语电影)教学改革阶段:
      计划:我们选择了风格、门类各异的视觉材料(优秀电影若干部),并针对每部电影的特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教学之外的视觉素养教学活动,如主题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电影技术环节评析、电影风格欣赏、电影类比、挑错、电影的发展变迁、写影评等。这些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齐立森[5]总结的五种能力,如视觉解读能力(解读主题和人物)、情感层面上的审美鉴赏能力(鉴赏电影的风格,培养个人品味)和信息表达能力(书面和口头作业)等,通过口语实践,将视觉能力的培养与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行动:为了有效地进行上述教学活动,我们摸索、实施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任务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实验进行了“观看前教师指导 + 课堂观看 + 课后阅读(影评和教材) + 小组任务(视觉材料评析) + 成果汇报 (presentation)+ 问题讨论(Q & A)+ 延伸观看(学生课后再观看一部到两部类似的影片,影片由教师指定)”这样的教学程序。其中,小组任务(视觉材料评析)这个环节是关键,教师要根据所选影片的特点,设计视觉能力任务,使这些任务项能包括解读、鉴赏、评析等各种能力的开发。在期末测试中,我们也充分体现了视觉素养的培养目的,在笔试部分加入了40%左右的视觉素养测试题,而口试部分则是以视觉素养为重点,测试内容倾重于考察学生对影片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制作风格的理解和评述,即学生对电影的解释、表述、评析和运用。
      观察:我们观察了学生在课堂发言、心得发表和口语测试中的表现,发现他们已经能够主动地寻找资料、与他人沟通,完成教师布置的视觉素养培养任务,并将他们的思想和发现用英语加以合理的表述。这其中,不少学生的思想是非常有创新性的。
      反思:结合学期中的学生心得发表和期末的学生抽样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视觉素养的意识明显增强,并且,就电影而言,他们认为自己的品味得到了扩充,看电影的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与此同时,我们敦促学生要把视觉素养的培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比如看广告、看漫画、看动漫、看照片等,将课内的经验延伸到课外。
      同时,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较高。虽然学生对教学持肯定态度,但是他们获益的程度并不一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3 第二学期(英语新闻)教学改革阶段:
      计划:针对新闻这种视觉材料,我们着重注意提升学生的视觉经验中理性批判的成分,尤其是视觉素养中的意向掌握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和信息表达能力。因此,结合课堂上所使用的CNN新闻,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社会、历史、时事、政治背景等文化知识的储备和输入,引导学生讨论所看的视觉材料的视角、基调、画面的运用及其目的,并据此探讨这些视觉材料对受众和社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怎样才能成为清醒的、理性的受众。[7][8]
      行动:首先,新闻课上,我们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当周的新闻视频资料,强调看新闻的现实感觉,跳出了选择题框架下“注重孤立信息点”的机会主义训练模式,注重泛听,要求学生记录、复述(口头或笔头)新闻的主要内容,并取消了标准化的听力闭卷笔试,采用“课堂作业(新闻复述)累计+期末口试(视觉素养学习总结)”的形式进行测试。
      同时,我们引导学生注意新闻和纪录片制作人的观点和偏向,要求学生将美国新闻的用词、报道重点、镜头画面的处理和情感倾向与国内媒体的报道加以比较和对比,鼓励他们思考画面和文字背后的动机和新闻导向,并将他们的想法加以表述。这样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五个环节:观看和听力理解(新闻复述)――延伸阅读或观看(其他媒体同一事件的报道、或背景、后续报道)――比较和对比――批判性思考――表述。这些教学活动体现了知识层面上的输入和积累,强调了视觉解读能力和媒体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和甄别能力。
      观察:我们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充分给学生发表心得的机会。我们发现,学生对外媒新闻视觉文本非常感兴趣,对改革后的测试形式(课堂作业累计成绩+期末口试)普遍表示欢迎,并且他们积极分工协作,完成课外学习任务,并努力沟通成果。尤其让教师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对外媒中关于中国的新闻尤其重视,进行了更多的比较、对比和思考,不仅表现出了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的提高,还收获了爱国主义和使命意识等感情感层面的升华。
      反思:学生们反映,改革后视听说课让他们更加找到了当“观众”而不是当“考生”的感觉,并且视频新闻扩充了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对自己的认识,如不同的地理、景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政治目的等。部分学生还提出,视觉信息有助于他们的单词记忆,好似“过目不忘”。
      这个阶段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视频新闻的语言难度普遍感到有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视觉素养训练方面的努力。同时,由于同一篇新闻需要多次观看才能保证学生的理解,课堂教学容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学生对视觉信息是否有利于听力理解产生了分歧,部分学生人为视觉信息会干扰理解,而其他学生却认为视觉信息能促进理解。如何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还需要今后进一步探讨。
      
      六 研究的局限性
      
      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设立问题:研究准备阶段,我们计划将教改内容并入学生成绩测试,并且变革测试方式。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决定年级各平行班都将成为实验班,而没有设立对照班。这样,项目成果的评估只能建立在观察、纵向比较和行动评估之上,横向比较就缺失了。我们意识到这可能会对项目的结果的信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行动环节上的问题:尽管各平行班的教师保持了积极沟通,我们从学生反馈中发现,教师在行动环节仍然有差异,这可能导致我们的计划在某些平行班上未能充分实施。另外,在延伸观看这个环节,学生的完成情况如何保证、如何检测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因为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部分工作。还有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心得发表也存在机会不均等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我们未能及时发现。
      3 访谈效度的问题:由于各阶段末期是各班教师在班上组织抽样访谈,学生可能有言不由衷的情况。到了实施末期,我们才意识到应该请非视听说课的教师来帮我们完成这个访谈。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七 研究结论
      
      1 由于英语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未能得到有效的关注,学生的视觉能力仍处于欠开发状态。学生们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2 利用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在不干扰教学常态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测试形式的改革,可以将视觉素养的教育融入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些改革措施集中关注学生能力缺乏的方面,如文化知识、批判性思维、表达素养等方面,是对语言技能开发的延伸和补充,与基础的语言教育不会产生根本冲突。
      3 行动研究法有利于实施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四个步骤的实施中,我们改变了视听说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并对我们的做法进行了追踪评价和反思。虽然这个过程对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教师们共同研究,统一思想,注重实效,与学生共同进步,实现了教学和科研共同发展。
      4 研究成果可以向其他语言课程迁移。视觉(图像、视频)是直观的,但是也是不精确的。图像和文字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也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两者在语言和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在其他的语言课程或文化课程中,视觉素材的合理使用(如地图、照片、图表、实物等)可以简化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接受更为顺利、便捷;学生对视觉信息的精确表述反过来又会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3.
      [2] 张舒予,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5,3: 12-16.
      [3] 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
      [4] 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2,3:6-10.
      [5] 齐立森.视觉文化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启示[J].教育信息化,2006,19:17-18.
      [6] 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网:
      
      [7] Ma, Yan. Chinese-America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Web presence [J]. Serials Review, 2003, 29:179�198.
      [8] 马焰.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中国的媒体与种族[Z].中国首届国际视觉文化研讨会.2004.

    推荐访问:素养 框架内 视觉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