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融进文中去,读出自己来】 从文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时间:2019-01-11 03:27: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让学生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要去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会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才能真正迸发出来,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地读出自己来。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情感体验 “情潮”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不得不把教育的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地阐明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已知层面。另一方面,从文本角度看,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为了现在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而是为了在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既然是学习,就不是仅仅重复自己已有的思想感情和话语表达形式,而是要通过对别人的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情感的范围。《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抓住学生猎奇的心理,跳出学生已知的窠臼,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课标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用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高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阅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走进文中去,完善自我。通过阅读,学生感受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进步的执著与艰难,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更好的认识。
      一、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
      学生要有充沛的情感,敏锐的心灵感觉。也就是说要具备以下两个重要的阅读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胸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只有切入作品所塑造的生活情境,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氛围中,“情”才有一定的附着点,才能融进文中去。在阅读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或手段实现融情。
      二、阅读目标要明确
      阅读作品时要有目的性,或者说要有阅读主题,这样有利于情感专一化,便于融进文中去。如阅读鲁迅的作品中描写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有农民闰土,读书人孔乙己,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祥林嫂,等等,把这些人物的描写情节进行合理的筛选,自然产生一种无奈的同情。
      三、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
      一般的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从视觉、嗅觉和感觉等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或由外及内加以细致的描写的。在作者经过一番精雕细描之后,即进入凝视沉思状态,由此紧扣自己的情感感触点生发联想,凸显物的特性,用一关键句加以巧妙过渡,进而由物及人。如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文章《白杨礼赞》:“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最为强烈的,达到蓄势待发的状态。作者情感流动至此,在结尾处得以宣泄,水到渠成,即可谓“卒章显志”,但主旨往往是含蓄的,常让人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要适时融进文中去,要立足结尾,上挂下联,扣情析理,抓关键词,进行研析、归纳、概括读出自己的体验来。
      四、抓作品中的亮点
      一是作品的兴趣点,往往是作品的开头或结尾的段落,或是总结性的句子,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人物描写,能起到对作品中心有一定的概括作用的。如品析《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可知,“依旧”“仍”都暗指了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如《听听那冷雨》中:“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前尘隔海。古屋不再。”透过这样一些句子,学生很容易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络,读出作者在特定情景中的独特感受。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极大的触动,自身的情感也沿着作品的情感脉络一起律动。阅读课上常会有学生情感飞扬,敞开心扉,情不自禁地宣泄少年心中萌动的情感,激情四射,妙语连珠,个性张扬,自然纯真;思维活跃,笔下生辉,充满了灵动性,思辨性。如学生在读《我心归去》:“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些句子从心底迸发出来,那就很容易读懂作者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课后学生在写作乡情这类作文时,都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真实地呈现在作文里,很能打动人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真正迸发出来,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地读出自己来。

    推荐访问:读出 中去 融进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