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浅析二战德军暂缓攻击敦刻尔克的原因】敦刻尔克地图位置

    时间:2019-01-09 03:28: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目前关于二战中希特勒命令坦克军团暂缓攻击敦刻尔克的原因,中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媾和说   这种观点比较普遍,主要的依据是希特勒自己在事后的声明和他不时透露出的对英国的一种好感。希特勒在视察被打得斑斑驳驳,到处是被丢弃的书籍、照片、破鞋、枪枝、自行车及其他物品的敦刻尔克海滩时,曾对副官说:“让英国败兵回家,给家里人看看他们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都是不错的。”他还曾经对别人说,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作为一个英国人,他们的鲜血是宝贵的,不能让它流。”“无论在种族上还是在传统上,我们两个民族都相同。即使我的将领不明白这一道理,但这历来是,现在仍然是我的目标。”希特勒还曾抱怨说:“丘吉尔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纳粹德国在二战爆发之后始终没有放弃与英国媾和之意,连丘吉尔也承认,法兰西之战结束后,德国曾经向英国试探媾和。希特勒在发动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时,也需要英国的中立,在他看来,不全歼英国远征军,而让一部分英军撤回国,会有利于媾和。但是正如当时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中说的:“假如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突然停止第十九军的前进,那么敦刻尔克早就已经攻克,而且胜利的成果也非现在的所可比拟,假如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到英国远征军的全部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也就很难预料了。无论如何,像那样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胜利,也可以使外交家多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幸的很,这个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弄糟掉。”后来形势的发展印证了古德里安的话,也是媾和说没落的原因之一。
      2.保存实力说
      这是另外一种较普遍的说法,并在近年来频频出现,成为主流说法。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他(希特勒)以后所发表的理由,说因为看到弗兰德平原地区河川纵横,所以才命令我的装甲军不要冒险行动。”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由于连日下雨和英法部队打开了敦刻尔克和加莱之间沿海一带的水闸,大水淹没了周围的地面,装甲部队行动不便。同时早在德军装甲部队在法国和比利时横冲直撞的时候,希特勒就担心坦克部队过于锋芒毕露,会暴露自己的弱点,引来盟军的反攻。如果德军能够一步一步站稳脚跟,那么希特勒就会感到胜利有了保证。因此,希特勒极力保留坦克的实力,避免过早和英法联军做最后的消耗战。希特勒认为,在敦刻尔克的坦克大战是没有必要的,德军装甲军团应该到更加广阔的战场上参加更大规模的战斗,毕竟,法国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征服。因此,在他看来最后的目标是巴黎,而不是像敦刻尔克这样留不下什么印象的港口城市。如果按照希特勒的意愿,那么即使是一些英军士兵设法逃过英吉利海峡,也不过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而戈林的空军则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把英军逃走的人数降到最低。此外,也有学者指出,推动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外因――阿拉斯反击战被战后许多人忽视了。当时对阵英军的是日后在北非一举成名的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而英军只有一个坦克团和两个步兵团,人数不多,但英军有力的攻势把隆美尔打晕了头,日后人们在整理他留下的档案时,发现他断定进攻自己的是5个装甲师。虽然在反击战中打退了英军的进攻,但是隆美尔也元气大伤。他的这种不好的情况在他的上司――担任快速突击集群司令的克莱斯特看来更为糟糕,他的坦克集群已经损失过半,急需要休整,而且当时单薄的德军坦克也不是英法重型坦克的对手,因此他向希特勒请求暂时停止进攻,两人的想法相似,于是,一纸命令就下去了。再者,作为一个野心家,希特勒的目标不仅仅是西欧,“德军装甲军团应该到更加广阔的战场上参加更大规模的战斗”即说明了他对另一个国家作战上的长远考虑,果然,一年多后,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就开始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只是敦刻尔克情况出现后的一个顺水推舟的连带反应。
      3.外交策略说
      这一观点比较新,近十年才出现。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的司道旺和山东大学的牟元钧为代表。司道旺认为,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德国的战略意图,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不难看出这是希特勒尽可能地争取到英国在苏德战争中的中立又一外交伎俩,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才使他这一外交“妙笔”成为了“败笔”。他在《敦刻尔克之谜――希特勒的又一外交策略》中指出,在王朝战争中铁血首相俾斯麦采取过相似的手段:对已经战败的敌国手软,并不乘胜追击,而以相对较宽松的条约使那个暂时的敌人再度成为朋友,说明希特勒相当注重王朝战争和一战的经验教训(如避免一战时期的两线作战方案;继续采用闪电式袭击,正是继承了一战时期德国的参谋总长毛奇在与英国驻柏林大使奥多・罗索会谈中道出的“先发制人”的观点)。牟元钧也是从同样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的。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的是在对西欧作战时无后顾之忧,同样的,在他发动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时,也需要英国的中立,但是他失算了,英国没有投降,而是继续作战,在诱降英国失败后希特勒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虽后来有针对英国而制定的“海狮”计划,但可以看出它具有明显的仓促性,不具有以前德国作战所特有的明确的目的性和突击性。试想,如果说希特勒在当初以敦刻尔克事件作为见面礼诱降英国成功,使英国这“暂时的敌人再度成为朋友”的可能变为现实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种局面。
      总的看来,有关敦刻尔克事件的原因分析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从一开始的媾和说、保存实力说到外交策略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本文的突破点在于用事实说话,从德法英双方实力和战略意图的不同来说明事件的原因,其中分内外因和主次因分别探讨和叙述。
      
      参考文献:
      [1]戴维・欧文.戈林传.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翻译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7―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4][美]罗伯特・温尼克著.杨晋译.纳粹德国的兴亡(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德]瓦尔特・格里茨著.戴耀先译.德军总参谋部1650―1945.海南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暂缓 德军 浅析 尔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