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施害者还是受害者?] 受害者爱上施害者

    时间:2019-01-04 03:24: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茜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长期以来,众多学者认为她扮演着施害者的角色,是邪恶和腐败的化身,代表着腐朽堕落的美国梦的本质。但是如果从小说写作的消费社会大背景,以及黛茜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遭遇等方面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黛茜并不是施害者,相反,她是消费社会的受害者。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黛茜 消费社会 受害者
      
      菲茨杰拉德是公认的“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编年历家(Donaldson,1984:3)。黛茜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最完美的小说”(Aldridge,1951:40)――中的女主人公。她是盖茨比的“美国梦”的核心。她性格虚荣、贪图金钱享受,而且对盖茨比的死负有主要责任,因此,长期以来,在众多学者的笔下她扮演着施害者的角色。她一直被认为是邪恶和腐败的化身,“代表着腐朽堕落的‘美国梦想’的内在本质――一个虚假、空洞、毫无实际意义的幻影”。(吴建国,2002:179)
      然而,对文学的分析不能脱离作品所处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与其本人生活的时代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对黛茜这一形象的分析也应首先将她放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一大背景之中。如果我们让黛茜回归到“爵士时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她与盖茨比的爱情,以及她在婚姻上的遭遇等方面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黛茜并不是阴险恶毒的施害者,而是消费社会的弱小无助的受害者。
      一、“爵士时代”:金钱主宰的消费世界
      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菲茨杰拉德称为“爵士时代”。用他本人的原话来说:“‘爵士时代’是从1919年五一骚乱开始直到1929年10月壮烈地死亡。”(Fitzgerald,1965:9)。这十年左右的时间是美国的空前繁荣时期。随着生产流水线的推广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量的商品通过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源源不断地被送到市场。生产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美国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汽车等曾经的奢侈品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与此同时,普通工人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连一般工人也有了带薪假期。在强大的消费刺激下,整个美国社会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富裕繁荣的景象。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炫丽的时代”(Cowley,1985:53),菲茨杰拉德曾这样描述道:“‘爵士时代’凭借着各个装满金钱的加油站所提供的能源向前奔去……即使你破产了,也不必为钱而担心,因为你周围有的是钱。”(Cowley,1966:53―54)
      二十年代美国经历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秩序,而且推毁了美国人传统的道德理念和宗教信仰。一战以后在战争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美国青年突然发现自己非常迷惘,就像《人间天堂》的主人公说的那样,他们发现“所有的神都已死光,所有仗都已打完,所有的信念都已动摇”。(Fitzgerald,1920:304)
      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二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全面走向叛逆。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恪守传统的清教主义律例,不再接受宗教的约束,而是大力宣扬自由与独立,讲究个性张扬、标新立异。他们崇尚享乐,追求物质的满足。
      与此同时,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消费文化发展到了都市商业文化的阶段。一方面,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纽约、芝加哥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另一方面消费文化的观念也深入人心,“我消费故我在”的理念成了一种共识。人们的消费热情在蓬勃兴起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变得空前高涨。名车、豪宅、家电、时装等消费品成了众多美国人追逐的对象。享乐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这正如当时流行的歌词说的那样:“在平时,在闲时,我们不都在享乐吗?”(Cowley,1966:9)
      消费文化的兴起填补了美国青年因为战争而造成的思想真空,使他们找到了新的信仰。消费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要和对商品的占有欲,更重要的是,消费能给人一种心理的享受。在消费的世界里,金钱取代了上帝成了世界的主宰,消费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了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
      在这种背景下,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自然成了年轻人的目标,消费成了人们十分推崇的生活方式。同时,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像一股汹涌的洪流一样冲击着年轻人的思想,使他们在婚姻、家庭等问题上陷入了商品消费的漩涡当中,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二、盖茨比与黛茜:相爱与无奈
      盖茨比与黛茜的爱情一直被诸多批评家认为是以金钱为基础的,散发着浓浓的铜臭味。尽管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对黛茜和盖茨比的爱情描写得很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他人物的对话或回忆中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俩是真心相爱。
      从盖茨比与尼克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在一开始的时候,盖茨比深知自己这名默默无闻、一文不名的寒酸军官与黛茜这位大家闺秀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社会鸿沟,于是他用欺骗的手段占有了她,并打算“及时行乐,然后一走了之”(GG:95)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盖茨比却发现自己对黛茜的爱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他告诉尼克:“我真没法向你形容我自己发现爱上她以后感到多么惊讶……唉,我就是那样,把雄心壮志撇在一边,每一分钟都在情网里越陷越深,而且忽然之间我们什么都不在乎了。”(GG:95)
      此外,从黛茜的好友乔丹・贝克的口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黛茜对盖茨比同样是一往情深。黛茜曾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纽约与被派往前线的盖茨比告别,只是由于家人的阻止而未能实现。由此可见,盖茨比与黛茜的爱情并非像有些评论家说的那样,是空洞虚幻的“关于爱情与金钱的传统的浪漫故事”(吴建国,2002:173),而是一名穷军官与富家小姐真心相爱的故事。一段爱情原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由于盖茨比被派往海外上了前线,从此没有了音讯,而在停战后又被阴差阳错地送到了牛津,黛茜在无奈之下只好向现实低头。她嫁给了送她一串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的汤姆・布坎农,尽管她并没有真心地爱过他。
      三、婚姻中的黛茜:消费社会的受害者
      黛茜在小说中一直被视为反面角色,许多人认为她是盖茨比虚幻的美国梦的实质,她在婚姻方面的选择成了诸多学者抨击的焦点。诚然,黛茜身上有虚荣、贪图享乐的因素,但如果从消费社会的背景和黛茜的现实情况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婚姻的问题上,黛茜是消费社会的受害者。
      黛茜生活在消费社会并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美国学者John.W.Aldridge指出:“黛茜出生在这样的消费社会中,已经被社会腐蚀了。”(Aldridge,1951:50)虽然梦想得到浪漫和自由,但她无法逃避现实。身为大家闺秀,她深知金钱在物质世界的重大意义。她明白钱能满足她的物质需要,为她提供稳定的生活。因此在婚姻的问题上黛茜是非常矛盾的。她与盖茨比真心相爱,但她也很了解盖茨比的处境。她知道盖茨比无法给她较好的物质生活,况且此时盖茨比身处海外战场,能否活着回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相比之下,汤姆就不一样了。他能为黛茜提供盖茨比无法提供的东西――金钱与物质生活的稳定。汤姆出身传统的贵族家庭,继承了大笔遗产。根据菲茨杰拉德的标准,汤姆属于“社会等级中的顶层”。(Meyers,1994:2)就连盖茨比也不得不承认“他(汤姆)的身材和身价都很有分量”。(GG,95)
      所以在作出结婚的决定时,黛西经历了一番挣扎。她渴望浪漫与真爱,但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妇女的地位低得可怜,她们要服从丈夫,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所以在婚姻问题上她们没有太多的选择。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结婚时她们考虑得最多的只能是经济利益。正如学者Dalton Gross所言:“通常对妇女来说,婚姻是她们能够得到的唯一真正的事业。经济上的需要与她们是否已结婚、与谁结婚有很大关系。”(Gross,1989:111)出于现实的考虑,黛西选择了汤姆。
      黛西的婚姻并不成功。她非常清楚她与汤姆之间没有爱情可言,她嫁给汤姆只不过是为了在物质上有所依靠而已。对于这样的命运黛西也曾有过痛苦的挣扎。她在婚礼前一手拿着盖茨比的一封信,一手拿着白兰地喝得烂醉如泥。她还拿出汤姆送的订婚珍珠项链叫伴娘贝克“拿下楼去,是谁的东西就还给谁。告诉大家,黛西改变主意了”。(GG:49)但是黛西的反抗并没有使她摆脱物质的枷锁,改变她的命运。在消费社会,金钱是世界的主宰。当真爱与金钱冲突时,黛西只能忍痛割爱,放弃盖茨比,转投汤姆的怀抱。
      婚后黛西和汤姆到南太平洋度假三个月,后来去了巴黎。有了小孩后他们搬到了长岛的西卵。表面看来,婚后的黛西是甜蜜和幸福的,但是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汤姆凭借着自己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家中为所欲为。由于物质上的依赖性黛西没有任何地位,即使“人人都知道……汤姆在纽约有个女人”,(GG:15)即使连尼克都觉得“黛西应该做的事是抱着孩子跑出这座房子”,(GG:15)黛西也只能默默承受。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经济不独立,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可以说,盖茨比的再次出现终于使黛西的婚姻变得圆满起来,她与盖茨比的旧情填补了她婚姻中的感情空白。她既可以从汤姆身上得到优厚的物质生活,又可以从盖茨比身上得到情感的满足。同时,她也非常明白,靠贩卖私酒发迹的盖茨比无法让她得到稳定的社会地位。最完美的方法是从这两个人身上各取自己想要的部分。这就不难理解在盖茨比和汤姆的矛盾到了高潮,盖茨比坚持要黛西与汤姆摊牌时,她却打断了谈话,叫他们都先回家。正是在回家的路上心神不定的黛西撞死了汤姆的情妇Myrtte Wilson,最终酿成盖茨比的悲剧。
      黛西在小说中一直是一个影子人物。生活在消费社会中,黛西在经济上必须依靠丈夫才能有安全感,她的命运受到了金钱的摆布。在1924年写给Scribner出版社编辑Maxwell Perbins的信中,菲茨杰拉德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男人的书”(Turnbull,1963:173)。换言之,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女人没有任何地位,只是男人的装饰品而已。黛西虽然经过了痛苦的挣扎,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饱经世故”(GG,13),但终究无济于事。在女儿出生的时候,她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我很高兴是个女儿,而且我希望她将来是个傻瓜――这就是女孩子在这种世界上最好的出路,当一个漂亮的傻瓜。”(GG:13)
      的确,在消费社会中,女孩子最好的选择是做一个“漂亮的傻瓜”,只有漂亮女孩子才能吸引男人的注意,而只有成为傻瓜,她们才能放弃对情感的追求而甘于成为男人的玩物。黛西的这段话十分恰当地表达了她在消费社会中的处境,也充分反映了她对现实世界的绝望。
      四、结语
      可见,在金钱和物欲充斥的消费社会中,黛西无法主宰自己的爱情。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自然她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她的命运无时无刻不与消费社会的对物质享受的追逐联系在一起。对于黛西,美国学者Sarah Beebe Fryer曾经这样评论道:“她是一张复杂的需要与欲望的网络中的受害者;她应该得到更多的同情而不是指责。”(Fryer,1984:165)
      注释:
      ①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GG).下文引用原著的部分均出自该书。
      
      参考文献:
      [1]Aldridge,John W.After the Lost Generation:A Critical Study of the Writers of Two Wars.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1951.
      [2]Cowley,Malcolm.Ambulance Service.In Fitzgerald and the Jazz Age.Ed. Malcolm Cowley and Robert Cowley.New York:Scrinbers,1966.
      [3]Cowley,Malcolm.Fitzgerald:The Romance of Money.In Modern Critical Views:F.Scott Fitzgerald.Ed.Harold Bloo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5.
      [4]Donaldson,Scott,ed.Critical Essays on F.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Boston:G.K.Hall&Co.,1984.
      [5]Fitzgerald,F.Scott.Echoes of the Jazz Age.In The Crack-Up with other Pieces and Stories.England:Penguin Books Ltd.,1965.
      [6]Fitzgerald,F.Scott.This Side of Paradise.New York:Scribners,1920.
      [7]Fitzgerald,F.Scott.The Great Gatsby.Her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3.
      [8]Meyers,Jeffrey.F.Scott Fitzgerald:A Biography.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1994.
      [9]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第1版).

    推荐访问:受害者 施害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