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凄楚的意境,苦情的倾诉】苦情戏

    时间:2018-12-28 03:24: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中唐河东人,与弟中行皆以文采出名,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的同族叔。他是大历年间的进士,曾官至鸿府户曹,与卢纶、李端为诗友。今存诗十余首,尽管其存诗不多,但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听筝》,意蕴悠长,别具一格,足以代表其在文学上的价值。
      筝,弦乐器,相传在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北部时常受北方匈奴的侵扰,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领几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为了娱悦兵士,蒙恬等人造出了筝这种乐器,因此又称“秦筝”。唐宋时有十三根弦,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是一种靠十指拨动生发各种乐音的乐器。
      首联“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筝有一个长方形的音箱面,箱面上固定十三根张弦,每根张弦用一柱支撑,来回移动柱可以调节筝的音量,若需高音量,就移柱使张弦变紧,若需低音量,移柱使张弦变松即可。弹奏时,可以用手指拨弄筝弦,也可以将制作的鹿骨爪带在手指上拨弄筝弦。为避免手指受伤害,一般弹奏时都带上鹿骨爪。“抽弦”是指缓缓拨动,“促柱”是指急速拨动。那忽高忽低、玄妙无比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萦绕在诗人耳畔。诗人被这玄妙的乐音深深吸引了,已无暇顾盼眼前的美景。“听”是本诗的灵魂,是“题眼”,没有“听”就没有下面的内容,一切均由“听”字而来。
      诗人在听筝的过程中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是“无限秦人悲怨声”。秦所统治的时代,较各诸侯国纷争的时代相对稳定,但由于秦推行暴政,赋税过重,劳役过多,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可说是人怨沸腾。诗人在听筝的过程中似乎听到了“秦人悲怨声”,似乎看到了秦人遭奴役、遭欺凌的一幅幅历史画卷。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以下的颔联、颈联,是诗人对筝声展开一系列极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结果。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这筝声像春风中婀娜多姿的柳条,又像杜鹃在落英缤纷的花丛中悲鸣,借助于大胆的联想,将亭台楼阁中发出的筝声与大自然中优美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人似乎看到了“柳条在春风中轻舞”“杜鹃在花丛中悲啼”这样一幅幅画面。筝声顿时由抽象的乐音转化为鲜明具体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春风中那婀娜多姿的柳条,芬芳中那随风轻舞的落英,昔阳下那绕枝哀啼的杜鹃,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杨柳、春风、飞花、啼鸟,这些意象的巧妙结合,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与首联中“无限秦人悲怨声”相融合。
      随着乐调的起伏,诗人又产生了更为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借自然界的景物写筝声,这一联则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来描给乐音。深秋时节,万叶飘零,落木萧萧,大自然这一萧条景象无不激起人们对客居他乡的游子无限的思念之情。有白发老母对儿子的牵桂,有新婚少妇对郎君的思念,有红颜少女对情郎的期盼,有孑然老父对征人的哀叹,各种情感无不疑聚在这筝声中,那悲苦、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哭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阁楼,为丈夫远出未归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意蕴深远,使整幅画蒙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更增添了盼子思夫,愁恨凄苦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意蕴深远,令人深思:一个凄清的夜晚,一位年逾花甲的银发老母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周围看不到任何亲人,她唯一能看到的是她自己倒映在地上的身影,何等苦闷,何等孤独,怎能不使人愁断衷肠呢?一座华丽的阁楼,只有她一人,显得空荡寂寞,眺望这高悬的明月,怎不令她产生强烈的思夫之情呢?同一片大地,同一片蓝天,同一轮明月,但却无法互相倾听对方的倾诉,怎不令人苦思?这两处倘若写成“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借用暗喻这一修辞手法,并且用“谁家”、“何处”等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读者按各自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描绘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筝声之“苦”,使人耳畔仿佛不时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极“苦”,在这一背景之下,如果听者也怀有浓郁的“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使人感到“苦”之极至。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来欣赏筝音的。
      尾联“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听到筝音,本来就易引起人凄苦的情感,更何况加入几多离别之恨呢?岂不更能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洛阳就是分别之地,就是歧路口,从此一别,天涯孤旅,一南一北,两种相思,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会。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流放至江南边陲,这尾联也许是诗人有感而发吧!
      这首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了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这种哀怨与几重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渲染出了凄楚的意境,倾诉了胸中的苦情,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推荐访问:苦情 凄楚 意境 倾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