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透视新课改中的“貌合神离”现象_貌合神离小说

    时间:2018-12-27 03:28: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新理念,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理念,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从听课和自己实施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在新课改中必须克服在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讨 貌合神离
      
      一、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案例]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按照事先分工立即围在一起,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优等生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观众;有的小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
      [反思]
      “貌合”:小组讨论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神离”:(1)小组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而上述片段中的那位教师一提出问题,就立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其合作当然是低效的。(2)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合作交流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训练。教师只有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才能真正用好小组讨论的形式,真正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牵强附会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在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后,教师提出: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分数吗?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学生立即在教室里找了起来。汇报时,学生的发言很踊跃,几位学生也回答得很好,只是有点大同小异。这时,教师问:有没有同学找到和他们不同的?马上有一位学生抢着回答:把教室里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对他的回答刚作出肯定的回答,就紧接着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说法:把我们教室里的柱子从中间截成两半,每一分就是整根柱的二分之一;把日光灯管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半,每一分就是他的二分之一……因为教室里这样的二分之一实在是太多了,学生举例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反思]
      “貌合”:教师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使学生不断体会数学的价值。
      “神离”:学生说出的“平均分电视机”一例看似很有道理,但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这样去做,它体现不出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事实的。如果上述片段中教师对“平均分电视机”一例稍作肯定后,能及时指出它的不合适之处,并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必须用分数来表示的事例,就绝对不会出现后面的那些例子了。数学联系生活不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就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真正理解。
      
      三、教学手段,为之所困
      
      [案例]现在的一些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伴随着美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电脑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是把教材中的解题过程分解成几段,针对每一段提出来的,学生都能很顺利地作出回答。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教师无法在多媒体课件上进行操作,只好借助于板书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反思]
      “貌合”: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多媒体课件已其大量的视听信息以及化静为动的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益。
      “神离”:上述片段中,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与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自己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对于出现的不同的问题,教师只好尴尬地进行讲解板书。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同时要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度。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才能使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四、问题解决,画地为牢
      
      [案例]“口算乘法”的新授课中,教师出示23×2=( ),让学生试算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很多:(1)23+23=46;(2)20×2=40,3×2=6,40+6=46;(3)30×2=60,7×2=14,60-14=46……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给予了肯定,当一位学生提出书上的方法时,教师马上送上一句“你说得真好!”并及时把这种方法板书在黑板的中央。当学生所有的意见发表完后,教师问:“你觉得这里面哪种方法最好?”这时,学生一致同意书上的那种方法最好。教师面露喜色,并及时小结,这就是我们书上介绍的好的计算方法。
      [反思]
      “貌合”:对于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教师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学生的意见一一作了肯定。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潜能和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和张扬。
      “神离”:当一位学生回答出书本上的解法时,教师紧跟的那句“你说得真好!”与相应的在黑板上的板书,看似在鼓励那位学生,实际上恰恰是教师意识中“以本为本”思想的流露。教师在不自觉中强调了书本上的方法,更暗示了学生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的头脑中被教师强加了这个最优方法,所以当教师问“你觉得这里面哪种方法最好?”时,学生的意见当然是高度一致了。问题是长此以往,他们的头脑中还能闪出“创新”的火花吗?这样的教学又怎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诸多方法的讨论、分析、比较,在不断的体验中进行自我反思,并悟出其中的最优方法,进而达到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接受并应用最优方法,在思维发展得到更广、更深的同时,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推荐访问:貌合神离 透视 新课改 现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