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谦逊的理解 [中西方对“谦逊”的不同理解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时间:2018-12-26 03:30: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于礼貌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从中西方对“谦逊”的不同理解这一角度来探析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进而指导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的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
      关键词: 英民族 汉民族 谦逊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讲究礼貌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标志。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谦逊”似乎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质。例如:外国人说:“你的发型真漂亮。”中国人说:“哪里哪里。”在汉语文化中,这种答语是谦逊的典型表示,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却有时被认为是失礼的,造成语用失误。产生上述失礼和误解的症结就在于许多人不了解英汉文化“谦逊”的真正含义,对英汉民族的“谦逊”文化特性了解甚少。所以,要做到正确得体地对外交际,就必须清楚不同民族对“谦逊”的含义的理解和正确对待“谦逊”的文化特性。
      
      一、英汉民族对“谦逊”的不同理解
      
      “谦逊”在所有文化中都被视为人的美德和待人接物的要求,被看作礼貌的表现。在英文化中,人们虽然不把谦逊看成是道德的要求,却也视为礼貌的因素。Leech的礼貌原则也包含了谦逊准则。但文化不同,谦逊的含义和在礼貌行为中的功能也各不同,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条准则时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以英汉文化为例,两者之间差异极大。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频频发生,甚至文化冲突也在所难免。
      Leech(1983:132)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文化的特点所提出了礼貌原则。它包含6条准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使他人受损最小,受惠最大。(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使自身受惠最小,受损最大。(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极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5)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总地说来,Leech的礼貌原则最根本的一条是得体准则,“得体”是礼貌的根本,是建立在“惠”与“损”基础上的平衡策略。可简单概括为一条礼貌准则,即: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因此,谦逊的含义在英文化中就是“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扬。在谦逊准则所属的两条次准则(尽量少赞扬自己和尽量多贬低自己)中,重点在“尽量少赞誉自己”而不是“尽量多贬低自己”。谦逊准则与赞扬准则是一对,后者要比前者重要,即强调赞扬别人而不是贬低自己。礼貌行为中强调的是得体准则而不是谦逊准则。对谦逊准则的遵守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违背格赖斯(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当很难同时做到既“真实”又“谦逊”时,英民族就会选择不能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即在“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遵循“质量准则”而不是“礼貌原则”。谦逊准则与其他准则发生冲突时,谦逊准则必须服从其他准则。谦逊准则与一致准则发生冲突时,前者必须服从后者。例如,受到赞扬时,一般以高兴接受为礼貌;谦逊准则与慷慨准则发生冲突时,前者必须服从后者。例如,待客时的礼貌态度是充分说明自己已为接待客人花了巨大的精力,所准备的食品足够客人享受。
      而顾曰国先生(1990)结合他的导师Leech的理论,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归纳了5条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指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人与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称呼主动跟对方打招呼,在相互称呼时要遵循“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4)求同准则。说者、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当发表不同意见时,往往是“先褒后贬”,“先礼后宾”。(5)德、言、行准则。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顾先生所提出的礼貌准则,揭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汉民族文化中“谦逊”本质上与Leech提出的“谦逊”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的“谦逊”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卑己尊人”是中国特等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在汉语中,为了表示谦恭,说话一方通常会使用大量的谦词来称呼自己,而用敬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谦词和敬语是汉语谦逊的重要形式。例如,称对方的意见为“高见”,称自己的看法为“拙见”;称别人的著作为“大作”,称自己的著作为“拙作”;称别人的儿子、女儿为“令郎”、“千金”,称自己的儿子、女儿为“犬子”、“小女”等等。所以,汉文化的谦逊包括两个方面:怎样做人和怎样待人。为人要谦虚谨慎,“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然后知不足”,这些都是教导人们怎样做人的至理名言。待人要自谦尊人,用语谦逊,说话注意自己的身份,以及大量的敬语和谦辞的使用,都是人际交往中的起码要求。
      
      二、“谦逊”背后的文化差异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文化都遵从了“谦逊准则”,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的谦逊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而西方人则“尊人”不“卑己”。深层的原因就是两者的文化差异。
      1.中英谦逊差别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英文化强调突出个体性,尊崇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倡导人的个体独立性和人际利益均衡,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别人尊重自己就得自己先尊重别人,以尊重别人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英文化的“谦逊”是尽量避免自吹自擂,但不可自贬,以免造成失真。如果没完没了地自贬,就只会给人以不真诚的感觉,让人听了生厌。总是自贬,也是缺乏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英文化的人讲究的是要显示自己的才能和水平。尊重别人时不能贬低自己,照顾别人的面子时不能丢失自己的面子,否则就会失去地位的均衡。所以,礼貌标准是利益均衡和平等互尊。
      汉民族则强调做人应当谦虚谨慎,以完美的道德要求自己。成绩再大,离理想的要求还距离极远,待人再好,也不能说已经充分表达了待人之情。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中国,长期以来都强调把个人价值取向定位在实现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社会价值之中。而西方则将社会活动看作是个人价值体现和发挥个性的场合,他们强调的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心理文化环境,人们的语用也不同。比如,在受到赞扬时,东方人总是表现出自谦或自贬,总爱把成绩的取得说成是与他人分不开的,或者说“没什么”,“不行,不行”等,而美国人会喜形于色地还你一个“谢谢”。
      2.谦逊在英汉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谦逊在英文化的礼貌中并不居重要地位,中国人的谦逊却是礼貌的核心。在西方人的心目中“质和量的准则应该优于谦虚准则”,在受到别人恭维或赞扬时,他们经常比较大方地是以一句“Thank you”来接受别人的恭维或赞美,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表示接受也表明自己认同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在西方人眼里“Honesty is the policy”(诚实是上策)。一些不符合西方文化规则的“问候”、“致谢”或“恭维”、“道歉”可能被误认为很没有修养的表现或者不友好的表现或触及到隐私的行为。如: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every year?等。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谦虚准则显得比在英语文化中重要,人们极其重视“谦虚”,可以说“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当一个人受到恭维或夸奖时,我们常听到“哪里,哪里”、“过奖了”、“惭愧”、“不行”、“做得很不够”等自贬的话语,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谦虚谨慎被看成是君子之美德。而西方人会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能之辈。
      
      三、不同的“谦逊”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生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恰当地把握话语中的文化含义,而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N.Wolfson指出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情况有两种。首先,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既表现在言语中,也表现在其他社会行为中,这些差异经常导致误解;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价值体系及表达这些价值观念的不同方式通常没有被另一方很好地理解。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判断对方的行为。所以不了解对方文化常是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根源。
      在中国文化中,听话人常不顾及对方的面子,否定对方的赞誉,但对方不会因其面子受到威胁,而责怪听话人不懂礼貌,因为这是汉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贬己尊人的礼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交际仍可继续进行。反之,则被认为不够谦虚,显得无礼。美国文化中没有贬己尊人的习惯,面对赞扬,他们则欣然接受。所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首先要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对不同的或相同的语言形式及其礼貌规范,要“入国问禁,入门问俗”,使双方交际成功,避免语用失误。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中,谦逊是十分需要的。了解不同文化的谦逊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双方正确处理礼貌和诚实的关系。交际双方进行交际时,应当以诚相待,不应一味讲究毫无诚意的虚假礼貌。否则,你的真诚会被误解为虚假情意,进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谦逊态度应为:态度实事求是,尊重国际惯例和国际交往礼仪准则,了解和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既要谦虚谨慎,又要不卑不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不同民族心理理解的缺乏而造成的交际失误。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2]贾玉新.跨文化交流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王宇.言语交互性的跨文化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7]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2006.

    推荐访问:中西方 谦逊 交际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