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发言稿 > 正文

    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

    时间:2020-07-15 13:23: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1 学校概况 牡丹江医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医药院校。学校创建于 1958 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1962 年因国民经济调整改为牡丹江卫生学校,1978 年升格为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1986 年恢复为牡丹江医学院。1997 年一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2010 年被列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2 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牡丹江,占地面积 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38亿元,资产总值 6.08亿元。

     学校本科招生面向全国 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10381人。学校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等 20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 4个学科门类。其中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是省级重点专业,医学影像学是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级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和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口腔医学专业列为本科一表招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和护理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内科学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药学和外科学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和诊断学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教职工 2464 人,其中专任教师 433 名。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 105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97 人,分别占专任教师 24.25%和 22.4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252人、博士学位教师 71 人,分别占专任教师 58.20%和 16.40%;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 人、省政府特殊津贴 1 人;有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 5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120 人;有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省教学名师 2 人、省教学能手 1 人、省卫生

     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7 人;有省教学团队 2 个、省教育科学研究团队 1 个、省领军人才梯队 1 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1 个;有 100 余名教师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省级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学校建设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基地,现有 2 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抗纤维化生物治疗实验室、麻醉与危重病学实验室),2 个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组织损伤与修复实验室、肿瘤疾病防治实验室);依托学校建有黑龙江省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牡丹江市北药开发实验基地等科研平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五年,学校教师参加教材编写 230 部,其中主编教材 69 部;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46 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31 项;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8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29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8 项;发表学术论文 5489 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 272 篇。2009 年,合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 119 万册,校园网“千兆(1Gbps)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运行 3 个校级网络应用系统(教务、网络教学、办公网)、1 个学校门户网站和 42个二级网站,教研室、教室、实验室终端与学校网络中心宽带互连,实现了资源共享。

     学校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韩国建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英国贝德福德大学、菲律宾法蒂玛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秉承“立德立行、唯实唯新”的校训,弘扬“执着、爱校、求实、合作、创新、奉献”的牡医精神,坚持“人本、厚德、尚能、强技”的办学理念,突出“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医学、药学等专业毕业生 5 万余人,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医药卫生战线,大部分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临床医学专业概况 牡丹江医学院于 1958 年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经历了本科层次(牡丹江医学院1958.8-1962.9)、中专层次(牡丹江卫生学校 1962.9-1978.12)、专科层次(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 1978.12-1986.3),并于 1986 年恢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招生。临床医学专业招生面向全国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3431 人,累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总人数已达 10388 人(其中本科 7830人)。2010 年开始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五年制本科,2012 年“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临床医学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为“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省级精品课程 5 门、省教学团队 2 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1 个、省教学名师 2

     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6 人。

     学校有 8 所附属医院(2 所直属附属医院、6 所教学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总床位数 8583 张;有实习医院 28 所,总床位数 32553张。

     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初步临床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毕业生;培养农村订单定向生成为能够在基层从事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全科医学毕业生。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临床医学专业不断深化和丰富“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办学思路,形成了“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的专业特色。始终坚持医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执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养成相结合,大力实施“专业-学科-课程”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生进行“三早”教育,突出全程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大预防观念、循证医学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观念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推广形成性评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考试改革;开展 PBL、案例式、床边式、小组讨论式、临床模拟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立足龙江、服务基层、辐射全国,培养了大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特别是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二部分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情况 1 宗旨及目标 1.1 办学宗旨及目标定位 讣证标准:在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医学院校(指独立设立的医学院校和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必须依据社会对医学的期望和区域发展需要,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觃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根据医学教育标准,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及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办学宗旨和目标。

     1.1.1 办学定位 经过不断努力,把学校建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医学院校。

     学科专业定位: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适度发展与医学相关的理学、管理学、工学学科及专业。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办学形式定位: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本省,面向行业,服务基层,辐射全国。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基层的医疗、疾病控制、保健、康复、生物制药及卫生事业管理等实际工作。

     功能定位: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科研为动力,开展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北药开发、地方病治疗等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应用研究;以医疗为支撑,提高附属医院疾病诊治水平,为当地提供最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不断增强办学实力,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人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我校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医学教育、科研、医疗中心的作用。

     1.1.2 办学理念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践行“立德立行、唯实唯新”的校训,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凝练出“人本、厚德、尚能、强技”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突出我校“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

     1.1.3 发展规划

     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继续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深化和拓展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力争在同类、同层次院校中处于先进地位,部分学科领域或方向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大学功能完善、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优秀医学院校。2012 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医学院校。

     1.1.4 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初步临床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毕业生。

     五年制 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 培养目标:毕业后能够在基层从事集预防、

     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全科医学毕业生。

     在《牡丹江医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标准(2005 版)》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和专业培养目标,2014 年学校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牡丹江医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有效规范了各项教学工作,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标准。

     1.2 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讣证标准: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需通过各方面人员的讣真认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使全校师生周知。

     在确定办学宗旨和目标的过程中,学校结合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经济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在广大师生员工中进行了广泛调研,发动师生员工参与讨论,献计献策,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以多种方式学习宣传,使全校师生周知。

     上世纪 90年代,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精神,展开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形成了“立足龙江、服务地方、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进入 21 世纪,学校先后制定了“十五”、“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任务并有效实施。2006 年,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建设“具有明显办学特色和优势、功能完善、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优秀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2012 年,牡丹江医学院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医学教育发展趋势,通过召开教师、学生、管理干部等座谈会,多层次、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建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

     1.3 学术自治

     讣证标准:医学院校要依据修订本科与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根据各自的发展要求,制订课程计划及实施方案,合理觃划人员聘用和教育资源配置。

     1.3.1 依法自主办学 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制定《牡丹江医学院章程》,按章程自主办学,依法实行民主决策与管理。学校设有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对学校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进行咨询和审议。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定位,以国家特别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申报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自主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计划,下达教学任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根据现有条件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社会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学校之间的教育、文化、科研交流与合作等。实行学校-学院(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教学管理,制定、完善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开展教学工作。

     1.3.2 自主决定人员聘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学校授权人事处负责人员聘用工作。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依法自主聘用专任教师及行政人员,严格履行考试、考核、录用等相关程序。根据自主办学及发展规划要求,学校遵循科学设岗、优化结构、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基本原则,设置了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拟按照《牡丹江医学院岗位设置方案》进行人员聘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待省主管部门统一批准后实施。

     1.3.3 自主规划教育资源 学校一直坚持教学优先的原则,根据教学需求合理规划教育资源配置。教务处、资产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负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各学

     院(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安排使用。在经费使用中,教学经费预算有保障并逐年增长。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语音室、校园网及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等教育资源均能满足本科教育教学需求,并根据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办学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添置教学设备,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1.4 教育结果

     讣证标准:医学院校必须根据上述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订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并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4.1 培养要求 根据学校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如下:

     ( (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医学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树立关爱病人观念,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隐私;坚持以预防疾病发生、减轻和驱除患者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的道德责任。

     ----充分认识医患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使其充分理解和配合诊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选择合理的诊治方案,充分掌握公平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达到康复的最大效益。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始终将病人及社区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

     ----尊重同仁,增强团队意识。

     ----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 (2 )知识要求

     ----基本掌握生物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

     ----掌握人体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和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掌握健康教育、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掌握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看护的有关知识。

     ----掌握常见急症的诊断、急救处理原则。

     ----掌握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 (3 )技能要求 ----具有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和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检查的能力和较好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掌握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及常用临床操作规范。

     ----具有常见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具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合乎伦理的诊断、治疗方法的能力。

     ----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的能力。

     ----具有与同仁、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和调动其合作的能力。

     ----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有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

     的能力。

     ----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4.2 毕业及学位授予 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有效修业期内,修满规定的学分,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符合有关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规定的毕业生,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2010-2014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率达 98.87%,学士学位授予率为 98.33%。

     2 教育计划 学校坚持自身的办学宗旨和目标,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出发,不断适应医

     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征求各利益方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订了与本校实际相符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 2012 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突出“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的专业特色。健全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组织机构,实行学校-学院(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管理,确保教育计划的执行。开设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改试点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整合等方面探索,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尽可能地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 课程计划 讣证标准: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不和理解。课程计划要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及基本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戒(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1.1 课程计划的制定 长期办学实践中,临床医学专业在深化“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办学思路的基础上形成“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的专业特色,实施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养成。实施“分段式”人才培养,即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采取“3.5+1+0.5”三段式培养:三年半在校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半年基层卫生服务实践的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类专业采取“4+1”二段式培养:四年在校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实习的培养模式。

     ( (1)

     )

     制定原则 在协调好理论与实践教学、通识与专业教育、必修与选修课、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等关系的前提下,课程计划的制定坚持“三减三增”原则,即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减少必修课和限选课学时,增加任选课学时;减少

     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

     围绕目标定位,注重实用 紧密围绕《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及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学校“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及临床医学专业特色,增加基层卫生服务实践(指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实践)内容,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基层卫生服务实践时间为 2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基层卫生服务实践时间为半年。

     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适当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尤其增加拓展教育模块的素质教育任选课,为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注重学生分析批判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整体优化 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就业需要和以实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上的优化,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本科层次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主干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置,专业课改变了知识面窄和内容陈旧的问题,抓住实现专业训练的最基本的核心部分。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设置教学改革试点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以往“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系统为中心”和“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优化专业基础课实验,完善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为主的

     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开放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强化实训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加大实际操作力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 三早” 教育实践 注重素质培养,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教育实践。为使医学生早期树立专业意识,提前为低年级医学生创造接触临床一线的环境及条件,如开展假期医院实践、参观附属医院与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志愿导诊”等活动;开展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 (2 )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学校依据人才需求及教学运行中各方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出台《牡丹江医学院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教育计划的原则性意见》,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各专业负责人及所属教学单位通过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代表和用人单位等利益方对课程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制订课程计划初稿交教务处。教务处通过专题研讨会和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征求教育专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校外行业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的意见,为科学修订提供依据。经反复论证修改,形成了课程计划,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经校长办公会批准后执行。

     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将课程计划印发给师生员工,并在教务处网站上公布,供师生和家长查询使用,做到课程计划周知与理解。为保证课程计划的实施,组织各教学单位、教研室(实验室)同步修订 2012 版课程教学大纲。

     2.1.2 课程的设置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临床医学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图 2-1)。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含专业基础课)和拓展教育(含素质教育课程、“三早”教育实践等)三大教育模块构成,共包括 9

     大课程群,具体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群、自然科学课程群、生物医学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公共卫生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科学方法教育课程群、公共课程群和素质教育课程群。每个课程群中均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两部分。

     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课程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表 2-1)。必修和限选课程设置总计 3574 学时,其中,必修课程 3276学时,占总学时的 92.0%,限选课程总计 298 学时,占总学时的 8.0%。

     任选课总计 37 门,共 700 学时。其中,专业教育任选课 12 门,218 学时,学生需修满 3 学分;素质教育课 25 门,482 学时(校内任选课 9 门,162 学时;跨校任选课 16 门,320学时)。同时,拓展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需修满 3 学分,包括“三早”教育实践、文体活动和素质教育课程三个板块。

      图 2-1

     临床医学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表 2-1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类别与学时比例分配表 课程 性质 课 程 类 别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占总学时 比例(%)

     学分 课程 门数 必 修 课 通 识 教 育 1

      % 58.5 15 专业教育 专业基础课 1

      % 59 18 专业课 1162 770 392 33% 65 18 合

     计 3276 2190 1086 92% 182.5 51 选 修 课 专业教育 限选课 298 272 26 8% 17.5 14 任选课 218 218

     12

     拓展教育 素质教育课 482 482

     25 合

     计 998 972 26

      51 合计(不含任选课、素质教育课)

     3574 2462 1112 100% 200 65 2.1.3 实验课程整合改革 为落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展了生物医学课程之间、生物医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2012 年开始了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并以整合实验课程为目标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开设的整合实验课程包括:

     ( (1 )机能学实验 1998 年学校率先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成为机能学实验课程,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设并编写出版《机能学实验》教材,总课时为 56 学时,在第 5 学期开设。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机能学实验改革项目曾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机能学实验教学团队于 2010年被授予“省教学团队”称号。

     ( (2 )生物技术实验 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四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编写出版《生物技术实验》教材,总课时为 56 学时,在第 4 学期开设。2011 年“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子生物学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均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2009 年“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项目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4 )形态学实验 把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两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形态学实验。2011 年

     “本科生病理学创新实验的探索”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5)

     )

     专业 岗位综合技能训练 为加强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结合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的要求,将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的临床操作技能,整合成临床专业岗位技能综合训练课程,68学时,第 8学期开设。课程内容包括规范的医疗行为、临床思维、临床沟通能力、临床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等,并编写出版《临床综合技能操作规范》,配合专业课的教学进程进行同步教学。

     2.1.4 理论课程整合改革 ( (1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 为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培养,深入推进学校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为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积累经验,奠定基础。2012年底,学校筹备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教改班),组织专家制定教改班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制定了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教改班的政策和措施。基础医学院从一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 2个自然班编成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班;临床医学院按自愿申请和择优选拔相结合原则从四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抽取 36人编成临床医学课程教改班。

     在教学模式上,将“以学科为主”转变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疾病为中心”;在内容整合上,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分别进行整合,形成系统模块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小班、小组等方式开展教学,在每一系统模块中实施 PBL、案例式等教学;在能力培养上,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评价考核方式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运用笔试、技能操作等方法进行考核。

     教改班打破传统教研室运行模式,实行系统模块制。按系统模块组织教材、讲义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引导教师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探索教学新

     途径和新方法;教改班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理论总学时数从普通班的 2190 学时,减至 2156 学时;实践内容学时从普通班的 1086 学时,增至 1194 为学时。

     基础 医学 课程 整合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重组,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进行了器官系统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由原来的 396学时整合为 364 学时。其中导论 46 学时,占 12.6%;各论 186学时,占 51.1%,各论涵盖了人体的十大系统——呼吸系统 6%、泌尿系统 7.7%、循环系统 9.9%、运动系统 2.8%、生殖系统 2.8%、消化系统 7.1%、内分泌系统 3.8%、神经系统 8.2%、感官系统和免疫系统 2.8%;实验课程 96 学时,占26.4%;PBL 课程 36 学时,占 9.9%(图 2-2)。

     图 2-2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后各系统比例 临床 医学 课程 整合 :“以器官系统疾病为基础”的课程重组,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包括九大模块的新的临床课程体系(图2-3):呼吸系统疾病 76 学时(13.1%)、消化系统疾病 126 学时(21.6%)、心血管系统疾病 66 学时(11.3%)、血液系统疾病(含风湿遗传免疫性疾病)52 学时(8.9%)、泌尿系统疾病(含男性生殖系统疾病)60 学时(10.3%)、神经系统疾病 78 学时(13.5%)、内分泌系统疾病(含代谢性疾病)44 学时(7.6%)、运动系统疾病 52学时(8.9%)以及儿科学基础(含新生儿疾病与小儿感染性疾病)28 学时(4.8%)。

      图 2-3

     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后各系统比例 ( (2 )生物医学“ 四课一体” 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 2014 年 4 月召开了生物医学“四课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确定了生物医学“四课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即将生物医学“四课一体”教学模式做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延伸,以某一交叉知识点为切入点,以细胞生物学中细胞及亚细胞结构为主线,从其形态结构、生化组成、新陈代谢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将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知识贯穿其中,并在各自的教学中遥相呼应、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突出中心,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能力。

     2.1.5 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 课程计划 2010 年学校开始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五年制本科。根据农村卫生工作需要,大力推进“二为”办学思路,确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采取“3.5+1+0.5”三段式培养,即三年半理论学习,一年三级甲等医院实践,半年基层医院实践的培养模式。加强全科医学及基层急救、预防、保健、康复等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2012 年“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用性,强调疾病的预防和

     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增加基层卫生服务实践时间(社区医疗、基层医院、卫生防疫)和开设临床专业岗位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一步减少理论课学时比例,加大实践课学时比例;全科医学课程涵盖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康复、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急诊急救。增加中医药在社区常见病症中的应用,单独开设妇产科学与计划生育、社区护理等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包括卫生学、卫生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三门课程。卫生学涵盖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少儿卫生学五个学科的内容。通过以上培养模式的调整将会加强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学生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

     2.1.6 教材建设 学校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制订《牡丹江医学院教材版本选用及编写教材的规定》、《牡丹江医学院教材采购管理办法》等教材管理制度。各理论课教材均优先选用最新版权威教材,包括“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负责对学校自编和申报出版的教材进行审核批准。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一直选用规划教材供教学使用,全部课程中规划教材的使用比例达 79.4%。

     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0-2014年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教材 230 部,其中主编教材 69 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 70 部,其中主编 11 部,副主编 13 部,编者 46 部。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合作,组织编写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系列“高等学校改革创新特色教材”。临床医学院组织编写了《临床综合技能操作规范》、《外科手术学实验与学习指导》、《诊断学实验与学习指导》3 部特色教材;医学影像学院计划编写 15 部专业特色实验教材,其中有 14 部已经出版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的整合课程教材已经第 2 次校内出版印刷。

     为充分发挥优质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支持和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的教材,

     2014 年底启动牡丹江医学院校级精品教材评选工作,评选出“十二五”校级精品教材 10 部。

     2014 年,学校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成为首批“中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应用阶段的参与者,将有助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实现,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2.2 教学方法 讣证标准: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不协作意识的养成。

     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 PBL、案例式、床边式、小组讨论式、临床模拟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图 2-4),注重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图 2-4

     临床医学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 ( (1 )PBL 教学法 在开展 PBL 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机制,聘请校外专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床边教 学法 临 床 模 拟教学法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案例式 教学法 PBL 教学法 网络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家和校内 PBL 培训教师在校内以及教学医院开展多次 PBL 教学法培训,培训合格者具备 PBL 教学资质并颁发 PBL 教学法培训证。经过系统学习培训,组织 PBL教学团队编写 PBL 教学案例 40 个。目前主要在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班和病理生理学的课程教学中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全面开展 PBL 教学,平均每个学生接受2~3 次 PBL 教学法训练。

     ( (2 )案例式教学法 学校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法,取得显著成效,案例式教学法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特色。2012年,思政部在思政理论授课中寻找思政理论和医学专业的契合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医学生容易接受的经典案例,将每个老师搜集的案例汇集制作成了《思政部医学案例汇编》,开展案例式教学,从医学角度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将思政理论和医学专业有机的融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其他各个教学单位相继开展了案例式教学的探讨,参加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教材的编写,在部分课程中使用案例版教材。为全面推广案例式教学,2014 年初学校下发了《关于编制案例集锦的通知》,现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51门必修课程中,有24门课程编制了课程教学案例集,在课程教学中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 (3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典型内容,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授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医学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课程设置中设立讨论课学时 4~8h,针对课程典型内容采取按自然班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临床医学课程的小组讨论式教学主要在 2010 和 2011 级临床医学专业(含教改试点班)内科学、妇产科学和神经病学课程中部分内容中开展。

     ( (4 )临床模拟教学法 充分利用学校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各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资源,利用综合模拟病人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开展仿真模拟临床教学、组织临床技

     能规范化培训,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专科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2013年学校出台了《牡丹江医学院标准化病人(SP)培训方案》,并编写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16种疾病 20个病例脚本,用于培训标准化病人。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景的教学。运用标准化病人(SP)对学生进行临床能力培养,更接近于临床实际,更有效地评估受试者实践能力水平。

     ( (5 )床边教学法 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在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的见习、实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管床、教师示教、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病历书写、观摩和实践诊疗操作等方式教学。

     ( (6 )网络辅助教学 学校建有“清华教育在线 THEOL”网络教学平台、“考易”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智慧树”课程运行平台、学科网站、精品共享课程网站、数码互动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全面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现学校配备 CAI 实验室 6 个、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 8 个、虚拟仿真实验室 2 个、临床思维虚拟训练系统 1 个,并全部组建成局域网。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库、医学教学素材库、精品课程及优秀课件展示平台等,实现了在线学习、辅导答疑、问题讨论、课外作业、课外训练等网络辅助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 (7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起集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自主化、个性化和立体化的外语学习。本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新生入学时组织英语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 A 和 B 两个层次,实行因材施教。问卷调查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学生对教学改革的

     满意度 A 班为 94.7%,B 班为 93.6%,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 科学方法教育 讣证标准: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 (1 )科学方法教育课程设置 必修课程开设循证医学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开设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任选课开设医学论文写作。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查阅文献资料,初步掌握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及其设计原理,初步掌握医学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循证医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临床决策意识的形成。

     ( (2 )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创新性实验项目、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和学术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校通过设置实验室开放项目 19 项、开展以训练学生科研能力为目的创新性实验项目 13项,申报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 127 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81 项等多种举措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科研方法提供了平台,所有项目均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完成。

     2.4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参照标准: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课程。

     必修与限选课程总计 268 学时,占总学时 7.5%,理论占 67.2%,实践占 32.8%。按照国家规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 5 门必修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采取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活动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中坚持“教学形式多元化、学生参与多量化”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中始终贯穿宣扬先进事迹、抵制不文明现象等教育学生树立高尚医德,配合理论教学开展“历史小剧场”排演、“经典原著宣读”、“哲学视角”及“生死观教育”专题讨论等主题实践活动,开设“学而讲坛”第二课堂等,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

     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在 2012年和 2014 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教社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奖赛中,学校 5 位教师获奖。“培养 90 后医学人文情怀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在黑龙江省高教学会第二十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二等奖。

     2.5 公共与自然科学课程 讣证标准: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

     必修与限选课程总计 806 学时,占总学时 22.6%。主要开设公共课程包括体育、公共外语、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自然科学课程包括医学物理学、高等数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课程。

     2.6 生物医学课程 讣证标准:课程计划...

    推荐访问:牡丹江 医学院 自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