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1-07-08 04:01: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经典理论,目前主要有规模经济分析、R&D分析、人力资本配置分析、劳动市场波动性和弹性分析等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新进展和发展前景展望,使比较优势理论与时俱进。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路径;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107-03
      
      一、前言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它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在产品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成本或者机会成本衡量。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特例,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优势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相似,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也是因为相对价格的不同,只是这种相对价格不是由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的不同所产生的,而是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所产生的相对价格优势。新贸易理论则是从规模经济等新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这种新的贸易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贸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分工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现状,从而找到该理论的发展前景,试图以新的研究视角来解释新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
      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李嘉图认为,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在生产该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许多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就是该理论里仅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因此,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该理论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时就会产生困难。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发展了李嘉图理论。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使得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导致两种结果: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而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考虑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就能够解决难题。这些研究者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上述改进基本是有效的。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条件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并且,两个方向的发展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一,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按照规模收益递增理论,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者偶然的原因而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来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第二,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技术可获得性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对于前者,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但是由于随机性,开发出来的具体技术也具有差异;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可能专业化地开发不同产品或产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因此,两个国家的技术能力相同并不意味着两者开发出来的最终产品相同。这样,两个技术能力相同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的可能性。对于后者,其研究结果是产生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新的技术和产品一般是在发达国家首先开发成功的。当产品和技术趋向成熟并进入标准化阶段时,产品的生产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与产品和技术的这种生命周期相适应,国际贸易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产品,然后则改变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成熟的和标准化的产品。
      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国际贸易应当主要在要素禀赋结构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进行。然而,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表明,要素禀赋结构相似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反而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份额。这样,贸易理论就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于是,新的贸易现象又导致了新的贸易理论的产生。新贸易理论,包括其对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技术可获得性的分析、分工和专业化与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之间关系的讨论、不同国家之间市场需求差异的分析等,为国际贸易的这种新的发展动向提供了解释。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克鲁格曼等人的规模经济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兴起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发展。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1985)。他们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他们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而许多情况下,它是先天获得(内生)的。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一国在某些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要素禀赋差异和“外部经济”是内生比较优势的源泉(见表1)。
      克鲁格曼虽然强调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过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中,生产率落后的国家同样能够保持国际贸易平衡,因为决定贸易的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实际上,克鲁格曼在更早时候(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赫而普曼等人对R&D的分析
      格鲁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R&D)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1989,1990)。他们将原来盛行的对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创建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通过R&D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在模型中,公司引进新产品会发生资源成本;前瞻性的生产者引导R&D进入具有获利机会的市场;新产品不完全代替老产品,并且当更多的商品可买到时,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会跨期演进;贸易有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的,前者受制于R&D支出,后者受制于资源禀赋;国际资本流动用来为R&D融资,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出现。
      早期的动态研究(Krugman,1979;Dollar,1986等)对贸易均衡的稳态性质作出了有意义的分析,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产品创新率的经济因素,从而使分析不够完全。而格鲁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R&D激励和R&D活动的资源要求。资源通过分配到R&D部门,会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然后就会形成沿着贸易均衡动态路径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会导致比较优势的发展。

    推荐访问:比较优势 理论 研究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