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习近平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思维

    时间:2021-07-05 04: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相关论述贯通中外,纵横古今,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结合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对政治制度的探索阐明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阐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联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评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担当,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在世情、党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新时期,全面认识贯穿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历史思维,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思维;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3-0017-03
      历史思维,就是把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将历史思维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在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相关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的历程;高度评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深刻分析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为新时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深入中国近现代史阐明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中华民族苦难和血泪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结合近现代历史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引起广泛关注。他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深刻总结近代以來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历史地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结合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某一阶级或政党特殊意志的体现,而是历史经过一次次艰难探索后的最终选择,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智慧。
      (一)联系议会民主制的失败阐释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的讲话通篇充溢着历史感,在解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他首先阐明了这一制度的历史定位。他指出:“近代以来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始终是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课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中国人民为解决这一课题给出的答案,而得到这一答案之前,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旧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习近平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探索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孙中山的成功与失败,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历史演进,深刻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照搬西方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和议会民主制的政权形式必然失败的一般规律,促使更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形式,这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局部地区的尝试。习近平正是运用历史思维,从历史深处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会民主制度在中国失败后,历史的郑重选择。
      (二)立足中国共产党的探索阐释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回答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一历史课题的责任落在共产党人的肩上。但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共产党的选择,它也是经过历史的反复实践摸索确立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建立新型的人民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借鉴或创造了各种政权形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劳工专政政权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与之相适应的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这些政治实践有符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的制度形式,也有在后来被证明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试错,它们的发展壮大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确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得出一个历史性结论:“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关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政权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历史深处说明,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必然选择。
      二、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
      历史思维不仅表现为尊重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尊重历史联系,同时也表现为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历史实际。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的‘飞来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总书记立足国情,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多年发展史,结合改革开放近4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证了这一制度的适应性和优越性,渗透着历史思维的理性。

    推荐访问:思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习近平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