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接受机制探析

    时间:2021-06-26 16:0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机制研究,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科学化和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通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与大学生接受的价值契合、视野融合和情感耦合,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机制。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质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
      【作者简介】冯达成,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教授,广西南宁530003;黄光云,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219-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体系输导,是落实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战略要求和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价值目标和现实意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行为习惯。这一目标有赖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的有效接受予以实现。
      接受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受传者对传授者通过一定媒介而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的反映、理解、选择、整合、接纳、认可并自觉践行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对教育者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纳,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并外化践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活动,其任务不只是达到某种认知结果,更要解决受教育者信与不信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结构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天然地“自在”,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不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人心,成为大学生行为的思想指导,还必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掌握群众”。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及其接受机制。是“贯穿全过程”科学化和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结构,接受主体(大学生)与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极关系的连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活动运行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适形式,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的接受机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的动力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会有不同的接受态度以及不同的接受程度。这是由大学生接受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身需要驱动下进行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是促使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需要是个体在现实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一旦被主体所意识。就以动机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核心,是受教育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动力源和方向标,它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接受对象的认知态度和选择倾向。受教育者通过认识和实践,将自我对象化与社会及教育要求进行比较、评价而产生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和目标追求,并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调节主体自身状态,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欲求即接受动机,引发接受行为。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或意义需要,构成人的需要体系。物质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存和满足人的享受。意义追求则是以发展人的能力、完善和升华人性、实现人生价值为内在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需要的强度逐步弱化,而精神需要或意义需要则日益成为人们的主要关切。人为改变和超越个体的现实存在,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会自觉寻找理论的支持,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心灵的充实,这个需要构成个体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为独立的动物”。每个人又都有维护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社会整体性需要。并希望从社会中获得理解、信任、支持、尊重、归属、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当个体通过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价值评价导向获得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产生这种与社会期望和要求相适应的社会性需要,从而就形成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外在动力。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他们社会生活的结果,也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追求的意义所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的加工机制。人总是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来把握未知的世界。接受客体只有通过认知图式的加工作用才能被主体接受。所谓认知图式。即认识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包括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感知模式、认知定势等。认知图式是主体了解和判断对象的依据,认知图式不同,接受主体选择、设定接受客体的范围以及接受的深度、广度、方向就不同。

    推荐访问:探析 贯穿 全过程 机制 核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