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呼啸山庄》中的道德观和批评观

    时间:2021-06-15 20:01: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小说《呼啸山庄》通过描写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以及男主人公展开的一系列疯狂残酷的报复行为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爱恨交织”的世俗道德原生图。在主人公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在主人公形象的寓意上、在小说的结构和主题上、在对妇女婚姻观的描写上,《呼啸山庄》无不透露着先进的、与世界同步的原生态道德观和批评观。
      关键词:《呼啸山庄》 道德观 批评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当爱与恨达到极致时,这种理想境界便形成了一部比《简·爱》更加伟大的小说,也形成了一位比夏洛蒂更加伟大的诗人,这部小说便是《呼啸山庄》,这位诗人便是艾米莉·勃朗特。”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其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中写尽人间爱恨百态,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完全脱离现实主义的小说,它的内容无法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有些专家甚至指出这部小说中根本没有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是一本无趣的作品。在《呼啸山庄》小说出版后,许多评论家都在抨击小说中“丝毫不见对社会问题的关心,根本毫无社会道德观和批评观可言”。事实上,这些批评家们只是关注了《呼啸山庄》的表面内容,而没能够把握住小说的深层次内容,与他们的观点相反,《呼啸山庄》的内容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社会道德寓意和社会批评,而且比同时代作品更具有深层性的道德和社会批判。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小说进行阐述,以此来佐证小说中无处不在的道德观和批评观。
      二 对希斯克利夫思想演变过程进行的反思
      首先,小说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从小举目无亲,出生贫寒,饱受家庭其他成员的谩骂与嘲笑,这些造成他心理极度的压抑和期待报复的仇恨。因此,当他失去了奔向上流社会的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名利和财富后,开始向曾经对他不好的人展开疯狂的报复,从这些残酷复仇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扭曲的道德观。当他遭遇社会的不公平待遇时,他的道德观并没有沦丧,还具有善良的天性,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饱受摧残的经受打击的可怜青年形象,此刻作者对其抱有的更多是一种同情态度;而当他从穷人转变为富人后,其道德观也已经发生转变,此刻作者更多的是在其疯狂报复后的一种批评反思,一种对人性遭受命运摧残的反思。
      其次,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拐跑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并对她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使她客死他乡;对待自己的儿子,他也是残酷至极的,他强迫儿子和凯茜结婚,这也是他的儿子遭受摧残并最终送命的直接原因;亨德雷家的财产只是他狡猾窃取的一方面,在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后,他将原来山庄的主人哈雷顿当成一名“仆役”在家中使唤,对其是虐待加欺辱。而在他将所有仇恨都宣泄完后,他最后渐渐放下仇恨,放弃报复。我们如何从主人公的这一系列疯狂复仇而又突然放弃报复的种种举动,来解读作者的道德观念和批评观念呢?这是导人向善的生态批判主义的完美体现,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正是这个意思。
      三 从社会背景、小说结构看作品的道德观和批评观
      艾米莉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大量财富创造和工场资金被创造的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充满机遇的,也是物质化、拜金化的。在作品中,艾米莉对当时的整个社会的道德观点进行批判,她以一个为了复仇而冲昏头脑的疯狂复仇者形象向人们赤裸裸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低下以及一些社会问题。希斯克利夫从小被世界所遗弃,此后社会又将他玩弄,于是久历风霜的他从一个受压迫者转变为一个残酷的复仇者,这是资产阶级文明对人类改造的结果。作者站在下等人的立场上,用贫富差距来进行道德观的宣扬,来侧面宣扬上流社会道德观的卑下以及用批判主义色彩对上流社会人们的思想进行丑化。小说前三章从扭曲树干在暴风中飘荡,洛克伍德的山庄有感见闻以及他在山庄中做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梦境来阐述“人性是冷漠的”这个观点;第四章则一改前文叙事方式,以倒叙的口吻来追忆三十年前的往事,“人性堕落”由此拉开;最后四章着重描写哈雷顿和凯茜的爱情故事,从这些爱情故事,可以看出作者是希望人性返回本真的,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人性的复苏”。这些章节的描述是循序渐进的,而对道德观的宣扬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同情,而后批判,最后是对人性复苏的赞赏。这些是道德上一个发泄与倾诉的过程,也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人性的扭曲”。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被社会所丢弃的孤儿,老恩肖见其可怜,收养了他,家庭里面其他人对这种行为是不理解的,认为这是在“广泛散播爱意”,而凯瑟琳却看上了这个男人,两人朝夕相处坠入爱河,将彼此看得比各自的性命还要重要。但这一切在凯瑟琳和埃德加在一起后结束了,希斯克利夫受到了这辈子最致命的打击,这种打击可以说将他击溃。于是,他不得不出走,闯荡世界。他凭借自己的拼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名利与地位,除了爱情。于是,他开始拼命地追去曾经的真爱,凯瑟琳在感情的激烈碰撞和冲突摧残下变得日渐虚弱,精神上的摧残加剧了她的痛苦,身体状况每日俱下,终于在生下凯茜后,带着遗憾与悲伤撒手人寰。那么希斯克利夫又如何呢?在报完仇后,他愈发觉得精神上的虚空,整天精神恍惚,终于带着悔恨和痛苦离开人世,在死后还奢望和自己心爱的人在地府里重聚,待到来世,再续前缘。此处,《呼啸山庄》的悲剧氛围被点燃到极致。从整篇小说来看,尽管作品重要描绘了人性堕落,但实际上,作家所要表现的是正义善良的“大爱”道德观念,批判的是那个充满仇恨、充满复仇的世界。正义的、充满爱意的道德观终将打败仇恨!
      四 从主要人物形象看小说的道德观和批评观
      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者在用极其深刻与耐人寻味的语言对他们进行描绘时,也在间接描绘着当时社会所体现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们的批评观。
      从主要人物描写分析,我们可以领悟到作品所暗示的内涵寓意。希斯克利夫的名字是由heath(长满灌木的荒原)和cliff(悬崖)两个词构成的,此等寓意,不要多说,是狂野的大自然的完美体现。其他人物如凯瑟琳、凯茜和哈雷顿、埃德加、亨德雷等,他们则属于花径、田园这些自然景观。从这些名字的寓意中,我们可以明显察觉到作者在向我们揭示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观,什么才是丑陋的、不应当存在的道德观。纵观整部作品,作者的世界是由两个方面组成,一面是荒原、风暴、岩石和黑夜的代表,这些象征着狂野但不失本真的原始道德观念;另一面则是田园、阳光、花径这些看似柔和温暖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暖意,其实是虚伪的、萎靡的,是人性的阴暗面,是应该批判的。艾米莉在希斯克利夫身上赋予矛盾和冲突,将风暴和荒原赋予了主人公,她以批判的角度向我们揭示萎靡的、虚伪的力量终究无法战胜野性的荒原生命力。埃德加、伊莎贝拉和小林顿在希斯克利夫面前永远无法反抗,永远只能萎靡无力,直到等待死亡。与此相反,野性的生命却可以在相互认识中深化自己的善恶价值观念,如哈雷顿和凯茜由相互敌视到结成连理,正是由于彼此在对方身上看到人性的闪光点,希斯克利夫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凯瑟琳的气息,也找回了本真的自我。

    推荐访问:道德观 呼啸 山庄 批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