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永远不忘王安溟老馆长

    时间:2021-06-06 12:01: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81年,德高望重的平陆县文化局老局长王安溟,当选为政协平陆县委员会副主席,连任三届(第一至第三届)。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很少有人称呼他“王主席”;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大家都还习惯以他在文化馆的职务“王馆长”相称。他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大家也觉得这样称呼显得随和亲近。
      我在1972年从运城师范到地区从事文化工作,就和王安溟熟悉。1984年起又从事侨务、外事工作,不久又调到省城任职,仍然不断与王安溟打交道。我们由同行变成朋友,之间的情谊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直维持未减。我也一直称呼他“王馆长”,多年来未曾改口。
      贫困山区文化建设的“拓荒牛”
      王安溟是山西绛县人,1924年出生于原籍。1951年9月自干校毕业,分配到平陆山区工作,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文化局副局长、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乡日久亦故乡”。他从踏上平陆县土地那一刻开始,就一心一意工作,全心全意奉献,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平陆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称,境内有268座山、70多个滩、24个塬、3195条沟。在“开门见山,出门爬坡”的艰苦环境中,要活跃山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从担任文化馆副馆长开始,思想上就明确树立“工作重点主要在农村、在基层”的观念。不管是赤日如火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严冬,他和馆内同志都坚持不懈步行下乡,跑遍了全县14个公社、222个大队,广泛接触群众,走访串联文艺骨干。日久天长,他练就了一双日行百里的“铁脚板”,成为文化馆的“走路冠军”。由于经常下乡,与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群众的冷暖喜好,文化骨干姓啥名啥,乃至大队俱乐部里有多少册图书、有几件乐器,他和同事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内抓业务干部,外抓业余骨干” ,是王安溟馆长经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内抓业务骨干”。王安溟慧眼识才,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于馆内干部,他如父如兄关爱有加。有一位从大城市下放到平陆文化馆的青年美术干部,初到平陆时生活不习惯,环境不适应。王安溟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亲自带他下乡,了解农民思想感情,体会农民需要;并放手使用,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支持他在辅导培训农村美术人才方面做出成绩。在生活上,帮他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使他安心扎根山区。这个干部进步很快,1979年被提拔为副馆长,后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另外,王安溟还把那些能写、能画、能拉、能唱、作风正派的文艺骨干,统统“挖”到文化馆来。把文化馆办成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施展才干的舞台,经常举办各种训练班、座谈会,还提供种种机会,让骨干出去学习、观摩、提高。文艺骨干通过培养成才,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与文化馆内的干部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文化工作,形成了生机蓬勃、有声有色的崭新局面。有些骨干有了名气,被厂矿、机关、部队、学校抽走,王馆长虽然心里舍不得,但为了大局考虑还是忍痛割爱。有些文艺骨干通过锻炼,自身素质、能力得以提升,后来都进入专家的行列,成为颇有成就的作家、舞蹈家、考古学家、美术家等等。抚今追昔,他们都感激王安溟当年提携之恩。
      文化馆还组织一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文化工作队(轻骑队),由他亲自带队,深入山庄窝铺,既搞宣传演出,又搞文艺辅导。每到一地,刷写标语,更换板报,担水扫院,采访好人好事,编演文艺节目。几页席子一围就是舞台,锣鼓一敲就开始表演,深受山区群众欢迎。
      多年来,王安溟还排除非议,把流散的民间盲残曲艺艺人收拢起来,帮助他们改掉旧习气,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利用他们掌握的平陆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高调”,编演《植树造林》《批判买卖婚姻》《不能虐待公婆》等新节目,深入山村为农民演唱,成为一支无需国家编制、经济上自负盈亏、广受农民欢迎的曲艺宣传队伍。同时,他们也协助文化馆开展文化工作,使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陆高调”得到抢救和传承,为活跃山区人民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外抓业余骨干”。通过抓农村基层业余骨干,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并通过推广典型经验,带动全面工作。王馆长所抓的文化工作典型主要有:
      乡村图书室。张村公社党委副书记王翻身亲自建立的窑头大队图书室成为最突出的典型。为了让所属4个自然村150多户社员群众能够及时看到新书、好书,王翻身经常凌晨3点钟就起身,翻山越岭步行40余里,到县文化馆借书,然后赶回队里参加劳动。当了公社副书记以后,一直保持“出差捎书”的习惯。他从省城给社员群众捎回《怎样制作糖化饲料》《怎么养马》《中医诊断学》以及连环画、年历等读物都深受社员欢迎。为了筹建公社中心图书室,他甚至不顾家人反对,把家里的檩条贡献出来,让木匠锯成木板做了书架。1965年,他荣获全省“模范红色宣传员”光荣称号。1981年,出席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幻灯宣传活动。在农民还看不上电视机、看电影也极少的年代,王安溟开发出一种深受农民欢迎的“小电影”幻灯。为了节省开支,他亲自设计一种便于携带和放映的“土幻灯机”,请木匠到文化馆制作,然后发到各个大队。又让文化馆的美术干部画幻灯片,宣传科学种田,宣传好人好事、模范人物,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有些真人真事由文化館拍成照片,制成幻灯胶片,发至大队定期轮流放映。放映时,放映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书、眉户、蒲剧等说唱形式解说配合放映,非常受欢迎,被群众称之为“小电影”,受到地区文化局的重视,并多次在平陆召开幻灯宣传普及现场会。
      农民美术骨干培训班。为了改变平陆山区农村缺少美术人才的落后现状,文化馆从1975年起在各公社抽调各大队的农民子弟,轮流举办农民美术骨干培训班(当时称“农民美术大学”),充分发挥馆内美术干部的才华,前后共培训学员近200人。那些偏僻山村农民青少年,能学到美术专业知识,可真是欣喜若狂。他们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以极大的热情,如饥如渴地学习美术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馆把他们的成绩进行展出,特别是其中一批极有生活气息的农民画,被选拔到省城、甚至出国展览。这一创举和成效引起了上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文化部美术处、中国美术馆、省美协等单位领导,以及四川省美协主席牛文、李奂民等许多画家纷纷前来参观视察。平陆办农民美术骨干培训班的事迹还刊登在国家《美术》刊物上,当时可以说是继陕西户县农民画之后闻名全国的又一典型创举。

    推荐访问:王安 馆长 不忘 永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